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靜
【摘要】目的:探討原發性肝癌的超聲診斷,提高原發性肝癌的超聲診斷及鑒別診斷水平。方法:對86例原發性肝癌的超聲影像學表現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86例患者中巨塊型28例、結節型38例、彌漫型16例、小癌型4例。結論:彩超能顯示肝癌的位置、大小及形態及肝癌腫瘤周邊及內部血流情況,對診斷原發性肝癌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原發性肝癌;超聲;診斷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2-0028-02
原發性肝癌是我國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我國肝癌病人的中位年齡為40-50歲,男性比女性多見[1]。據統計,我國肝癌發病率占各種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三位,死亡率占第二位,僅次于胃癌[2]。原發性肝癌中90%以上為肝細胞癌,易侵犯門靜脈和肝靜脈引起血管內癌栓或肝內外血行轉移,淋巴結轉移可引起肝門及腹主動脈或腔靜脈旁等處淋巴結增大[3]。超聲影像技術已成為醫學影像系統臨床應用中一項最為有效的診斷工具。作為檢查診斷肝臟疾病的一種較新技術,三維超聲成像診斷的臨床應用范圍日益廣泛[3]。我院對2012年12月~2014年10月86例原發性肝癌的超聲表現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86例原發性肝癌患者中,男性55例,女性31例,年齡41-79歲;臨床表現:早期一般無癥狀,中晚期表現肝區疼痛,消瘦乏力,腹部包塊[4]。
2結果
86例患者中巨塊型28例、結節型38例、彌漫型16例、小癌型4例。
3討論
全國肝癌病理分類法將肝癌分為4型:彌漫型、塊狀型、結節型、小癌型。各型肝癌的超聲表現:⑴結節型:呈單發、多發或融合成結節狀回聲,腫塊10~100mm。肝臟體積正常或增大。肝臟輪廓線較整齊,與肝實質分界清楚,但邊緣不銳利;周邊低回聲暈,暈環不寬(1~3mm),外線模糊,內線清楚。腫瘤回聲多較肝臟增強,以高回聲型多見,亦可見等回聲、低回聲或高低不均勻回聲。通常,低回聲結節無明顯壞死和出血,強回聲結節有壞死或/和出血;混合回聲含不全性壞死或液化,出血,片狀纖維瘢痕等。根據病灶的回聲強度,通常可將其劃分為低回聲型,稍低回聲型,等回聲型,稍強回聲型及強回聲型。病灶的回聲強度隨著結節的增大而逐漸演變。通常在結節較小時為低回聲,較大時常出現混合型改變,即循低回聲-邊緣低回聲-較強回聲-混合回聲的規律變化;⑵巨狀型:腫塊徑線5~10cm,,肝體積增大,癌腫回聲強弱不等,周邊可有聲暈,癌腫內可有液化區,境界一般清。腫瘤多呈單個或多個圓形、橢圓形或分葉形實性腫塊。多數有完整或不完整包膜,包膜層甚薄(<1mm),一般與肝實質分界清楚。極少數模糊。周邊可見寬窄不一、殘缺不全的低回聲暈,暈環不寬(2~3mm),外線模糊,內線清楚;根據內部回聲可分為低回聲型、等回聲型、高回聲型、混合型。檢查時應注意不要將探頭直接放在腫瘤部位,應從各個切面判斷、尋找腫瘤邊緣;⑶彌漫型:肝體積呈彌漫性增大,肝臟腫大,形態失常,邊緣凹凸不平呈結節狀或鋸齒狀,肝區正常紋理結構紊亂,肝內回聲強弱不一,分布不均勻,呈不規則斑點狀分布,以高回聲為主,肝內呈細小結節狀回聲,腫塊5~10mm。部分顯示彌漫不規則分布小結節狀回聲,直徑<1.5cm。周邊無聲暈,難以分辨出腫塊的邊界和確切的腫塊。肝后方回聲衰減,肝血管變細,顯示不清,門靜脈增粗。門靜脈癌栓,為此型重要的診斷性特征,然而此型與肝硬化很難鑒別,鑒別困難者做超聲引導下肝穿刺細胞學檢查;⑷小癌型:病灶直徑小于3cm,呈圓形或橢圓形,以中心點狀低回聲型多見。包膜纖薄而均勻,其厚度通常小于0.5mm,側壁回聲失落,后壁回聲輕度增強,后方回聲可有輕度增強或無明顯改變,但無衰減征象。約2/3的病灶內呈現細小而均勻的稍低水平回聲,或在低回聲的基礎上,中心部出現共蕊狀點狀強回聲。癌結節周圍有低回聲環。小肝癌中約10%~20%為強回聲型,內部回聲增加,分布不均勻,在結節周圍亦有低回聲暈環。
肝癌特異聲像征:(1)聲暈征:在腫塊邊緣見一低回聲或無回聲的暈環,寬度為2~6mm ;(2)鑲嵌征:在高回聲腫塊中嵌有低回聲結節;(3)偽足征:主結節腫塊向周圍伸展出足狀突出物;(4)子結節征:在大的腫塊外周可見小的低回聲占位病灶,直徑在0.5~1.8 cm。
肝癌的繼發超聲征象為將隨肝癌病變進展引起的肝臟組織內、外的繼發性改變,歸為肝癌的繼發超聲征象:(1)癌栓形成:肝癌患者容易發生癌栓,癌栓可出現在門靜脈系統、肝靜脈系統或膽道系統。(2)肝內腫塊周圍可見局部門靜脈、肝靜脈受壓變形、移位,肝靜脈變細,肝內管系走向模糊不清,并可見血管繞行、抬高、受壓和中斷現象。(4)駝峰征:因腫塊鄰近肝表面或巨塊型病變,致肝形態失常,肝輪廓局限性向外隆起(在等回聲腫塊尤其重要,是提示占位性病變的重要線索)。(5)肝局限性腫大。(6)腹水征:伴有不同程度的腹水。(7)肝周圍淋巴結腫大:在肝門部、胰腺周圍、腹主動脈及下腔靜脈周圍可見圓形或橢圓形的低回聲結節即腫大的淋巴結。肝門部腫大淋巴結壓迫引起局部或整個肝內膽管擴張。
肝癌結節及其周圍因血供豐富,而可獲得各種有關的血流信息。二次諧波聲學造影的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組織血流的敏感性高,能準確反映肝癌的血供情況。彩色多普勒超聲可識別肝癌結節的流人血管、流出血管及瘤內血管,流人血管可為肝動脈,也可為門靜脈。流出血管可為肝靜脈,也可為門靜脈。瘤內血管表現為樹干狀、彩點狀或彩色鑲嵌的“簇狀”斑塊,在頻譜多普勒分析中可為肝動脈、門靜脈或肝靜脈血流。癌結節周圍的血流可表現為整圈狀或弧形圍繞,可用頻譜多普勒測出是連續性門脈血流或搏動性動脈血流。
通過對臨床肝癌患者的超聲影像進行不斷總結,會顯著提高患者的診斷率。超聲檢查具有無創性、操作簡便、重復性好及圖像分辨率高等優點,為肝癌首選的檢查方法。
參考文獻:
[1]吳在德,外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90-592.
[2]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M].第4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930-938.
[3]王學梅,周旭,肝癌超聲診斷與治療現狀綜合論壇[J].超聲醫學論壇,2002,8(1):6466.
[4]吳恩惠,馮敢生,醫學影像學[M].第6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