王彥茂
【摘要】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應該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教學,是立足學生、發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過程。
【關鍵詞】課堂生機課堂教學學生課堂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6-0179-01
一、注重備課內容
備課是教師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上好課的前提和保證。如果備課不認真,考慮不周密,就會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任務的完成。因此,教師要想上好課,必須備好課。
備課是一項深入細致的工作。通常先從整體入手,對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加以通盤考慮和安排,擬定學期計劃;然后進一步做好每節課的教學準備,寫出課時計劃。這一工作過程的內容,主要是學習課程標準、鉆研教材(包括教學參考書)、了解學生、擬定授課計劃及教學具準備等。
二、注重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這一環節
現代教學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單項活動方式,而是強調教學是一種多邊活動,提倡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邊活動。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傳統教學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形式,教師做表演式的講授、提問、示范,有條不紊地安排一節課教學程序,關注的是教師如何教,而學生如何學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因而是一種單項交流模式。這種單項交流模式不能體現教學活動的復雜性。現代教育學認為,多項交流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因為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項互動,形成了一個信息交流的立體網絡,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因此,教與學的關系是相互作用的互動關系,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多項互動過程。如果教學過程實現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那么教學過程就不再是簡單的傳輸過程,而是學生積極主動、富有創造性的參與過程。這對于充分開發與利用教學系統中的人力資源、減輕師生的負擔、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增強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的預定目標,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要生實現教學過程的多邊互動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以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前提,認識到教學過程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因此,在現代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
三、注重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充滿活力的人。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把學生看成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活生生的人。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不是處于消極、被動的地位,而是積極、主動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實施簡單地加工改造,而是要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地學習,把學生看成是具有主觀能動性、充滿活力的人。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形成習慣、發展素質的主要陣地。不但要認識到學生是學習活動的承擔者,在學習活動中能夠表現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而且要認識到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課堂上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自由讀書、熱烈談論。這樣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興趣。教師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還要給予恰當的指導,使其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提高。
四、創建全新的教學方法
學校是育人的搖籃。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培養人的創造性勞動。現代教學絕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因此,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創建全新的教學體系。其中,轉變教學觀念是基礎的一環。具體來說要實現四個方面的轉變:
(一)從注重學生外在變化轉向注重學生內在變化。傳統教學追求的是知識的掌握,因此教學的注意點放在學生外在的活動與變化上,主要是注意力的集中、記憶的牢固、答題的準確。現代教學注重的是能力的培養,因此更注重學生的內在變化,主要表現為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和運用。
(二)從強調學習的結果轉向強調學習的過程。現代信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已從知識型轉向能力型。為適應這種需求,教學相應發生了重大轉變,這種轉變涉及到如何看待知識。學習的最終目標是應用,更多的是在新的情況和條件下去尋求未知的東西,這就需要較強的思維能力。因此現代教學強調學習的過程,主要目標不是要求學生提供一個標準答案,而是要求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探究方式,經過長期的訓練,達到發展潛能的目的。 (三)從單純教師的教轉向師生共同活動。傳統教學以教師傳授、學生接受知識為特征,勢必導致教師中心論,強調教師的權威作用,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師生之間的共同協作,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為改變這種狀況,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學合一”的觀念,并在教學實踐中具體實施,被教育界所接受,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原則。
(四)從封閉的教學組織形式形式轉向開放的教學組織形式,適合傳授知識的要求。創新教育要求建立一種開放的、綜合性的教學形式,它在空間形態上,綜合運用集體教學、個別教學和分組教學等多種形式,在時間流程上,根據實際需要設計教學環節與結構。在教學觀念更新的前提下,這個教學方法應特別注意學生信息加工處理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并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健康而和諧地發展。
總之,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就充滿了活力 ;把班級還給學生,班級就充滿了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師生, 教育就充滿了生機勃勃。我們必須努力探索 ,深化教育改革,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