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認識論與實踐論之間的辯證關系。在現代音樂課堂的實踐教育中,“知行合一”觀點的課堂滲透同樣能引發教師對音樂教育的目的、途徑的思考。 本文通過對職業中專學校中音樂教學課堂教育中其觀點的運用,反駁了某些學者認為“知先于行”、“知重于行”等觀點的誤區。
【關鍵詞】知行合一中職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6-0194-02
“知行合一”一詞近期頻見于各教育理論雜志,在各學科愈演愈烈的素質教育論題的爭論中,音樂教育在學生素質能力建立健全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引起專家與教師們的關注。而職業中專學校的教師除了要賦予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外,對其職業技能的提高強化的目的則更為突出。中職職業教育要求培養出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比較熟練的職業技能,具有較強的就業能力和一定的創業能力的新型人才。這樣的培養目標更突出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實踐活動和音樂理論是音樂學習中的“知”和“行”,二者互為補充,缺一不可。
早在春秋時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已引發學習實踐之間辯證關系的思考。《中庸》有記:“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正是對學習實踐與理論思考的結果。而明代的思想家王陽明則更為明確地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什么是“知行合一”?首先提到“知行合一”的前階段——“格物致知”。《現代漢語詞典》2005年發行的第五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即由普遍性現象推究至其深層原理,在音樂教育方面理解為音樂理論的獲得。而“知行合一”中“行”是“知”的延續。隨著素質教育概念在音樂學習上的拓展使廣大的教師專家一掃之前“填鴨式”進行的音樂理論的灌輸繼而十分重視學習中音樂實踐活動的審美體驗,而忽略了二者“合一習之”的關系,使得理論上的改變指導到教學實踐中沒有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第一,努力“求知”,致力于“教”。“知”是“行”的先導,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前必須對教學中所滲透的知識點、理論全面了解,做好教學準備。 “知行合一”發生在教師這個教學主體上時表現為課堂知識的大量儲備,對各類問題的有效預見及解決方法的預備。過去我們的課堂教學,教師在備課中往往只注意單一知識的識記而缺少對其開放性、延續性的思考。筆者從教于一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與普通音樂系學生不同,中職生通常不具備長期音樂基礎教學的教育背景,因此在對音樂的認識、鍵盤基本功、樂理知識、和聲基礎上均較為薄弱,使教師的現場音樂教學也更為困難。例如在對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教學活動中,課堂上強調的常常是作者貝多芬、德國作曲家及對作品公式化的賞析指導等幾個重點問題。學生一堂課下來無法形成延續性的概念,欣賞過程味同嚼蠟。而在教師豐富的課堂前階段知識儲備的基礎下,則可以向學生提出更為開放性的問題將最基本的音樂節奏結構融入教學,強化職業技能這一概念,解決最基本的節奏問題。通過展示作者貝多芬——背景時代——所屬音樂時期——同時期中西方音樂橫向對比等類似框架進行問題延伸,使學生將歷史、文學、政治等學科知識進行縱向和橫向的對比加深印象,啟發思維。將樂理知識的學習融入教學,由“命運的敲門聲”(例1),導入對休止節奏的學習(例2),繼而引入更為復雜的休止切分等節奏型(例3),筆者的教學實踐證明在有了明確的音響認知后的節奏學習效果更理想,以往手口不一的打拍習慣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例1
例2
OXXX |O XXX|
例3
OXO|
過去的音樂教學往往欣賞一節課的音樂就為了下課時的“三點總結”:作者是貝多芬、德國作曲家、命運的敲門聲。這樣的教學過程過于強化教學結果,而學生需要從欣賞中得到的知識點實際上不用欣賞也能從書本上獲得,音樂課堂就更為沉悶而無價值了。因此教師的引導性問題引發的思考和辯論比較實際上應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點,改變過去看重教學結果而輕視教學過程的教學弊端。
第二,“行”承于“知”,以“行”拓“知”。以講為主的教育課堂模式正隨著新教育理念的執行發生改變,這樣的轉變是可喜的。從音樂教育的方向看,我們減去了重重的包袱,從而更能夠回歸課堂、回歸教育的本來面目。二十世紀以來,我們的教育從“知識本位”到“智力本位”最終發展到“人本位”——“我”的能力與思維是教育和教學中的重要因素。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可以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配合他們的活動引導他們主動發現規律、總結規律。在進行器樂曲的教學中,筆者在課中讓學生闡述自己對樂器概念的理解并分組制作簡易樂器。學生的創意大大出乎所料,有的學生將空瓶中裝上螺絲充擔沙錘;有的學生用衣架做了三角鐵;更有甚者,用七只玻璃瓶裝水進行敲擊組成“音階”,并可以演奏出《小星星》這樣的簡單歌曲。他們從紙面上解脫出來,在相互討論和觀察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對音樂的了解也更加深入,不僅增長知識,更是對學習知識的能力的拓展并且克服了職業教育學習中的枯燥感提高了學習技能的趣味性。樂器的制作使其了解了先輩們對樂器定制的努力,使他們知道今天我們看到的保存下來的樂器都不是偶然的產物不是隨機的組合,而是反復多次實踐中摸索出來的規律——是“偶然中的必然”,從而拓展了他們對音樂與樂器,音樂與實踐的認識。理論規律指導實踐,實踐又大大拓寬了學生對理論的認識。
第三,“知行合一”在教學活動中重塑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教師引導者、組織者的課堂構成。過去我們的教育脫離了教育的本質,而偏向于“教化”。學生“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尤其音樂這樣較為感性的學科教育也被各種標準答案所充斥。小學開始學生們就開始應付各種各樣的考試,我們教會他們考試卻忽略了他們獨立精神、求知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的學生已經喪失了作為學生最最可貴的求知欲,哪怕一些天賦極好的苗子亦“泯然于眾人矣”。這是教育的失敗,是教學中“知行不一”產下的惡果。現在,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只是教學中的組織者、引導者,我們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實踐又能深化理論。教師可以用各種手段傳授學生“知識”各種音樂文化、引導學生感受音樂,但學習的主體卻是學生自己,如何“行”即運用是他們能力和個性化的表現。學生只有在潛移默化的學習引導下切身體會音樂知識、感受音樂環境才能學以致用、刻骨銘心。
第四,重視“知行合一”在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中的辯證關系。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同樣要講求“知行合一”。香港的教育可以為我們現今教育提供一些發展方向。據報道,在香港的音樂教育中,老師布置一項音樂任務如“對某音樂現象的研究”只會給學生一個大方向,而具體的課題選取、團隊的組織、理論支持等都由學生討論完成。學生往往自發組成學習團隊進行分工合作,充分地發揮了學生的興趣與主動性。最后進行課堂分享,教師再針對其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建議和意見,使學生養成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我們的音樂教育也很有啟發性。理想的教學狀況是:學生通過教師的教學準備對所傳授知識產生興趣,通過教師的引導配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掌握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對教師而言,理論信息的儲備為“知”,教學方法為“行”;而對學生而言,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知識為“知”,在理論指導下引發的學習思考則為“行”。兩者的主題不同,目的卻一樣,都是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個性、能力、素質、思想,繼而全面發展成為思辨型人才,強調了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主導性與主體性的辯證統一。
“知行合一”是匯集了國人智慧的求知、求學、求真之道。“此消彼長”,知與行的平衡是教育工作者們永恒的工作目標,知識的積累與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發展與進步同樣起到重要作用。“路漫漫其修遠”謹以此文,與諸君共勉。
參考文獻:
[1]任繼愈譯著 《老子新譯:原文對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2]蔡仲德著《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譯( 上、下)》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12月
[3]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 《中國古代樂論選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4]劉再生著 《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修訂版)》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年5月
[5]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第三卷(上冊)北京 ,商務印書館,1979
作者簡介:
陰雯(1971.6-),女,漢族,福建寧化人,大本,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