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秀麗
摘 要:無目的地整合學科、頻繁的合作學習、過分注重對資料的收集,是小學語文課程改革方面存在的三方面現實問題。語文課程要取得好成績,就要以《語文新課程標準》為依據,緊緊圍繞語文學科的特點,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反思
歷次的語文課程改革都是廣大教師特別關注的問題,《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出臺為我們教師指明了方向,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課程改革在操作性方面也得到了加強。可以說,我們在小學評論教學方面循序漸進、在教材教法上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在為取得這些成績而感到欣喜的同時,我們也不能掩飾在工作中、學習中暴露出來的一些讓人深省的問題和現象。
一、問題一:無目的地整合學科
現象:曾經有一位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對《老樹的故事》教學時是這樣整合的:“親愛的同學們,現在你們就是小音樂家,希望你用自己喜歡的一首曲調來唱一唱《老樹的故事》。”“親愛同學們,請你們動動你們聰明的小腦瓜兒,想象一下‘這些身穿禮服的音樂家會是什么樣的?你們可以畫出他們的樣子。”《老樹的故事》是一篇非常抒情的詩歌,可想而知,這樣的詩歌配上學生熟知的快樂的歌曲會讓人感到十分的滑稽可笑!而如果配上一些抒情、緩慢的輕音樂,效果反倒會好些。因此,教師應多讓學生讀讀背背,使他們更深刻地理解詩歌的意境!
反思: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一味強調學科的本位性,因此我們在新的課程改革中極力加強學科間的整合性,增強課程結構的綜合性,以此來提高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效果,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隨意地、漫無目的地進行學科整合。語文課程有它獨特的一點: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不管什么時候,語文教師都應該以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為目標,都應該在學生正確地理解、掌握、運用語文上加強指導,豐富他們的語言積累,培養他們的語感,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進行學科間的整合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語文課堂上將音樂、美術、表演等“請進來”,可以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更能彰顯課堂的活潑、輕松、和諧,使學生對于學習語文更快樂、更高效。我們倡導語文和藝術的整合,但是在課堂上的呈現方式是需要我們要認真思考琢磨的,其基本思想仍要以語文學習目標為依據,整合的目標是服務于語文學習,萬萬不能因為追求時尚、只為課堂氣氛而隨意的演唱等。
二、問題二:頻繁的合作學習
現象:在學習《珍貴的紀念》一課時,有位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同學進行了兩次合作學習。首先是讓同學們自由朗讀教材中的前兩個自然段落,然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小刺猬站著不動的原因是什么?是誰建的亭子?小動物們留下的紀念是什么?第二次合作學習是讓小朋友們一起閱讀課文3至4自然段,然后同桌的兩個同學進行討論:種花的人是哪位、亭子周圍是的什么樣的景致和珍貴的紀念是什么?
合作學習方式會給課堂帶來非常“熱鬧”的場面,看似學生們都在爭先恐后地發言,可學生們討論后的結果卻令人非常失望,學生們給出的答案基本上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很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反思:“合作、自主、探究”是《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所積極倡導的學習理念,確定教學內容、精心組織評價辦法和選擇準確的教學方法,都是對教學方式的形成有所幫助的。合作是必要的,但是我們不能盲目地采用“合作”方法,簡單的問題,答案相對也是非常淺顯易見的,就沒有組織學生再進行合作探究的必要。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具有優勢互補、集思廣益的優勢,如果頻繁地使用,可能會適得其反。在教學過程中,合作探究學習方式什么時候采用,筆者認為:一是碰到了同學們都希望解決而且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時,可以適時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二是遇到了新知識、需要新能力時,可以發動學生互助學習探究;三是針對某個或某方面問題,學生之間發生意見相左時,而且有必要及時解決時,可以讓他們一起討論探究。在分組進行討論探究時還應該有主持、有記錄等明確的分工,分工后各負其責。每一位小組成員既要踴躍發表見解,還要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小組合作探究的功效。
三、問題三:過分注重對資料的收集
現象:在學習《元宵節》這篇課文前,有位教師要求學生在放學后搜集有關元宵節的資料,第二天一上課,她請學生將搜集到的元宵節資料進行展示一下,小朋友們一個個都舉起手中從網上一張張下載的圖片、文章等資料,教師一時感到不知道說什么好,只好隨手拿幾張資料進行講解,本節課程效果不言而喻。
反思:現代社會對公民在科學素養與人才素養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備閱讀理解和表達交流等多方面的基礎能力,以及具備開放的視野、創新的精神、合作意識和能夠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很多教師對于《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的理解不是很透徹,可能只注重了信息資料的搜集與整理能力,而忽略了我們教學的對象是低年級的兒童,“兒童”不能等同于“公民”,如果用高年級學生的標準來要求低年級的孩子能完全做到搜集與處理信息肯定是有些困難的。其實在搜集材料的過程中,學生手中很多的資料都不是出自本人,都是家長代替而為之,這種體驗式的學習過程對于學生來說實際上就是虛無縹緲的行為了,毫無意義。筆者在此強調,搜集材料是服務于教學為目的的,最終是為提高學習成績而為最終目標的。
總之,語文課程要取得好成績,我們應以《語文新課程標準》為依據的前提下,要緊緊圍繞語文學科的特點,依據學生年齡的特點,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我相信,通過我們廣大語文教師的一致努力,我們在語文探索的路上一定會取得更大的成績!
參考文獻:
[1]莫莉.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的問題與建議[J].文教資料,2012(12).
[2]李景濤.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反思[J].新課程研
究,2008(4).
(河北省盧龍縣第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