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蘭
(海南省海口市人民醫院海甸門診部,海南 海口 570208)
不同早期鍛煉方案在股骨頸骨折患者中應用效果的對比研究
王榮蘭
(海南省海口市人民醫院海甸門診部,海南 海口 570208)
目的 探討不同的早期鍛煉方案在股骨頸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1年1月—2013年5月在該院骨科住院的100例股骨頸骨折并做手術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術后行常規的床上功能鍛煉;觀察組在對照組功能鍛煉基礎上,給予早期離床坐及踩單車運動。觀察患者術后2周內并發癥的發病率和焦慮程度,術后2、4、8周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結果 術后2周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的感染率和患者焦慮程度的評分都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兩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在術后 2、4、8周都明顯的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早期給予患者離床坐及踩單車運動方案對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術后恢復鍛煉有利,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不同早期鍛煉方案;股骨頸骨折患者;應用效果
股骨頸骨折多見于中老年患者,主要與骨質疏松導致的骨質量下降有關[1],主要的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2]。但是,術后易出現腹脹、便秘、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等并發癥,所以減少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術后并發癥一直是臨床探討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3]。有研究指出[4],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早期的活動能力、坐起時間以及行走時間對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有明顯影響。本研究主要是對比不同的早期鍛煉方案對股骨頸骨折患者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3年 5月在本院骨科住院的100例股骨頸骨折并做手術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8例,女42例,以平行對照的研究方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 50例。觀察組男 28例,女 22例,平均年齡為(57.67±7.92)歲,切開復位內固定 35例,行全髖關節置換術8例,股骨頭置換7例;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齡為(58.32±7.18)歲,切開復位內固定34例,行全髖關節置換術8例,股骨頭置換8例,兩組患者的平均年齡,性別比例和手術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術后麻醉退消6 h后行常規指導早期床上功能鍛煉,包括上肢肌力練習如輕微伸展上肢和握拳等動作;指導患者行深呼吸;術后2 d增強股四頭肌、臀肌等肌肉的收縮練習;在術后的第5天以后訓練髖膝關節屈伸,以后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訓練日常生活活動,每次20~30 min,每天 3次。且所有的患者均能按照醫囑完成鍛煉[5]。觀察組在對照組功能鍛煉基礎上,在患者術后 38~72 h后,視其生命體征的情況(心率、血壓和氧飽和度達到規定指標)即可給予患者早期離床坐,每天坐2次,第1天主要看患者的承受力度確定時間,以后每天每次相應的延長,直至每次能堅持坐120 min;在患者離床坐訓練的3~4 d時,給予患者踩單車運動的鍛煉,踏單車運動的鍛煉方案為單車有設阻力調節,阻力主要是根據患者的能力自行調節,第一次時安排患者不少于10 min的鍛煉,每次可根據患者肌力恢復情況適量的延長5 min和調節相應的阻力,直至每次可以鍛煉30 min,每天堅持2次,以恢復髖、膝關節的運動功能。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術后2周內的腹脹、便秘、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病率,術后2、4、8周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測定,采用 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總分100分,100分患者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良好,不需他人幫助;61 ~99分,能獨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動,但需一定幫助;41~60分,需要極大幫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動;≤40分,大部分日常生活活動不能完成或完全需人照料。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評價患者恢復期間的焦慮水平。SA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的比較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的比較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并發癥的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兩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2周并發癥發病率的比較[n(%)]
2.2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測定 兩組患者術后2、4、8周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測定表明,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在從術后2周就有明顯的差異,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 4、8周的差異更加顯著,兩組患者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內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內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比較(±s)
組別 術后2周 術后4周 術后8周45.51±6.38 49.70±5.09 76.46±6.33觀察組 55.79±8.91 67.71±7.45 89.73±5.74 t 5.681 7.186 15.369 P 0.031 0.017 0.011對照組
2.3 兩組患者的焦慮水平的比較 兩組患者的術前和術后2周的焦慮水平的比較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焦慮值明顯要低于對照組,且兩組的評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焦慮水平的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焦慮水平的比較(±s)
組別 手術前 術后2周63.71±7.03 53.27±4.79觀察組 62.92±7.45 45.33±5.04 t 1.035 5.194 P對照組0.315 0.037
眾多醫者在臨床中多強調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在臥床期間要早期進行床上功能鍛煉,但是卻忽視了床上功能活動仍是一個臥床狀態,難以保持身體軀干的端正,所以,不能用床上功能鍛煉來取代離床坐[6-7]。本研究在患者術后早期給予患者離床坐坐位令患者胸廓和膈肌活動度明顯增大從而增加了肺通氣和肺活量,這些都有利于患者氣管分泌物的排出,減少腹脹和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在臥床的情況下,患者術后因不習慣床上小便,加上排尿不徹底都易致泌尿系統感染的發生。早期離床坐可以使患者自行坐位排尿,排尿更加暢順,同時也增強患者的排尿信心,而且有助于患者多飲水,從而降低了泌尿系感染的發生率。而且患者進行床上功能訓練時,不利于患者腸道的蠕動,消化道的活動減弱,會引發食欲不振 ,最終導致惡心,腹脹,便秘的癥狀。本研究所采用的早期離床坐起訓練方式可以很好的解決上述問題,所以會產生觀察組患者術后2周的并發癥的發生率會明顯低于對照組。
患者在恢復期間的踏單車運動的鍛煉方案不僅可以很好地增強患者的體能,還可以很好地鍛煉患者的各個關節,可以明顯的提高關節活動力度,增強患者肌能,防止活動關節僵硬,肌力萎縮等,改善關節功能可以有效恢復患者步行能力,且與離床坐相互配合來訓練,不僅可以鍛煉患者的下肢的運動關節,還可以運動到上肢的肌肉,對于恢復患者的各項功能指標幾乎都是有益的。這樣就可以更早的接受日常生活功能訓練,這期間患者的平衡能力、運動功能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所以,觀察組在不同時期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評分度都要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在骨折后,會由于日常活動障礙、生活不能自理、擔心自己的預后,不能一時接受現在處境,常表現出抑郁、焦慮、沮喪等不良情緒,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康復及生活質量的提高[8-10]。本研究所采用的離床坐與踏單車相互配合的方式來指導患者的術后鍛煉,不僅時間更加及時,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促進患者為本身的康復做努力,所以情緒會比對照組改善很多,具體表現為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水平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兩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與對照組患者行傳統的術后床上功能鍛煉相比,觀察組所采用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患者早期離床坐及踩單車運動的方案在患者的術后并發癥、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和術后焦慮程度都要優于對照組,本方案對股骨頸骨折患者的改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降低患者的術后并發癥和改善患者焦慮與傳統方案相比要更優秀,因此,給予患者早期離床坐及踩單車運動的方案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 楊廷蓮.老年骨折患者 120例臨床護理體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5):209-210.
[2] 殷 弢.活血止痛湯治療骨折術后肢體腫脹疼痛[J].安徽醫藥,2013,17(8):1368-1369.
[3] 代莉莉.“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在預防老年髖部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中的應用[J].安徽醫藥,2013,17(6):1063-1065.
[4] 李 冰,薛 敏,卜彩紅.老年股骨頸骨折圍手術期的護理[J].臨床醫藥實踐,2011,20(5):376-377.
[5] 舒 彬.創傷康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30-233.
[6] 陳靜華.高齡髖部骨折患者術前心理狀態與手術風險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學報,2011,18(10B):68-70.
[7] 燕 勇.高齡股骨頸骨折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安全處置[J].醫藥前沿,2013(16):290-291.
[8] 楊 參,周業金,寧仁德,等.脛骨平臺后髁骨折的手術治療[J].安徽醫藥,2012,16(7):998-999.
[9] 丁小麗.護理干預對骨折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J].安徽醫藥,2012,16(9):1381-1382.
[10]胡敏芝,石 崛.循證護理干預在頸椎骨折伴高位截癱患者誤吸、反流中的應用[J].安徽醫藥,2013,17(5):893-894.
Applica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early exercise programs on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s
WANG Rong-lan
(Haidian Outpatient Clinic,Haikou People’s Hospital,Hainan 570208,China)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early exercise programs on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s.Methods A hundred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undergoing surgery in Haikou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May 2013,as the research subjects,were assign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andomly,and each group had 50 cases.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routine functional exercises in bed after surgery,while the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took sitting from the bed and cycling exercise in addition.Preval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the patient’s anxiety level were evaluated within two weeks after surgery in patients of two groups,and the patient’s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were evaluated two weeks,four weeks,eight weeks after surgery respectively.Results Preval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the patient’s anxiety level of the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2 weeks after surgery,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patient’s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wo weeks,four weeks,eight weeks after surgery respectively,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Conclusions Exercises of sitting from the bed combined with cycling are conducive to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which is worth promo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different early exercise programs;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application effect
10.3969/j.issn.1009-6469.2014.05.070
2013-10-16,
201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