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青瓊
【摘要】目的:探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護理方法及應用效果。方法:選取于本院治療的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按照隨機分組方法分成2組,其中,常規組30例患者給予常規急救措施及基礎護理措施;觀察組30例患者則基于常規組之上予以飲食、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等干預措施,對比觀察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48h止血成功率(93.3%)及患者滿意率(93.3%)均明顯高于對比組(P<0.05),觀察組再出血率明顯低于對比組(P<0.05)。結論: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實施基礎護理及飲食、心理等臨床護理干預措施可明顯提高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率。
【關鍵詞】上消化道出血;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2-0211-02
上消化道出血屬于上消化道疾病的嚴重并發癥急癥,具有發病急及病情重等臨床特點,主要為屈氏韌帶之上的消化道出血,即食管、胃及十二指腸等病變所致的出血。報道顯示[1],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可達到10%左右,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病死率,不僅需要較為完善的臨床治療方案,恰當的臨床護理干預措施亦具有重要作用,故本文將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于本院治療的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護理方法及效果進行了探討,現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院收治于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期間的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常規組30例,觀察組30例,男39例,女21例,年齡為(47.5±10.2)歲,病程為(1.6±0.6)d。本組納入患者的住院時間均超過10d,患者意識清晰可進行正常的溝通且治療依從性好;排除患有出血性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其中24例為潰瘍性出血,18例為出血性胃炎,11例為食管或胃底靜脈曲張,6例為消化道惡性腫瘤,1例為賁門粘膜撕裂。對比各組患者病程等基礎資料P>0.05,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規組患者予以常規急救護理和基礎護理措施。在患者出血期間,保持絕對的臥床休息,患者取平臥位并將頭偏向一側,以避免發生嘔血所致窒息等情況。如患者伴有明顯出血,或者存在嚴重嘔血等情況時,應采取禁食措施。在患者嘔血之后,應對其進行良好的口腔護理,以避免患者口腔出血感染等情況。
觀察組患者以常規組為基礎,對患者進行飲食、健康教育及心理等護理干預。首先,護理人員應仔細觀察記錄患者具體的病情變化,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采用相應的飲食指導。如患者伴有休克、嘔吐及大出血現象時,護理人員應囑咐患者禁食。如患者止血時間超過1d,伴有少量的出血,但并無嘔吐現象時,可適當予以無刺激及清淡的流質食物,隨后過渡至食用易消化且營養豐富的半流質食物。在患者病情好轉之后,可適當食用易消化且有豐富營養的軟食。在患者臨床治療的整個過程中,應禁忌食用生硬、油炸及粗纖維等食物。如患者具有過量飲酒等現象,則在其治療期間,應進行絕對的禁酒。
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干預,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出血的病因進行詳細準確的掌握,通過健康課堂、發放宣傳手冊等方式對患者進行相關的講解,使患者對出血的原因,相關治療措施和預后情況得到一定的了解。使患者積極有效的避免出現誘因,進而有效降低消化道再出血發生幾率。對患者進行相應的指導,使患者可通過觀察大便的性狀,對是否出血、出血部位等情況做自行的初步判斷,以及時采用相應的應急措施。
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通過積極的溝通進行群體干預或者個體干預,及時解答患者對疾病的疑慮,使患者可對其心理存在的疑問進行表述,同時,護理人員還應盡量取得患者家屬的配合信任,通過強調家庭溫暖的重要性,使患者獲得家庭的支持。
1.3觀察指標
觀察各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包括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48h內控制出血及12個月內再次出血等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經SPSS18.0處理,以率(%)表示計數資料并經卡方χ2檢驗,數據對比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各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差異顯著,觀察組48h內止血成功率及患者滿意率明顯高于常規組,觀察組12個月內再出血率明顯低于對比組,組間護理效果差異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如表1所示。
3討論
上消化道出血為臨床常見急癥,在消化內科入院治療中快速準確的臨床診斷與及時有效的處置措施均具有重要作用。報道顯示[2],上消化道出血不僅需要完善有效的臨床治療,科學系統的臨床護理干預措施亦具有重要作用,臨床護理過程中應對患者的病情特點進行充分的考慮和掌握,以確保患者獲得最佳臨床護理效果。
本組研究中,對60例上消化道患者分別實施了基礎護理和飲食、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干預等措施,經對比常規組和觀察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發現,觀察組患者基于常規護理之上予以飲食、心理等綜合護理干預措施之后,其48h內成功止血率達到93.3%,與對比組相較觀察組48h內成功止血率明顯較高,且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明顯高于對比組,且觀察組12個月內再出血率也明顯低于對比組,組間護理效果差異顯著(P<0.05),與報道相符[3]。提示,上消化道出血通常為消化道疾病的并發癥,患者在發生上消化道出血之后,其消化道功能的紊亂程度將加重,需對患者進行科學系統的臨床護理干預,予以良好的飲食指導及健康教育,確保患者既可營養充足又不損失消化道。患者在出現消化道出血之后往往易產生恐慌情緒,特別是大出血患者,因此良好的心理護理干預亦具有重要作用,其可使患者了解疾病的病因即相應的預防治療措施,起到消除恐懼心理,增強戰勝疾病信心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常規急救護理措施及基礎護理措施之上予以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心理、飲食及健康教育等護理干預措施,可明顯增加患者止血成功率及減少患者再出血率,顯著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謝文君,熊雅波.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3):14.
[2]沈愛萍,余蓮英,沙衛紅等.304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特點分析及護理[J].護理學報,2011,18(4):9-13.
[3]周曉潔,張萍.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醫結合護理[J].中國中醫急癥,2012,21(8):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