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英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對科學本身的認識不斷深化,人們逐漸發現僅僅把科學定義為知識體系是遠遠不夠的,應該用動態的觀點解釋科學,把科學看作獲取知識、探索自然奧秘的認識活動以及創造知識的認識活動。主要從以下三大方面進行闡述:目前農村小學科學教育現狀;小學科學課的特征;信息技術手段與科學課的有效結合。
關鍵詞:網絡資源;信息技術手段;農村小學科學
一、目前農村小學科學教育現狀
1.硬件條件的嚴重滯后
雖然,許多地方政府對教育投資在逐年地加大,學校的硬件條件也不斷地得到改善,但小學科學實驗室還嚴重缺乏,許多學校不僅沒有實驗室,就連科學實驗的存儲室都沒有,更談不上各類科學實驗器材的配備了。科學課只能看老師的演示實驗,背實驗現象和結論,做實驗習題,造成學生實驗操作能力低下。
2.科學教師自身素質不高而且缺乏
目前,農村小學科學教師嚴重缺乏,大部分都是兼職教師,甚至由勝任不了語文、數學學科或老弱多病的教師擔任科學,所以,許多科學知識連教師自己也不清楚,更談不上把科學課的“三維目標”落實到位。另外,農村學校教育經費緊張,科學教師的培訓機會幾乎沒有。
3.科學課得不到家長重視
近幾年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小學科學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各級領導的重視,并且已列入重點考查課程之一,但由于歷史的原因,科學課還沒有引起家長的重視,家長還以為只要學好語文、數學就可以了,這種心態還需長期地去改變。
通過以上種種現象分析,不得不使人擔憂,它的惡果,將是無法想象的,我認為沒有小學科學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農村的孩子離不開小學科學,學生的科學素養迫切需要提高。
二、小學科學課的特征
小學科學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內容涉及的面很廣,真所謂包羅萬象,小至肉眼根本無法看見的微觀世界,大到宇宙、天體等宏觀世界,有些活動課堂上根本無法用實驗的形式完全展現,再加上小學生年齡小,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盡管教師費盡心思去教,但效果還是很差,教師教得很累,學生學得乏味。科學知識的探索性和不可預見性,也是這門學科的一個最顯著的特征。所以,科學課上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將文、圖、聲、像等多種教學信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多種感官并用,這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之興趣盎然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而且有利于開闊思路,激發想象,使學生的思維高度活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信息技術手段與科學課的有效結合
1.利用網絡資源突破時空,化難為易
科學課上有很多學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或引導下去進行調查、考察或實驗,但有些活動課堂上是無法用實驗的形式完全展現的,有些內容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再加上小學生年齡小,如果利用網絡資源就可以突破時空,化難為易。
如,在教學三年級“動植物”單元時,關于動植物的一些生長特點、生命周期都需要借助網絡資源來進行教學,否則由于它們的生長特點、生命周期較長,無法在課堂上呈現出來。
2.利用網絡資源豐富內容,激活思維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是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下,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師生、生生協作、交流,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在科學課上,學生要完成大量的實驗與觀察,資料的收集與分析,盡管不是每個學生都可能到實地去考察教材上呈現的內容,見到教材上呈現的實物或現象,但可以廣泛地使用在線資源去進行探索。
如,在教學“電磁鐵的磁力”一課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指導他們登陸相關電和磁的網站,進行上網收集資料,大量的資料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學生再將這些信息整理、篩選、歸納,得出規律性的知識。這樣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既讓學生收集到許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學能力,激活了他們的創新思維。
3.利用網絡資源創設情境,化枯為趣
小學科學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其內容真可謂天文地理無所不有,而且有相當一部分都是遠離現實生活的。課文中有許多事物對小學生來說都是陌生的,難以理解的。所以,很多學生覺得科學課枯燥無味,不太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教學內容不受時空限制,形象地傳輸、保存和再現知識原型,把間接的知識轉化為直接的知識,從而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我在教學“宇宙”時,此內容屬于宏觀世界的知識,天文地理無奇不有,上課時單憑教師講解,學生根本無法理解、難以想象,所以,必須借助網絡資源進行教學。
總之,由于科學課自古有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學生對科學的學習本來就十分感興趣,再通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模擬科學家來做科學實驗,使學生在動手實驗過程中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主動體驗、探索發現,并學會自主、創造性地學習,真正把握科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為他們未來的學習、生活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郝京華.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解讀[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高瑞利,孔維宏.網絡環境下基于問題的學習.中國電化教育,2004(08).
(作者單位 浙江省臨海市江南中心校)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