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菁
摘 要:在音樂教育中,教師要從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入手,將音樂活動與其他活動融為一體,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感受音樂的節(jié)奏、力度和音色,獲得音樂知識,激發(fā)審美情趣。教師要成為學生音樂活動的伙伴、支持者;在活動中多給學生自主空間,讓學生尋找快樂;多給學生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分享快樂。
關鍵詞:唱歌;教學方法;成長
幼兒園音樂教育要引導幼兒通過唱歌、欣賞、游戲、舞蹈、奏樂等活動,培養(yǎng)幼兒的音樂欣賞能力,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與和諧發(fā)展。歌唱是幼兒園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根據多年幼兒園音樂教育實踐,要教好幼兒唱歌,以下幾點需注意。
一、運用情景創(chuàng)設,喚起幼兒學歌曲的興趣
唱歌教學時,可以借用舞蹈、美術、游戲、講故事等多種表現(xiàn)形式,激發(fā)幼兒興趣。而一首歌的歌詞是唱歌教學的第一步,歌詞內容中所表現(xiàn)的對象、情節(jié)、主題對幼兒產生直接的影響。例如:小班的歌曲《拔蘿卜》,在學習歌曲之前,教師可以邊講故事邊表演故事情節(jié),讓幼兒知道用大家的力量把蘿卜拔出來的樂趣,激發(fā)幼兒的興趣。這樣一來,孩子們通過看老師的故事表演,對歌曲的歌詞也有了一些掌握,為更好地學唱打下基礎。然后說:“小朋友們,顧老師把這個好聽的故事變成了一首歌曲,你們想學嗎?”幼兒會很高興地說:“想!”再開始學唱。又如,歌曲《閃爍的星星》,在學習歌曲之前,教師運用PPT準備了一幅優(yōu)美的夜晚的景色:月亮高掛天空笑瞇瞇,好多小星星一閃一閃的畫面。幼兒看到了這幅畫面激動地說:“哇,好漂亮??!”“好多一閃一閃的小星星??!”這時,教師可以說:“小星星一閃一閃的,像不像小朋友的小眼睛?”于是,引出了歌曲《閃爍的星星》。這樣幼兒學習歌曲的興趣也變得濃厚了,學好歌曲就變得相對容易了。
二、采用多種形式訓練幼兒對歌曲節(jié)奏的把握
要想提高幼兒的音樂素質,就必須提高唱歌教學的有效性。通過對音樂藝術的熟練把握,運用各種生動活潑、富于成效的教學形式,引導幼兒參與唱歌活動。第一,可以運用兒歌來訓練幼兒的音樂節(jié)奏感。兒歌的節(jié)奏鮮明,韻律鮮明。在每次新授歌曲、出現(xiàn)新的節(jié)奏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以口述的形式,將歌詞念出來。教學中有目的的歌唱訓練,配以幼兒生動活潑、興致勃勃地朗讀,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的音樂節(jié)奏感。其次,運用肢體語言來訓練音樂節(jié)奏感。比如二拍子的歌曲,要告訴幼兒是“強拍,弱拍”的形式,要引導幼兒運用“強拍——拍手,弱拍——拍肩(或者拍腿)”的形式表現(xiàn)。再比如三拍子的歌曲,基于“強拍、弱拍、弱拍”的形式,我就會引導幼兒運用“強拍——拍手、弱拍——拍腿、弱拍——拍腿”的形式來表現(xiàn)。比如,大班歌曲《柳樹姑娘》是一首很優(yōu)美的把柳樹比擬成姑娘的歌曲,是一首三拍子的節(jié)奏。在學唱之前,教師在黑板上寫出 “x x x\x - -”的節(jié)奏圖標,請幼兒學習鞏固三拍子的概念,用“拍手——拍腿——拍腿”來表示,然后加上念歌詞一起拍節(jié)奏“柳樹姑\娘- -\辮子長\長- -”。這樣,孩子不但掌握了節(jié)奏,還對歌詞有了一定的了解,學習歌曲的時候就不會拉長音,唱歌的時候就不會有拖沓的感覺。節(jié)奏是音樂教學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是一首歌曲生命力的存在基礎,也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幼兒音樂素質的最重要的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幼兒節(jié)奏感的培養(yǎng),促進幼兒節(jié)奏感的提高。
三、在學會歌唱的基礎上,鼓勵幼兒大膽創(chuàng)編
首先,要引導幼兒創(chuàng)編簡單的歌詞。教師將幼兒分成幾個小組,讓每組討論如何創(chuàng)編新的歌曲內容,并啟發(fā)幼兒邊編邊唱。比如教學歌曲《我愛我的小動物》,我引導幼兒創(chuàng)編“喜愛的小動物”,并且模仿小動物的叫聲。有的幼兒把它編成“我愛我的小青蛙,小青蛙怎么叫?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然后每組幼兒上臺表演,大聲地唱出自己的創(chuàng)編作品。這樣既激發(fā)了幼兒的表現(xiàn)欲望,又提高了幼兒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其次,是創(chuàng)編簡單的動作來表演歌曲。比如歌曲《我上幼兒園》,這是個欣賞歌曲。歌詞中有“晨風輕輕吹,小鳥快快飛……”教師就問幼兒:“晨風吹應該是什么樣子?小鳥飛又是什么樣子?”小朋友們紛紛扇動手臂來表現(xiàn),教師可以請個別幼兒用想到的動作表演歌曲。然后說,我們一起來用你覺得優(yōu)美的動作表演一下。教師發(fā)現(xiàn),每位幼兒表演得都很生動。簡單的創(chuàng)編是為了讓歌曲變得活起來,而不是單純的老師教,孩子學,而是在學會一首新的歌曲后,請孩子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來對歌曲進行創(chuàng)編。這樣,活動的氣氛也會變得很好,幼兒的興趣也變得很高漲。
四、正確把握“教師主導、幼兒主體”的關系
教師在教學中不能代替幼兒的音樂實踐。在幼兒的音樂活動中,教師要注意把握好教師的主導與幼兒主動的比例、分寸。在實施教學時,教師應靈活地隨時根據兒童的需要調整自己的參與程度和活動指導程度。像音樂活動“老貓睡覺醒不了”,是一個音樂游戲。在游戲的時候,我就先扮演貓媽媽,帶著幼兒游戲,然后請兩個小妹妹來當貓媽媽。就在這個時候,我們班級的豪豪發(fā)言了,他說:“老師,您為什么一直叫女孩子當貓媽媽,我們男孩子也想當貓媽媽!”我想,是啊,可能我的主導地位有些強勢了,豪豪的提議很對。我馬上回答他:“豪豪的提議真不錯,好呀,那豪豪你來當貓媽媽吧!”豪豪臉上露出了笑容,他覺得自己的提議被老師采納了相當開心。我后來又請了幾位男孩子來扮演貓媽媽進行游戲,所有的孩子都很開心,每個人都扮演了角色。這樣一來,音樂活動也變得生動活潑,不是老師在指使哪個哪個扮演什么,幼兒的主體地位也就很好地體現(xiàn)出來了。
綜上所述,在音樂教育中,教師始終從調動幼兒積極性、主動性入手,將音樂活動與其他活動融為一體,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感受音樂的節(jié)奏、力度和音色,獲得音樂知識,激發(fā)審美情趣。因此,我們有責任成為幼兒音樂活動的伙伴、支持者,引導幼兒喜愛音樂;在活動中多給幼兒自主的空間,讓幼兒尋找快樂;多給幼兒自由的空間,讓幼兒創(chuàng)造快樂;多給幼兒合作交流的空間,讓幼兒分享快樂。
參考文獻:
[1]許卓婭.幼兒園音樂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江蘇省昆山市裕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