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穎
(雙峰縣婦幼保健院婦產科,湖南 雙峰 417700)
由于骨盆與胎兒頭部不稱,對孕婦常采用剖腹產娩出胎兒,以往臨床常采用高位子宮下段橫切口剖腹產,即從孕婦腹部子宮下段橫切口中取出胎兒[1]。為了減輕孕婦疼痛,促進傷口愈合,臨床上不斷改進剖腹產技術[2]?,F筆者采用對比研究方法,探討改良式剖腹產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雙峰縣婦幼保健院收治的孕婦80例,均符合剖腹產手術指針。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80例孕婦分為2組:觀察組40 例,年齡 19~31 歲,平均(25.56±1.38)歲,其中經產婦24例,初產婦16例;對照組40例,年齡20~32歲,平均(25.68±1.49)歲,其中 23 例經產婦,17 例初產婦。2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傳統高位子宮下段橫切口剖腹產。觀察組采用改良式剖腹產:行硬膜外麻醉,在孕婦恥骨聯合上緣,三個交叉的邊緣為切口位置,切開后用血管鉗進行開腹,將腹部切口逐漸張大,接著將羊水吸凈,取出胎兒胎盤,并用紗布清理宮腔,保持宮腔清潔,最后按照解剖層次逐層縫合,用敷料進行覆蓋,防止感染,安排孕婦留院并密切觀察。
比較2組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住院時間,并采用本院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評價患者對手術的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3個等級,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見表1;2組患者對手術滿意度情況比較見表2。

表1 2組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 x±s

表2 2組手術滿意度比較
由于胎兒顱骨雙頂徑與產婦骨盆不相稱,胎兒不能順利進入骨盆進行分娩,為了保證胎兒和母體的健康采用剖腹產技術[3]。剖腹產和自然分娩是順利產下嬰兒的不同方法,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但由于產婦的心理因素,如恐懼、擔心等情緒,越來越多的產婦選擇剖腹產。橫切口高位子宮下段剖腹產是臨床上常用的剖腹產技術,在長期的臨床應用中發現效果并不樂觀,例如手術時間長、術中不能有效控制出血并發癥、失血性休克等[4]。
改良式剖腹產通過改變切口位置于恥骨聯合上緣,該位置更有助于傷口愈合,對產婦傷害小,由于切開更小,所以術中出血少,更利于控制,手術時間短,傷口愈合快,而且留下的瘢痕小,幾乎不被發現[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較對照組顯著縮短(P<0.05),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顯著減少(P<0.05);患者對手術滿意度較對照組顯著增加(P<0.05)。結果表明,改良式剖腹產與橫切口高位子宮下段剖腹產比較,產婦手術時間縮短,術中出血量減少,術后傷口愈合快,住院時間明顯縮短,且產婦對手術滿意度高。
[1] 魯建華.兩種橫切口剖宮產術式對比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18):4358.
[2] 楊書琴.橫切口高位子宮下段剖腹產與改良式剖腹產臨床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2):213-214.
[3] 遲新紅.子宮下段高位橫切口剖宮產81例臨床觀察[J].中外醫療,2011,30(16):68.
[4] 崔欽全,劉秀雨.剖宮產術子宮下段切口撕傷70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09,7(22):54.
[5] 吳衛文,吳雪燕,吳素芳.改良新式剖宮產術對腹腔粘連的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26):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