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生 林奕波 杜天仁 侯春福
【摘要】 目的:探討重癥手足口病患兒預后及其影響因素分析。方法:隨機抽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5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觀察患兒的預后,并對患兒預后的相關因素進行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所有患兒均治愈或好轉出院。隨訪6~12個月,未發現明顯的智力落后、繼發性癲癇及肢體癱瘓等嚴重并發癥,隨訪期間有12例患兒出現危重病情,對患兒的生活質量帶來極大的影響。對12例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單因素分析發現,首次診斷是否為手足口病、轉診次數、總病程、患兒精神差對患兒的預后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轉診次數>3次、總病程以及患兒入院精神差是影響患兒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結論:減少患兒就診次數,積極給予退燒、抗炎治療,縮短患兒總病程,是提高患兒預后的主要措施。
【關鍵詞】 手足口病; 預后; 影響因素
手足口病是國家法定報告丙類傳染病,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大多數患者癥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疫或皰疹為主要特征,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個別重癥患兒病情發展快,易導致死亡[1]。因此,探討手足口病患兒的易發因素及進展為重癥的危險因素,對廣大兒科醫師深入了解和掌握手足口病及其防治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廣大醫務人員理解和掌握兒童重癥手足口病危險級別,早期識別重癥病例,合理指導患兒家長及時觀察病情,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關口前移,最大限度上減少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發生率及死亡率[2]。本研究對本院的重癥患兒的預后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5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所有患者均符合《手足口病防治指南》[3]。其中男82例,女43例,年齡4個月~14歲,平均(4.7±3.4)歲。首次確診者95例,轉診次數>3次者30例。患兒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上的皮疹,口腔黏膜呈皰疹或潰瘍。其中有110例伴有高熱,熱程1~15 d不等,平均(5.8±1.2)d。精神較差者25例,主要表現嗜睡、嘔吐、肢體無力等。
1.2 治療方法 根據指南,所有患者給予醒腦靜、喜炎平聯合利巴韋林治療,甘露醇脫水降顱壓,丙種球蛋白、甲基強的松龍調節免疫反應,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農、酚妥拉明等改善循環,磷酸肌酸、復方果糖二磷酸鈉營養心肌等支持對癥治療,治療后進行隨訪6~12個月。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危險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重癥手足口病患兒預后情況 所有患兒經積極治療后均治愈或好轉出院,住院期間無死亡病例發生。隨訪6~12個月,未發現明顯的智力落后、繼發性癲癇及肢體癱瘓等。但有12例患兒出現危重病情,患兒住院天數延長,對患兒的生活質量帶來極大的影響。
2.2 影響患者預后的單因素分析 對患兒的預后影響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發現,首次診斷是否為手足口病、轉診次數、總病程、患兒精神差對患兒的預后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影響患兒預后的單因素分析
影響因素 危重例數
(例) 發生率
(%) 字2值 P值
性別 男 8 9.76 1.029 >0.05
女 4 9.30
年齡 <1歲 5 11.11 2.526 >0.05
1~3歲 4 9.09
>3歲 3 8.33
首次診斷失誤 首次確診 4 4.21 13.881 <0.05
非首次確診 8 26.67
轉診次數 ≤3 4 3.81 37.506 <0.05
>3 8 40.00
總病程 ≤3 d 3 4.92 7.711 <0.05
>3 d 9 14.06
患兒精神狀態 良好 5 5.00 15.018 <0.05
差 7 28.00
2.3 影響患兒預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為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對有統計學意義的單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轉診次數>3次、總病程以及患兒入院精神差是影響患兒預后的獨立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影響患兒預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危險因素 回歸系數 標準誤 OR 95%CI P值
轉診次數 0.604 0.218 1.775 1.47-7.47 <0.05
總病程 0.513 0.313 1.356 1.19-12.11 <0.05
患兒精神狀態 0.408 0.417 2.118 2.11-6.59 <0.05
3 討論
隨著環境和氣候的變化無常,目前手足口病也成為兒童的好發疾病之一,呈季節性流行。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性疾病[4-5]。目前已有研究發現,腸道病毒EV71是引發嚴重手足口病的主要病毒,EV71可通過神經傳導途徑,尤其是運動神經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引起無菌性腦膜炎、急性神經炎等多種神經系統并發癥,患者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嗜睡、嘔吐,重者會出現肌躍性抽動[6]。且臨床研究發現,患兒感染病毒后,早期無典型的癥狀和體征,容易造成誤診[7]。在本研究中可以看出,首次診斷出手足口的病例95例,還有部分患者轉診多次才可以確診,這給患兒的預后帶來極大的影響。endprint
重癥手足口病目前尚無疫苗和針對性的治療措施,且傳染性較強,病情發展較快,容易造成誤診而引起患兒死亡。故對重癥手足口病的影響預后的因素進行有效的預防,對于后期的救治及降低死亡發生率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8-9]。從本研究來看,影響患兒預后的因素較多,如首次的確診與否、轉診次數、患兒的病程、患兒發病時精神狀態等都有一定的影響。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后發現,轉診次數、患兒的總病程以及患兒的精神狀態是影響患兒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研究發現,總病程的遷延和轉診次數的增加,都會出現手足口病的風險增加[10]。隨著時間的延長,病毒入侵入血,隨著血液的循環,患者會出現中性粒細胞的增加、發熱等感染癥狀,一旦高熱,免疫力較低的患兒會出現驚厥,進一步加重神經的損傷,導致腦部的癥狀加重,從而導致危重患兒的出現[11]。從本研究來看,轉診次數大于3次的,總病程大于3 d的患兒轉危率顯著增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故當患兒出現不適癥狀,如發熱、相關部位出現了皰疹等,需要及時地就診,盡量縮短診治時間。
綜合分析來看,影響手足口病預后的因素較為多見,本研究病例數較少,但從本研究可知,深入了解手足口病的臨床特征,熟悉和掌握重癥患者的預警,做到早發現、早治療,盡量減少患者多地就診,減少轉診次數,縮短總病程,避免因病程的延長而導致患兒發展為重癥或危重,降低死亡的發生率,是提高患兒預后的主要措施。
參考文獻
[1]李亮,許可,祁賢.兒童手足口病影響因素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公共衛生,2011,27(1):16-18.
[2]孫大鵬,王顯軍,方立群,等.2009年臨沂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重癥病例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1,6(2):108-110.
[3] Wong K T,Munisamy B,Ong K C,et al.The distribution of inflammation and virus in human enterovirus 71 encephalomyelitis suggests possible viral spread by neural pathways[J].J Neuropathol Exp Neurol,2008,67(2):162-169.
[4]宋曉玲,李莎,林艷榮.30例危重癥和死亡手足口病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2):105-107.
[5]朱渭萍,薛曹怡,沈迪莘,等.上海市浦東新區手足口病流行病學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17):2401-2403.
[6]吳清巖.小兒危重癥手足口病24例臨床特點及治療對策[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2,15(3):348-349.
[7]史艷平,李小青,李丹,等.重癥和危重癥手足口病患兒血清及腦脊液S-100β蛋白的表達及意義[J].陜西醫學雜志,2012,41(4):500-501.
[8]溫建,陳旭輝,王雯.2009年貴陽市云巖區手足口病重癥及死亡病例分析[J].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10,16(4):45-46.
[9]石小華,胡靜,喻文亮,等.648例手足口病回顧性分析[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2010,30(1):87-91.
[10]唐鳳英.危重癥手足口病患兒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11):1846-1848.
[11]肖曙芳,杜曾慶,王美芬,等.危重癥手足口病30例機械通氣救治體會[J].臨床急診雜志,2012,13(4):292-293.
(收稿日期:2013-12-09) (本文編輯:歐麗)endprint
重癥手足口病目前尚無疫苗和針對性的治療措施,且傳染性較強,病情發展較快,容易造成誤診而引起患兒死亡。故對重癥手足口病的影響預后的因素進行有效的預防,對于后期的救治及降低死亡發生率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8-9]。從本研究來看,影響患兒預后的因素較多,如首次的確診與否、轉診次數、患兒的病程、患兒發病時精神狀態等都有一定的影響。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后發現,轉診次數、患兒的總病程以及患兒的精神狀態是影響患兒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研究發現,總病程的遷延和轉診次數的增加,都會出現手足口病的風險增加[10]。隨著時間的延長,病毒入侵入血,隨著血液的循環,患者會出現中性粒細胞的增加、發熱等感染癥狀,一旦高熱,免疫力較低的患兒會出現驚厥,進一步加重神經的損傷,導致腦部的癥狀加重,從而導致危重患兒的出現[11]。從本研究來看,轉診次數大于3次的,總病程大于3 d的患兒轉危率顯著增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故當患兒出現不適癥狀,如發熱、相關部位出現了皰疹等,需要及時地就診,盡量縮短診治時間。
綜合分析來看,影響手足口病預后的因素較為多見,本研究病例數較少,但從本研究可知,深入了解手足口病的臨床特征,熟悉和掌握重癥患者的預警,做到早發現、早治療,盡量減少患者多地就診,減少轉診次數,縮短總病程,避免因病程的延長而導致患兒發展為重癥或危重,降低死亡的發生率,是提高患兒預后的主要措施。
參考文獻
[1]李亮,許可,祁賢.兒童手足口病影響因素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公共衛生,2011,27(1):16-18.
[2]孫大鵬,王顯軍,方立群,等.2009年臨沂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重癥病例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1,6(2):108-110.
[3] Wong K T,Munisamy B,Ong K C,et al.The distribution of inflammation and virus in human enterovirus 71 encephalomyelitis suggests possible viral spread by neural pathways[J].J Neuropathol Exp Neurol,2008,67(2):162-169.
[4]宋曉玲,李莎,林艷榮.30例危重癥和死亡手足口病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2):105-107.
[5]朱渭萍,薛曹怡,沈迪莘,等.上海市浦東新區手足口病流行病學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17):2401-2403.
[6]吳清巖.小兒危重癥手足口病24例臨床特點及治療對策[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2,15(3):348-349.
[7]史艷平,李小青,李丹,等.重癥和危重癥手足口病患兒血清及腦脊液S-100β蛋白的表達及意義[J].陜西醫學雜志,2012,41(4):500-501.
[8]溫建,陳旭輝,王雯.2009年貴陽市云巖區手足口病重癥及死亡病例分析[J].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10,16(4):45-46.
[9]石小華,胡靜,喻文亮,等.648例手足口病回顧性分析[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2010,30(1):87-91.
[10]唐鳳英.危重癥手足口病患兒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11):1846-1848.
[11]肖曙芳,杜曾慶,王美芬,等.危重癥手足口病30例機械通氣救治體會[J].臨床急診雜志,2012,13(4):292-293.
(收稿日期:2013-12-09) (本文編輯:歐麗)endprint
重癥手足口病目前尚無疫苗和針對性的治療措施,且傳染性較強,病情發展較快,容易造成誤診而引起患兒死亡。故對重癥手足口病的影響預后的因素進行有效的預防,對于后期的救治及降低死亡發生率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8-9]。從本研究來看,影響患兒預后的因素較多,如首次的確診與否、轉診次數、患兒的病程、患兒發病時精神狀態等都有一定的影響。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后發現,轉診次數、患兒的總病程以及患兒的精神狀態是影響患兒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研究發現,總病程的遷延和轉診次數的增加,都會出現手足口病的風險增加[10]。隨著時間的延長,病毒入侵入血,隨著血液的循環,患者會出現中性粒細胞的增加、發熱等感染癥狀,一旦高熱,免疫力較低的患兒會出現驚厥,進一步加重神經的損傷,導致腦部的癥狀加重,從而導致危重患兒的出現[11]。從本研究來看,轉診次數大于3次的,總病程大于3 d的患兒轉危率顯著增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故當患兒出現不適癥狀,如發熱、相關部位出現了皰疹等,需要及時地就診,盡量縮短診治時間。
綜合分析來看,影響手足口病預后的因素較為多見,本研究病例數較少,但從本研究可知,深入了解手足口病的臨床特征,熟悉和掌握重癥患者的預警,做到早發現、早治療,盡量減少患者多地就診,減少轉診次數,縮短總病程,避免因病程的延長而導致患兒發展為重癥或危重,降低死亡的發生率,是提高患兒預后的主要措施。
參考文獻
[1]李亮,許可,祁賢.兒童手足口病影響因素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公共衛生,2011,27(1):16-18.
[2]孫大鵬,王顯軍,方立群,等.2009年臨沂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重癥病例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1,6(2):108-110.
[3] Wong K T,Munisamy B,Ong K C,et al.The distribution of inflammation and virus in human enterovirus 71 encephalomyelitis suggests possible viral spread by neural pathways[J].J Neuropathol Exp Neurol,2008,67(2):162-169.
[4]宋曉玲,李莎,林艷榮.30例危重癥和死亡手足口病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2):105-107.
[5]朱渭萍,薛曹怡,沈迪莘,等.上海市浦東新區手足口病流行病學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17):2401-2403.
[6]吳清巖.小兒危重癥手足口病24例臨床特點及治療對策[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2,15(3):348-349.
[7]史艷平,李小青,李丹,等.重癥和危重癥手足口病患兒血清及腦脊液S-100β蛋白的表達及意義[J].陜西醫學雜志,2012,41(4):500-501.
[8]溫建,陳旭輝,王雯.2009年貴陽市云巖區手足口病重癥及死亡病例分析[J].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10,16(4):45-46.
[9]石小華,胡靜,喻文亮,等.648例手足口病回顧性分析[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2010,30(1):87-91.
[10]唐鳳英.危重癥手足口病患兒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11):1846-1848.
[11]肖曙芳,杜曾慶,王美芬,等.危重癥手足口病30例機械通氣救治體會[J].臨床急診雜志,2012,13(4):292-293.
(收稿日期:2013-12-09) (本文編輯:歐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