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宗焰

【摘要】目的 研究探討在膝骨關節炎臨床診斷中利用磁共振成像幫助檢查的應用價值。 方法 選取在我院骨科進行治療的膝骨關節炎患者共80例,并且初步檢查80例患者中半月板裂痕性損傷共34例,骨挫傷共22例,側副韌帶損傷、斷裂、拉傷共24例,將三類患者隨機平均分成兩組,觀察組患者經過磁共振成像檢查,對照組則給予關節鏡檢查,利用這兩種檢查方法對患者進行檢查,綜合相關數據分析兩種檢查方法的檢出率和準確率。 結果 經過兩組檢查的數據分析,觀察組的檢出率是97.5%,對照組的檢出率是80.0%,有明顯差異(P<0.02);在半月板裂痕性損傷、骨挫傷、側副韌帶損傷、斷裂、拉傷三種病癥的檢查中發現,觀察組的準確度、靈敏度和特異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有明顯差異(P<0.01)。 結論 磁共振成像在膝骨關節炎的檢查中具有高準確度、高靈敏度、高特異度三個特點,對檢查治療膝骨關節炎有很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磁共振成像;膝骨關節炎;臨床診斷;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2-0069-02
膝骨關節炎是一種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和繼發性骨質增生的骨性關節炎慢性疾病。在臨床上,該病癥患者的骨組織鈣化性疼痛,甚至關節腫脹變形,導致患者的行動受到限制。因此,及早發現并且治療該病癥可以降低該病癥帶來的癱瘓率和死亡率。在臨床檢查中,磁共振成像利用核磁共振原理,通過檢測人體內氫質子共振后產生信號,通過重建得到圖像,打破了傳統X線等檢查方法檢出率、準確性低的局限局面。本文研究磁共振成像和傳統關節鏡兩次檢查方法的檢出率、準確度等,證明磁共振成像能為臨床治療膝骨關節炎提供更準確的信息。研究過程與結果如下:
一、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2014年10月在我院骨科進行治療的膝骨關節炎患者共80例,并且初步檢查80例患者中半月板裂痕性損傷共34例,骨挫傷共22例,副韌帶損傷、斷裂、拉傷共24例(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齡都在55-70歲之間)。所有病人經過治療前的基本檢查都符合國際膝骨關節炎的診斷標準,并且膝骨關節疼痛的病程都在3-10年之間,無明顯差異。
1.2方法
80例患者經過基本檢查確診半月板裂痕性損傷共34例,骨挫傷共22例,韌帶損副傷、斷裂、拉傷共24例,將三類患者隨機平均分成兩組,觀察組患者經過磁共振成像檢查,對照組則給予傳統的關節鏡檢查。收集數據,對比分析兩組檢查方法的檢出率、準確度、靈敏度和特異度。
1.3統計方法
利用spss 16.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采用t和x?檢驗,p<0.05表明此次實驗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1]。
二、研究結果
2.1 兩組患者檢出率的比較
兩組患者經過確診,80例患者中半月板裂痕性損傷共34例,骨挫傷共22例,側副韌帶損傷、斷裂、拉傷共24例。
在分別經過磁共振成像和關節鏡檢查后發現,觀察組檢查出的患者有39例,檢出率達97.5%;對照組檢出患者32例,檢出率為80.0%,有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2),結果如表1所示。
2.2兩組患者檢查結果的比較
在經過兩種方法檢查之后得到,半月板裂痕性損傷共34例,有效檢查出22例,其中經過關節鏡檢查的有效例數是8例,經磁共振成像檢查的準確度、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100%、100%、82.35%,關節鏡檢查的準確度、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82.35%、70.59%、47.06%;骨挫傷患者共22例,有效檢查出16例,其中經過關節鏡檢查的有效例數是10例,經磁共振成像檢查的準確度、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100%、90.91%、90.91%,關節鏡檢查的準確度、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63.64%、72.73%、54.55%;側副韌帶損傷、斷裂、拉傷共24例,有效檢查出17例,其中經過關節鏡檢查的有效例數是10例,經磁共振成像檢查的準確度、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100%、91.67%、83.33%,關節鏡檢查的準確度、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66.67%、66.67%、58.33%。經過數據的對比,磁共振成像在檢查患者的準確度、靈敏度和特異度都明顯高于關節鏡檢查,兩組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2.3結果見表1,表2。
三、討論
膝骨關節炎是一種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和繼發性骨質增生的骨性關節炎慢性炎癥,是由骨肌腱的損傷而引起的軟骨組織的硬化、損壞、變形以及退變,甚至會在關節邊緣形成骨刺或者新生骨。膝骨關節炎的主要病理因素是腓骨層纖維樣變累及滑膜薄層組織以至于膝關節出現變形腫脹,對患者的生理活動以及生活質量造成巨大的影響。并且隨著我國老齡化的發展,該病癥在人群中的爆發率也不斷升高,從而發展成為一個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問題,對此,臨床治療中早發現早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診斷過程中,傳統檢查膝骨關節的方法有X線、CT等,但由于傳統檢查方法各方面的局限性,給診斷該病癥帶來很多不方便。近年來,磁共振成像的應用在臨床檢查該病癥中已開始廣泛使用,并且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此方法能夠清晰的顯示患者膝骨關節纖維層的變化,達到檢查治療的目的[2]。
本文研究顯示,磁共振成像在臨床檢查膝骨關節炎各種病變部位的準確度、靈敏度和特異度都遠高于傳統關節鏡對關節的檢查。對照組使用關節鏡檢查方法對患者的關節病變部位進行檢查,雖然操作簡單,并且避免了將患者關節切開的風險,但其仍然存在手術后的相關后遺癥,例如手術后創傷或者關節僵硬等。臨床選擇磁共振成像的原因有:①磁共振成像對人體的輻射和刺激小,其臨床的安全性相對較高。②磁共振成像獲得的信息全面并且多方位、多角度。③磁共振成像繪出的人體結構圖相對清晰,有利于醫生的檢查。④無需對患者進行手術活體檢查,降低患者創傷性感染的可能性[3]。
綜上所述,磁共振成像檢查在膝骨關節炎的臨床檢查中效果顯著,相較于傳統的檢查方法準確率高,并且對患者的傷害和副作用少,在臨床治療膝骨關節炎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鄧志宏. 磁共振成像在膝骨關節炎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 中國衛生產業,2014,25:129-130.
[2]馬振宏. 核磁共振在膝骨關節炎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 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23:213-214.
[3]冬冬,黃旭,谷貴山. 磁共振成像在膝骨關節炎早期診斷中的意義[J]. 實用骨科雜志,2010,11:838-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