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亮
摘 要 本文調查了西南林業大學2010級外國語學院68名英語專業學生從專四到專八階段英語寫作中句法復雜性的發展。以期找到從專四到專八考試接近兩年的英語學習中學生寫作中句法發展狀況,并與學校的課程設置及學生作文訓練情況相聯系,對實際教學起到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英語寫作 句法復雜性 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Chinese English Majors' Preliminary Syntactic
Complexity of Development
ZHAO Xiaoli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24)
Abstract To examine the developmental features of the writings from TEM-4 to TEM-8, 68 English majors from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of SWFU are chosen to participate in this research. This research hopes to find out the connection among the syllabus,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of writing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entence complexity from TEM-4 to TEM-8, and thus provides some guidance for teaching.
Key words English writing; syntactic complexity; teaching
0 引言
自從1980年,國際許多研究者對二語寫作及過程進行研究,國內的學者就中國學生(專業學生和非專業學生)英語寫作的現狀也作了不少研究。大部分研究得出同一結論,即中國學生寫作能力相對較弱。但這些研究存在統一問題:大多數是靜態的,缺少數據的論證,因此結論相對不具客觀性。而句法復雜性被認為是語言發展的重要表征之一,且被列為重要研究領域。本研究希望能夠就中國英語專業學生的寫作狀況,特別是發展特征中句法復雜性這一指標,做客觀的分析,以期找到從專四到專八考試接近兩年的英語學習中學生寫作中句法發展狀況,并與學校的課程設置及學生作文訓練情況相聯系,對實際教學起到一定的指導意義。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參加本研究的學生為西南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2010級英語專業本科生兩個自然班共68個人,其中男生13人,女生55人。這些學生的英語受教育情況是:大學前接受過6~9年不等的英語教育;大學又學過三年半的英語,包括每周18個小時的聽說讀寫必修課及6個小時的文化、文學及語言學通識課等類似的選修課。平均年齡為22.5歲。
在進行本研究之前,研究對象已經完成了一個學期的基礎英語寫作課程及一個學期的高級英語寫作課程。定期參加學院組織的英語寫作研討會及教師所開設的英語寫作講座。所有學生都在大二下學期參加過全國英語專業四級考試,并剛剛參加過全國英語專業八級考試。
1.2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包括兩篇寫作題目及其相應提示。研究者對于被試的觀察及對參加被試的學生隨意訪談證實了研究工具的效度。作文題目及提示為:(1)Direction:Write a composition of about 200 words on the following topic: Should private car owners be taxed for pollution? (2)Direction: Write a composition of about 400 words on the following topic: Is a sound social environment necessary for people to be good to others? 第一篇題目為2011年全國英語專業四級考試作文真題。第二篇題目為2013年全國英語專業八級考試作文真題。
1.3 研究設計
本研究分為兩個組成部分,第一部分為抽取參與研究的68名學生2012年專業四級考試前一星期對其進行模擬考試試卷的作文部分。第二部分為筆者在2014年專業八級考試前一星期對學生進行模擬考試試卷,并抽取作文部分進行分析。
1.4 數據收集
句法復雜性包括單位長度(unit length)和子句密度(clausal density)兩個變量;子句密度即句法從屬性,最常用的兩個指標是T單位復雜性比率(T-unit complexity ratio)和從屬句比率(dependent clause ratio)。長度指標測量長度單位內使用詞語的量,密度指標則用于測量某長度單位內使用子句或從句的量”(鮑貴,2010:166)。鮑貴的研究將單位長度、子句密度、T單位復雜性比率和從屬句比率作為句法復雜性的主要參考指標,這是已有相關研究中常用的幾個數據指標。由于分析句法復雜性的常用方法為這兩種方法,筆者亦采用此方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68名學生的專四專八作文T單位復雜性比率
從表1可以看出,每個T單位的從句從專四時的1.392上升到專八時的1.458. 證明學生在從專四到專八考試接近兩年的英語學習中程進步趨勢。然而上升幅度不大,不具備統計學意義。endprint
表1 T單位復雜性比率
2.2 68名學生的專四專八作文從屬句比率
表2 從屬句比率
從表2可以看出,68名學生的從句和整篇句子的比例從專四時的28.57%上升到專八時的32.26%,達到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證明68名學生從專四到專八兩年學習中從屬句寫作意識增強。
3 討論
調查結果表明,所有調查對象寫作中的單位復雜性及從句比例處于偏低水平。在單位復雜性這個指標上所有學生從專四到專八這個階段上升幅度不大。在從句使用比例這個指標上亦處于較低水平,然而,從專四到專八這個階段有一定的提高。證明學生使用從句的意識增強。結合本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筆者發現其原因可能是:(1)英語專業課程開設中只是在大一下學期及大三上學期各開設一個學期的寫作課,課時為2課時/周。所以寫作課程開設的課時較少,學生對于寫作的強化訓練有限。(2)研究對象皆為西南地區二本院校的學生,且屬于工科院校,故英語入學成績普遍偏低,語法,尤其是長難句掌握不透徹,而大學時也只開設一個學期的語法課,課時為2課時/周。
4 結論
通過對2010級英語專業學生的調查發現,學生英語寫作中單位復雜性及從句使用比例處于偏低水平。其原因主要在于:(1)大部分學生大學入學時英語成績普遍偏低,部分學生為調劑生,所以英語基礎差,學習英語的興趣不高。(2)工科二本院校英語學習氛圍不盡如人意,導致學生在英語整體投入度不高,在寫作方面更是甚少。(3)另外,課程開設方面,寫作及語法課程開設的課時過少。所以應根據西南地區地緣及學緣特征因材施教,對于薄弱群體學生應著重其語法訓練,并建議在寫作課時方面能有所增加,希望寫作課程能增加到6個學期,以期提高英語寫作成績。
參考文獻
[1] Lally, C. G. (2000). First language influ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composition: The effect of pre-writing. Foreign Language Annuals, 33 (4):428-432.
[2] Friedlander, A. (1990). Composing in English: Effects of a first language on writing i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B. Kroll (Ed.),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pp. 109-125). Cambridge: Cambridge Applied Linguistics.
[3] Woodall, B. (2002). Language-switching: Using the first language while wri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1:7-28.
[4]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on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Rubin, J. (1975). 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 Teach Us [J]. TESOL Quarterly, 9, 41-51.
[6] Smith, M. S. (1981). Consciousness-raising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Applied Linguistics, 2, 159-168.
[7] 王文宇,王立非.二語寫作研究:十年回顧與展望.外語界,2004.3:51-58.
[8] 紀小凌.英語學習者書面語發展研究[J].現代外語,2009(2):178-185
[9] 鮑貴.英語學習者語言復雜性變化對比研究[J].現代外語,2010.33:166-176.endprint
表1 T單位復雜性比率
2.2 68名學生的專四專八作文從屬句比率
表2 從屬句比率
從表2可以看出,68名學生的從句和整篇句子的比例從專四時的28.57%上升到專八時的32.26%,達到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證明68名學生從專四到專八兩年學習中從屬句寫作意識增強。
3 討論
調查結果表明,所有調查對象寫作中的單位復雜性及從句比例處于偏低水平。在單位復雜性這個指標上所有學生從專四到專八這個階段上升幅度不大。在從句使用比例這個指標上亦處于較低水平,然而,從專四到專八這個階段有一定的提高。證明學生使用從句的意識增強。結合本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筆者發現其原因可能是:(1)英語專業課程開設中只是在大一下學期及大三上學期各開設一個學期的寫作課,課時為2課時/周。所以寫作課程開設的課時較少,學生對于寫作的強化訓練有限。(2)研究對象皆為西南地區二本院校的學生,且屬于工科院校,故英語入學成績普遍偏低,語法,尤其是長難句掌握不透徹,而大學時也只開設一個學期的語法課,課時為2課時/周。
4 結論
通過對2010級英語專業學生的調查發現,學生英語寫作中單位復雜性及從句使用比例處于偏低水平。其原因主要在于:(1)大部分學生大學入學時英語成績普遍偏低,部分學生為調劑生,所以英語基礎差,學習英語的興趣不高。(2)工科二本院校英語學習氛圍不盡如人意,導致學生在英語整體投入度不高,在寫作方面更是甚少。(3)另外,課程開設方面,寫作及語法課程開設的課時過少。所以應根據西南地區地緣及學緣特征因材施教,對于薄弱群體學生應著重其語法訓練,并建議在寫作課時方面能有所增加,希望寫作課程能增加到6個學期,以期提高英語寫作成績。
參考文獻
[1] Lally, C. G. (2000). First language influ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composition: The effect of pre-writing. Foreign Language Annuals, 33 (4):428-432.
[2] Friedlander, A. (1990). Composing in English: Effects of a first language on writing i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B. Kroll (Ed.),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pp. 109-125). Cambridge: Cambridge Applied Linguistics.
[3] Woodall, B. (2002). Language-switching: Using the first language while wri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1:7-28.
[4]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on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Rubin, J. (1975). 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 Teach Us [J]. TESOL Quarterly, 9, 41-51.
[6] Smith, M. S. (1981). Consciousness-raising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Applied Linguistics, 2, 159-168.
[7] 王文宇,王立非.二語寫作研究:十年回顧與展望.外語界,2004.3:51-58.
[8] 紀小凌.英語學習者書面語發展研究[J].現代外語,2009(2):178-185
[9] 鮑貴.英語學習者語言復雜性變化對比研究[J].現代外語,2010.33:166-176.endprint
表1 T單位復雜性比率
2.2 68名學生的專四專八作文從屬句比率
表2 從屬句比率
從表2可以看出,68名學生的從句和整篇句子的比例從專四時的28.57%上升到專八時的32.26%,達到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證明68名學生從專四到專八兩年學習中從屬句寫作意識增強。
3 討論
調查結果表明,所有調查對象寫作中的單位復雜性及從句比例處于偏低水平。在單位復雜性這個指標上所有學生從專四到專八這個階段上升幅度不大。在從句使用比例這個指標上亦處于較低水平,然而,從專四到專八這個階段有一定的提高。證明學生使用從句的意識增強。結合本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筆者發現其原因可能是:(1)英語專業課程開設中只是在大一下學期及大三上學期各開設一個學期的寫作課,課時為2課時/周。所以寫作課程開設的課時較少,學生對于寫作的強化訓練有限。(2)研究對象皆為西南地區二本院校的學生,且屬于工科院校,故英語入學成績普遍偏低,語法,尤其是長難句掌握不透徹,而大學時也只開設一個學期的語法課,課時為2課時/周。
4 結論
通過對2010級英語專業學生的調查發現,學生英語寫作中單位復雜性及從句使用比例處于偏低水平。其原因主要在于:(1)大部分學生大學入學時英語成績普遍偏低,部分學生為調劑生,所以英語基礎差,學習英語的興趣不高。(2)工科二本院校英語學習氛圍不盡如人意,導致學生在英語整體投入度不高,在寫作方面更是甚少。(3)另外,課程開設方面,寫作及語法課程開設的課時過少。所以應根據西南地區地緣及學緣特征因材施教,對于薄弱群體學生應著重其語法訓練,并建議在寫作課時方面能有所增加,希望寫作課程能增加到6個學期,以期提高英語寫作成績。
參考文獻
[1] Lally, C. G. (2000). First language influ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composition: The effect of pre-writing. Foreign Language Annuals, 33 (4):428-432.
[2] Friedlander, A. (1990). Composing in English: Effects of a first language on writing i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B. Kroll (Ed.),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pp. 109-125). Cambridge: Cambridge Applied Linguistics.
[3] Woodall, B. (2002). Language-switching: Using the first language while wri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1:7-28.
[4]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on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Rubin, J. (1975). 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 Teach Us [J]. TESOL Quarterly, 9, 41-51.
[6] Smith, M. S. (1981). Consciousness-raising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Applied Linguistics, 2, 159-168.
[7] 王文宇,王立非.二語寫作研究:十年回顧與展望.外語界,2004.3:51-58.
[8] 紀小凌.英語學習者書面語發展研究[J].現代外語,2009(2):178-185
[9] 鮑貴.英語學習者語言復雜性變化對比研究[J].現代外語,2010.33:166-1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