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
摘 要:本文論述了環境統計的涵義及發展,我國環境統計工作的現狀及內容指標,及其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同時環境統計工作中存在的常見問題,提出從六個方面改進環境統計工作的措施建議。
關鍵詞:環境統計;存在問題;措施建議
0 引言
環境一般指自然環境,可以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是指在人類周圍的自然界;社會環境指人類在為了逐步提高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通過大力發展,建立、創造的人為環境等。
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著手研究環境統計方法,出版了《環境統計資料編制綱要》。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環境指標框架模型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提出的壓力—狀態—響應框架。這個環境指標框架已經成為各國確定環境指標的基礎。
1 我國環境統計工作的現狀及內容指標
在我國,環境統計在不斷地改革和完善。目前建立了工業、交通、農業、生活等污染以及防治為主的環境統計體系,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環境統計制度。目前環境統計的指標包括四個內容:一是污染及其防治,包括工業、農業等情況、“三廢”排放及其治理、污染事故等;二是自然保護情況,包括農業生態試點、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保護;三是環境管理制度情況,包括“三同時”、環境法規、目標責任制執行、排污費征收、限期治理制度、環境科研經費、宣教、環境信訪和檔案建設等;四是環保機構人員自身建設等情況。
環境統計的內容包括:一是土地環境統計,體現土地的現狀、利用及保護等情況;二是自然資源環境統計,體現自然資源的現狀、利用及保護等情況;三是能源環境統計,體現能源的利用及對環境的影響情況;四是人類居住區環境統計,體現人類居住區方面的狀況;五是環境污染統計,包括大氣、水、土壤等污染及排放和治理情況;六是污染治理統計,預防環境污染,綜合處理與利用“三廢”。這方面的指標主要有:達標排放量、處理處置量、利用量、臨時貯存量等。這些指標和排放總量進行計算就能求出達標率、處理處置率、利用率等指標,從而反映出環境污染的治理水平。
2 環境統計工作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
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我國越來越多地考慮環境因素進行宏觀調控。環境統計制度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環境保護工作的一項非常重要工作。在環境保護中要作出及時有效的決策,就必須掌握準確、豐富、及時的環境統計信息。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更加受到越來越的各級政府部門及人員重視,環境統計數據的需求日益高漲,環境統計的要求也更加嚴格。
3 環境統計的易發問題
當前我國的環境統計依然在高速發展中,有許多方面需要進一步改進完善:一是對環境統計工作重視不夠,環境統計機構不健全,工作開展比較滯后等。二是統計工作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綜合數據依靠企業自報,違規現象經常發生,現行的邏輯校驗程序無法保證數據的準確性。三是環境統計人員職責不清,不少人員無資格條件,經常變動,人員缺乏,業務知識相對陳舊,多數為兼職借調人員。四是環境統計的記錄、臺賬、檔案不符合要求,數據水平低,需要提高、改善等問題;五是數據的綜合有效性不足,無法反映環境污染狀況,未形成部門間的聯網,交換渠道不暢通,無法滿足社會需要。六是指標體系不完善,各部門從自身出發,設立的指標體系缺乏全面性、統一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環境問題,指標體系并未隨之改進,還是停留在工業、農業、生活等方面進行調查,對環境產業、環境質量、環境經濟、氣候變化等不重視。
4 改進環境統計工作的措施建議
落實環境統計的責任制度。環境統計工作必須不斷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及時準確有效地開展環境統計年報工作,要求環保部門不斷完善環境統計制度,使環境統計的數據質量精益求精,為有關部門提供越來越科學化的決策依據。無統計從業資格的人員,通過上崗培訓考核,盡快獲取從業資格。
強化環境統計的技術業務。應保持人員的穩定性,通過定期培訓強化其業務水平。提高環境統計人員的綜合業務素質,對本企業環保工作不斷熟悉。配置專用計算機,加強環境統計信息建設,在統計資料工作中快捷地應用環境統計數據庫,把統計經費列入預算支出計劃。
保證環境統計的數據準確。確保重點調查企業不漏網,結合實際進行準確有效的調整。每年根據前一年的環境統計名單、進行排污申報手續的名單、通過“三同時”驗收的名單、污染源普查庫中的名單、征收排污費的名單等進行分析篩選。要按照規范對污染源進行監測,從而使環境統計數據的真實、準確性符合要求。優先采用實測數據填報環境統計表,加強重點行業統計,科學核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加強環境統計的業績考核。環保部門應按照環境統計的要求建立切實可行的環境統計獎懲制度,從多方面進行考核。在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責任制等各種考核活動,其中不少涉及環境統計的指標,可以把上述相關的相關活動進行科學有效的整合。
重視環境統計的研究分析。環境統計的研究分析是環境統計數據的升華,要系統地從各方面對數據進行研究分析。要通過污染排放和經濟指標等情況反映出經濟社會的低碳發展情況,結合環境質量狀況和相關數據的內在聯系,綜合各方面的資料對主要污染源治理、主要污染物減排、環境監測預警、環境監管監察等工作提出切合實際的建議。
健全環境統計的檔案制度建設。環境統計的最終目的是客觀地反映向環境中排放的污染物變化趨勢,反映經濟社會活動中產生的環境問題,反映我們全人類的整體大環境狀況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進展,提供全面客觀的數據支持。環境統計人員要按照規范要求填報所有的單項報表和綜合報表,開創性地做好環境統計的檔案建設工作。
5 結語
針對工作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從落實環境統計的責任制度、強化環境統計的技術業務、保證環境統計的數據準確、加強環境統計的業績考核、注重環境統計的分析研究、健全環境統計的檔案建設等方面進行改進,從而使環境統計工作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夏慧,符志琰,苑菊英.淺談煤礦環境統計現狀及發展對策[J].能源環境保護,2004.
[2]戴雁.淺談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環境統計工作[J].環境科學導刊,2009(06).
[3]張曦喬,劉曉坤.淺析環境統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環境研究與監測,2010(06).
[4]王淑芬.環境統計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1(12).
[5]于志恒.探討新形勢下的環境統計工作[J].知識經濟,2011(07).
[6]胡軍程.論環保各項統計工作的統一性[J].科技致富向導,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