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先圣
晚清至民國初年,中國文化界大師云集、文星璀璨,成為中華民族的時代奇觀。辜鴻銘是其中的一位。
20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辜鴻銘自稱“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是中國的“東西南北人”。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的第一人。他曾憑淵博的學識和絕妙的口才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還與俄國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書信往來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圣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鴉片戰爭后,辜鴻銘的義父布朗先生對他說:“你可知道,你的祖國已被放在砧板上,侵略者正揮起屠刀,準備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學通中西,擔起富國治國的責任,教化歐洲和美洲?!?867年,布朗夫婦返回英國時把10歲的辜鴻銘帶到了當時最強大的西方帝國。臨行前,他的父親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誡他說:“不論你走到哪里,不論你身邊是英國人、德國人還是法國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國人?!?/p>
在布朗那里,辜鴻銘以最笨拙的死記硬背辦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臘文,并以優異的成績被著名的愛丁堡大學錄取。1877年,辜鴻銘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后,又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等著名學府研究文學、哲學。
辜鴻銘奇崛的行為方式令西方人不可思議。他給祖先叩頭,外國人嘲笑說:“這樣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飯菜了嗎?”辜鴻銘反唇相譏:“你們在先人墓地擺上鮮花,他們就能聞到花的香味了嗎?”他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還說美國人沒有文化,曾在輪船上用純正的德語挖苦一群德國人。英國作家毛姆來中國,請辜鴻銘到他的住所一聚??墒牵攘撕瞄L時間,毛姆也不見他來。沒辦法,毛姆找到了辜鴻銘住的小院。一進屋,辜鴻銘就不客氣地對他說:“你的同胞以為,中國人不是苦力就是買辦,只要一招手,我們非來不可。那可不一定。”一句話,讓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的毛姆立時極為尷尬。
從1901年至1905年,辜鴻銘分五次發表了172則《中國札記》,反復強調東方文明的價值。1909年,辜鴻銘的英文著本《中國的牛津運動》(德文譯本名為《為中國反對歐洲觀念而辯護:批判論文》)出版,在歐洲尤其是德國產生巨大的影響,一些大學哲學系將其列為必讀參考書。1915年,他的《春秋大義》(即有名的《中國人的精神》)出版。他在書中以理想主義的熱情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靈丹,對西方文明進行尖銳的、深刻的批判。
辜鴻銘認為中華民族是杰出的民族。他把中國人和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法國人進行了對比,凸顯中國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國人博大、純樸,但不深沉;英國人深沉、純樸,卻不博大;德國人博大、深沉,而不純樸;法國人沒有德國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國人心胸博大,不及英國人心地純樸,卻擁有這三個民族所缺乏的靈敏;只有中國人全面具備了這四種優秀的精神特質。
其實,辜鴻銘狂放的姿態是他帶淚的表演,他想以狂放保護自己強烈的自尊。當時,一些西方人見中國街市上遍掛“童叟無欺”四字匾額,常對辜鴻銘說:于此四字,可見中國人心欺詐之一斑。辜鴻銘頓時語塞。實際上,因為眼界比同時代的人要開闊許多,中國人的不幸,辜鴻銘比任何人都體會得更清楚、更深刻。但他卻用偏執的態度表達自己對中華文化的熱愛。
盡管辜鴻銘一生主張皇權,但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頭。慈禧太后過生日,他當眾脫口而出的“賀詩”是“天子萬年,百姓花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袁世凱死,全國舉哀三天。辜鴻銘卻特意請來一個戲班,在家里大開堂會,慶賀了三天。
辜鴻銘也有一段讓人難以笑起來的故事:在北京大學任教時,辜鴻銘梳著小辮子走進課堂,學生哄堂大笑。而他卻平靜地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此言一出,所有在場的北大學生頓時無語。
李大釗先生曾經這樣評價辜鴻銘:“愚以為中國2500余年文化所鐘出一辜鴻銘先生,已足以揚眉吐氣于20世紀之世界?!?/p>
吳宓先生對辜鴻銘的評價似乎更高:“辜氏實中國文化之代表,而中國在世界唯一之宣傳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