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俠,李倫蘭,祁金梅,王琴琴,汪 琴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三病區,安徽 合肥 230022)
◇臨床護理◇
人工髖關節置換患者遵醫行為影響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
于 俠,李倫蘭,祁金梅,王琴琴,汪 琴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三病區,安徽 合肥 230022)
目的 了解人工髖關節置換患者遵醫行為情況及其影響因素。方法 (1)選擇2010年6月—2013年2月在該院骨科行髖關節置換患者118例,均自愿參加調查。(2)采用自行設計的人工髖關節置換患者遵醫行為調查表(主要包括:功能鍛煉、行為方式、定期檢查)以問卷形式對患者遵醫行為情況進行調查。(3)采用 SPSS 11.0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比較采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 (1)髖關節置換患者118例均完成問卷調查,并進入結果分析。(2)不同性別髖關節置換患者遵醫行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髖關節置換患者遵醫行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文化程度髖關節置換患者遵醫行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經濟收入髖關節置換患者遵醫行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髖關節置換患者遵醫行為不理想,醫護人員應就患者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經濟收入水平有區別地對待患者,以提高患者遵醫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髖關節置換;遵醫行為;影響因素;護理對策
人工髖關節置換已成為治療各種髖關節疾病或損傷的重要手段,可達到緩解關節疼痛、矯正畸形、恢復和改善關節功能的作用[1]。但髖關節置換并不是一勞永逸的,術后良好的遵醫行為對患者的康復至關重要。任何疾病的治療效果不單純依靠醫務人員選擇有效的治療手段,同時還需要患者積極參與,主動配合治療方案的實施[2]。因此,了解髖關節置換患者遵醫行為的影響因素對提高髖關節置換患者遵醫率、減少假體脫位、假體松動、假體周圍骨折等并發癥的發生有重要意義。為此,筆者對118例髖關節置換患者遵醫行為進行調查,以期對影響患者遵醫行為的因素進行分析及制定出干預對策。
1.1 研究對象 選擇 2010年 6月—2013年2月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行髖關節置換患者118例,其中男66例,女52例;年齡在 34~92歲,70歲及以下72例,70歲以上46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37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81例;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元57例,>1 000元 61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調查。
1.2 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人工髖關節置換患者遵醫行為調查表(主要包括:功能鍛煉、行為方式、定期檢查)以問卷形式對患者遵醫行為情況進行調查。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 SPSS11.0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比較采用 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遵醫行為調查結果統計 見表1。

表 1 118例髖關節置換患者遵醫行為統計[n(%)]
2.2 髖關節置換患者遵醫行為及相關因素
2.2.1 不同性別髖關節置換患者遵醫行為調查
患者的性別與遵醫行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髖關節置換患者遵醫行為情況
2.2.2 不同年齡髖關節置換患者遵醫行為調查患者的年齡與遵醫行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年齡髖關節置換患者遵醫行為調查
2.2.3 不同文化程度髖關節置換患者遵醫行為調查 患者的文化程度與遵醫行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文化程度較高的患者遵醫行為較好,見表4。

表4 不同文化程度髖關節置換患者遵醫行為調查
2.2.4 不同收入水平髖關節置換患者遵醫行為調查 患者的收入水平與遵醫行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收入水平較高的患者遵醫行為較好,見表5。

表5 不同收入髖關節置換患者遵醫行為調查
髖關節置換術是目前人工關節手術中最安全、療效最好的關節手術,絕大多數患者手術后能明顯改善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3]。遵醫行為是指患者在求醫后其行為與臨床符合程度,即患者執行醫囑的程度。良好的遵醫行為是患者疾病康復的重要保證。此次髖關節置換患者遵醫行為主要從功能鍛煉、行為方式、定期檢查三方面進行調查,從表1可以看出行為方式遵醫率最高、功能鍛煉遵醫率最低,總的來講髖關節置換患者遵醫率不理想。
3.1 不遵醫行為的原因分析
3.1.1 性別 不同性別的髖關節置換患者遵醫行為無差異,性別對髖關節置換患者遵醫行為無影響。
3.1.2 年齡 年齡是影響患者遵醫行為的主要因素,70歲以上的患者遵醫行為差可能與這類人群生理機能衰退,接受外界知識的能力低等有關。
3.1.3 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對遵醫行為有影響。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患者遵醫差,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健康意識差,不能主動從書籍和醫護人員的健康教育中獲取髖關節術后康復知識,對醫囑內容也常是一知半解,從而影響了遵醫行為。
3.1.4 經濟收入水平 經濟收入水平對遵醫行為有影響。經濟收入低的患者多是農村的患者,其消息閉塞,交通不便,患者往往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及時復查,即便出現了比如疼痛明顯、外展畸形、患肢腫脹等情況也沒有及時就醫。同時此類患者往往可能進行著一些不合理的工作或勞動,比如過度負重、下蹲勞動等,進一步降低了其遵醫率。
3.2 應對措施
3.2.1 加強健康教育 健康宣教可以排除和糾正患者錯誤的保健觀念和治療態度,指導和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4]。要反復指導患者各種功能鍛煉的方法及目的,并強化訓練,使其真正掌握不同時期功能鍛煉的內容;告之患者術后康復期的禁忌:如不過度負重、禁忌坐矮板凳、避免在不平整或濕滑的路面上行走等;同時贈送每位患者一本《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康復手冊》,使患者出院后能夠繼續進行正確的功能鍛煉和堅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3.2.2 加強溝通 加強醫患溝通可以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5]。醫護人員應主動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不適與需求,取得患者的信任,以提高其遵醫行為,患者對醫護人員不信任會導致其不遵醫。
3.2.3 電話回訪 電話隨訪可以使患者與醫護人員保持電話聯系。建立就診患者檔案,術后定期聯系患者,側重了解患者有無不適主訴、功能鍛煉情況及生活自理程度如何等。出院后跟蹤隨訪可將醫院健康教育延伸到病人出院后康復的全過程中,從而提高病人的遵醫行為[6]。
3.2.4 家庭社會支持 社會家庭的支持對患者的遵醫行為有積極作用[7]。醫護人員應對家屬進行系統教育與指導,合理利用家屬的配合,使其監督患者進行合理的功能鍛煉并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家屬的關心和支持一方面可以緩解患者的精神壓力,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可以給予足夠的經濟支持。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解除髖關節疾患患者的病痛、糾正畸形、恢復功能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術后需要注意的事項較多,如果患者不遵醫囑指導容易引起假體關節松動、磨損甚至脫位,導致人工髖關節提早報廢[8]。為提高髖關節置換患者的遵醫行為,醫護人員應根據患者不同情況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時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強化其正確的功能鍛煉方法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以減少髖關節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研究顯示對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進行電話回訪,提供知識和心理援助能提高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依從性,改善患者髖關節功能,提高其生存質量[9]。
[1] 郭文榮,趙 勇,林國兵,等.超高齡病人髖關節手術可行性初探[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5,20(3):181-182.
[2] 潘麗英,洪 哲,黃 靜,等.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家庭康復訓練依從性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 (25):12-15.
[3] 程 宏,張娟芳,任慶宏.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早期功能鍛煉的依從性[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3B):431-433.
[4] 余秀蓮.青光眼患者遵醫行為調查分析及應對措施[J].心理醫生雜志,2012,4(28):24.
[5] 董 何,李傲梅,袁 靜,等.風濕病患者遵守醫囑行為的調查與護理對策[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32):4146-4147.
[6] 陳勝華.冠心病患者認知和遵醫行為相關因素的調查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0,20(16):2504-2507.
[7] 羅伍春.人工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服藥遵醫行為的調查[J].護理學雜志,2010,25(5):29-30.
[8] 周明英.電話回訪對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遵醫行為的影響[J].右江醫學,2011,39(3):281-282.
[9] 鄧寶貴,全小明.責任護士電話回訪對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10):85-86.
10.3969/j.issn.1009-6469.2014.05.067
2013-09-20,
2013-12-15)
安徽高校省級自然科學研究項目(No KJ2012A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