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朝霞
摘 要:從法理學視角提出高校防范宗教滲透工作機制由主體、客體、對象、方法等四大構成要素和制度系統、保障系統兩大系統組成,指出高校防范宗教滲透應遵循合法性與合理性兼顧、整體性與差異性并重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完善宗教事務管理法制體系,堅持人防與機制預防相結合健全宗教事務管理保障體系,堅持網格化管理構建層層負責責任體系,堅持點面結合實現防范工作全覆蓋,堅持零容忍態度有效抵御宗教滲透,堅持正面引導與解決困難相結合實施虛實結合工作方法。
關鍵詞:高校;防范;宗教滲透;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9-0156-02
2006-2007團中央重點課題《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研究》顯示大學生中信教比例約為4.18%;2009年浙江省對十所省內高校12 096名學生進行調查顯示信教學生約占4.61%??梢娮诮虧B透現象已在高校一定程度內擴散并正逐漸加劇,信教人數也有增加之勢,由此伴生的校園非法傳教現象等,對高校人才培養和校園穩定造成了極大沖擊。如何構建有效防范工作機制已是擺在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面前一項緊迫的課題。
一、何為高校防范宗教滲透工作機制
高校防范宗教滲透工作機制是指高校在防范宗教向校園滲透時所依賴的制度、方法、內容等各個要素及相互間的關系。一個完整的防范工作機制主要由主體、客體、對象、方法等四大要素和制度系統、保障系統兩大系統組成。
防范主體是指誰來防范,主要是指高校宗教事務工作的管理者。防范對象是指防范誰,主要指高校廣大師生員工。防范客體是指防范什么,又稱防范內容,主要指向高校進行宗教滲透的各種活動情況。防范方法是指怎樣防范,即指所運用的各種途徑和工具。制度系統是指明確高校抵御宗教滲透職能、保證防范工作實施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保障系統是指高校防范宗教滲透工作中的信息、人力、財務等方面的保障資源體系。
可將以上系統繪制高校防范宗教滲透運行機制的綜合結構圖如下:
圖1 高校防范宗教滲透運行機制結構圖
二、高校防范宗教滲透工作原則
合法性與合理性兼顧。憲法明確規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教育與宗教相分離。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這是高校防范宗教滲透的法理基礎。高校應當在憲法和法律授權范圍內處理應對宗教滲透問題??梢哉f,高校不應干涉師生宗教信仰的自由抉擇,必須抵制敵對勢力打著“宗教自由”旗號妨礙國家教育制度。同時,高校應對宗教滲透問題時不能無視宗教的“精神慰藉”功能,要從師生實際情況入手,堅持“以人為本”,既尊重信教師生個人情感,又符合防范宗教滲透工作的基本規律。
整體性與差異性并重。宗教滲透問題的特性決定了防范工作不能孤立地進行,應在防范工作格局構建、制度建設、機構協同等統籌布局,樹立“一盤棋”思想,明確將防范宗教滲透工作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理順開展宗教事務工作同其他思想政治工作間的關系,真正做到內外形勢整體研判,與學生日常事務工作整體部署、整體推進。應對宗教滲透問題時,高校還應注重教育的全面性和差異性相結合,重點關注宗教傳播過程中的“易感人群”,要區分不同信教原因和程度,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要正確辨清合法宗教活動與宗教滲透活動、宗教研究行為與非法傳教行為、宗教滲透與組織邪教犯罪行為等,避免誤傷;要明確不同階段的防范工作重點。
三、建立高校防范宗教滲透的長效機制
高校要有效地抵御宗教滲透,必須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針,緊密結合各構成要素,構建全方位高效工作機制。
1.制度系統——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完善高校宗教事務管理法制體系
我國現有宗教事務法律體系不太成熟,如《憲法》和《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等缺乏可操作性的規定,《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缺少違反禁止性規定的責任認定和執行規定,存在對非法傳教管理的真空地帶,迫切需要完善現有法規,健全高校宗教事務管理制度,特別應明確規定對非法傳教行為的執法主體、執法對象與處罰方式,法律支持杜絕高校內非法傳教,真正實現教育與宗教相分離。
健全優化高校宗教事務管理制度。每個宗教都有獨有的宗教活動形式,但高校周圍一般不設宗教場所供信教學生使用,則會產生常規宗教活動(如祈禱)的校內非法性和去宗教場所不可操作性的矛盾。研究中有人建議,信教師生若常規活動需到宗教場所,可能會增加其與校外宗教勢力甚至敵對勢力接觸的風險,為加強管理并及時掌握動向,在引導其淡化宗教形式基礎上,建議做些管理上的政策突破,如不影響他人學習生活、學校教育秩序和制度前提下,將常規個體宗教活動的場所、形式和數量定期報部門備案。
2.保障系統——堅持人防與機制預防相結合,健全高校宗教事務管理保障體系
暢通宗教信息預警機制。堅持防范先導,把握宗教發展總體趨勢,特別要關注網絡宗教輿情采集和監管。以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為原則,聯合校內職能部門和各院系,發揮大學生自我管理優勢,分工負責,形成一張專兼結合、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信息網絡。健全師生思想狀況調研和跟蹤分析制度,加強重點人群和時間點跟蹤分析。
建立由黨委領導、黨政聯動、部門共管、全員參與的校內協同機制,完善制度明確職責,形成強大防范合力。
建立宗教事務應急機制,實現事前注重研判、事中沉著應對、事后及時總結的良性運行機制。要有前瞻性地處理宗教滲透現象,及時化解各種矛盾。如發現校園內非法宗教滲透活動,及時啟動應急方案,穩妥處置。處理完結后要善于總結反饋,把 “壞事”變成完善程序、改進方法、提高效度的“好事”。
3.主體層面——堅持網格化管理,構建層層負責責任體系
建立健全相對獨立的組織領導機構,負責人原則上為一把手,確保權威性,便于工作推進,還應包括相關部門負責人,明確職責并完善相應獎懲措施。
組建培養一支覆蓋廣、業務強的動態工作隊伍,不僅要囊括校內與宗教事務管理相關各部門及干部,還應包括輔導員、學生骨干,更應有來自學生群體的信息員,不僅要明確崗位職責,分工合作,更要加強管理和日常培訓,形成有進有出、不斷提高的良好格局,才能編織有效的無縫防范網絡。
4.客體層面——堅持點面結合,實現防范工作全覆蓋
加強大學生日常管理。思政教育要更具人性化,日常事務要更貼近需求,關注學生行為動向和心理變化,及時幫助解決實際困難,讓每個學生打心底感受到關愛和溫暖,不會去尋求虛幻神靈幫忙,產生對宗教傳播的“免疫力”。
加強涉外人員管理和監督。主動向涉外人員宣傳我國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規,督促其嚴格遵守宗教政策法規。聘任涉外人員前應進行嚴格審查,聘任后應加強管理和監督,建立外籍教師教育教學監管制度,嚴格執行涉外學術報告和文化交流活動審批制度。
關心校內信教人員發展。學工、統戰部門要重點向信教師生開展政策和形勢的引導教育,既尊重個人信仰,絕不強迫脫離宗教信仰,還要加強管理,重點加強信教老師的課堂紀律教育。
5.對象層面——堅持零容忍態度,有效抵御宗教滲透
要從宗教滲透主要形式入手,引導師生以零容忍態度對待校園宗教滲透行為。對直接傳教模式,要加強學術講座審批制度,強化教師課堂紀律和管理,加強校內學生活動場所管理,消除“言傳身教”機會。對團契傳教模式,要增強師生對非法宗教和邪教辨識力,整合力量打擊校內外不正當的“組織滲透”式聚會活動。對媒介傳播模式,要加強媒介監管力度,加強帶宗教色彩節假日活動管理,搭建一道防范宗教滲透的綠色屏障,避免“混淆視聽”。對變相滲透模式,要嚴格審查捐資助學企業和個人背景,杜絕“愛心宗教滲透”,加強實習生招聘機構審查,提升學生擇業能力。
6.工作方法——堅持正面引導與解決困難結合,實施虛實結合工作方法
面對宗教滲透現象,高校不能一味地靠“堵”,必須以積極態度去面對,建立疏導相結合的防范工作機制。方法上要堅持正面宣傳與說服教育相結合,發揮好課堂主陣地作用,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弘揚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提升宗教政策和常識宣傳教育力度和效度,幫助信教或可能信教師生客觀全面地認識和分析問題,以防止被西方敵對勢力利用;同時要堅持信仰引導與解決困難相結合,發揮黨團組織、學生社團的組織感召力,營造健康積極的校園文化氛圍,傳遞“校園好聲音”,提高師生對宗教傳播的免疫力;努力搭建實踐平臺助力實現自我價值,強化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服務,完善多元化的學生資助和就業服務體系,增強師生的認同度和幸福感,扎實有效地做好防范工作。
參考文獻:
[1]吳靜. 宗教滲透對大學生產生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1(12):21-22.
[2]王世翔,等.高校防范宗教滲透工作機制研究[J].延邊黨校學報,2011(4).
[3]孫強,袁志揚.新形勢下高校統戰工作應對宗教滲透問題的思考[J].民族與宗教,2011(2):64.
[4]郭衛.新時期高校如何在構建和諧校園過程中抵御宗教滲透[EB/OL].http://qh.nchu.edu.cn/departments/frontline/reader.php?id=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