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錫云
閱讀教學是學生言語發展與精神升華的重要的軟環境。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如果引導學生在言語實踐過程中,既能夠“入情”又能夠“悟神”,進而與文本精神相遇,實現言語與精神的同構共生,那我們的閱讀教學一定會抵達一個非常美妙的境界。
一、文本精神的缺失,消弭了閱讀的育人價值
語文能夠熏陶感染學生,靠的就是字里行間蘊涵著的深刻的文本精神。所以,文本精神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靈魂,是我們語文教育應該占領的又一高地。但是,要讓學生與文本精神相遇并非易事,多年來的小學語文教學大多行走在它的邊緣,使得文本精神一度存在缺失。
1.文本精神在“唯分數”導向中迷失
課改讓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與方法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調整、改進,然而,至今還沒有完全破除“應試”的藩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依然受制于“考試”的指揮棒,一些“名優”教師往往也是考試最出成績的老師,他們對考試大綱吃得透,對應試技巧把握準,但教學比較呆板,缺少思維與創新,課堂上學生很少有自主閱讀的時間與個性的感悟,老師抄抄,學生背背,語文教學的中心并沒有落實在“文本精神”的追求上。
2.文本精神在“非語文”沖擊中淡化
“讓學生學會學習”徹底顛覆了語文教學原本相對固定的教材內容、教學場所、教學人員,綜合性學習的新理念在新課程標準中被明確提出。基于語文學科本身的綜合性特點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已故特級教師張孝純先生的“大語文”觀也備受關注與推崇。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更加強調與社會生活的結合,強調與學科之間的整合,強調與科技進步的融合。但在實際語文教學中,一些教師往往不能正確把握。如教學蘇教版三年級科學童話《航天飛機》一文時,重點應該是讓學生通過對航天飛機的外形、特點及其本領的了解,感受現代科技在航天事業中的巨大成果,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然而,有的老師上課時只注重引導學生掌握航天飛機的外形、特點與本領,把語文課上成了自然科學課,沒有關注文本所要表達的精神領域的東西,導致了文本精神的缺失。
3.文本精神在“多媒體”濫用中逍遁
操作簡便、資源豐富、環境寬廣、動感迷人、能夠調動多種感官參與、達到視聽雙重享受的多媒體教學,進駐我們的語文課堂后深受教師們的喜愛,一些公開課更是多媒體大顯身手的陣地。在變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中,多媒體作為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所發揮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教學實踐中,由于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的含蓄、隱喻、模糊等多種特性,使得多媒體教學難以完全傳達出文學語言的內涵。如教學蘇教版六年級課文《安塞腰鼓》,由于學生對安塞腰鼓非常陌生,即使我們運用多媒體直觀的視覺形象、具有動感的聽覺形象也很難呈現出文本言語的激情、激昂,以及小伙子們的生命之美、陽剛之美。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精神的缺失,勢必會影響學生思想情感、健康心智的形成,語文教育的價值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彰顯。
二、安頓文本精神,找回閱讀的靈魂
1.追溯文本寫作境遇,還原文本精神
文本精神即文本的核心價值,任何一個文本的核心價值都與文本的寫作境遇密切關聯,要想準確還原文本精神、把握文本核心價值,必須放到寫作的歷史境遇當中去審視,追溯作者在當時的體驗、遭遇等人生經歷,這樣才能達到加達默爾所說的“視域融合”。還原的過程就是理解的過程,即“視域融合”的過程,不僅涉及讀者的理解與文本意義之間的契合,而且涉及與作者的原初意圖之間的契合。
當下通行的幾種語文教科書,其選文都經過了編者的精心剪裁,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突出人文性的精神要求,其中不少版本以人文性內容為專題組織教學單元,這就需要我們走進作者生平,走進文本歷史,實現文本精神的還原,否則,就可能會出現“人文性”代替“思想性”的傾向。因此,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人文性”的“披文入情”的同時,也要體悟原有寫作境遇下的“文本精神”,從中汲取文本的精神營養,獲得啟迪。
2.融入學生經驗世界,鏈接文本精神
一些教師認為,只要進行字、詞、句、篇等語文知識的教學,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教育,得到價值引導,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對于處于成長過程中的兒童而言,如果教師不能架設文本精神通向學生經驗世界的橋梁,那基于文本的言語實踐就缺少了價值引導。海德格爾指出,任何理解都依賴于理解者的“前理解”。就文本閱讀來說,“前理解”就是相對于某個文本理解以前的理解,或者是在具體的理解開始之前已有的觀點、態度、認識等等,主要表現為成見或偏見。這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資源,也是走進文本精神的必經之途。
文本的精神作為語文課程標準強調的文本主流價值取向,其中蘊含的思想性、情感性是人文性的核心,是編者要努力體現的國家意志。我們在教學生閱讀一篇課文時,只有讓學生在理解語言材料的過程中,接觸到文本的思想內容,將其與原有的經驗世界建立起有效鏈接,學生才能從文本立場、觀點、精神中獲得認知世界的養料,才能在夯實基礎、培養智慧的同時,實現經驗世界和精神領域的生長與覺醒。
3.提升課堂問答質量,超越文本精神
伽達默爾認為,任何文本都是對人類生活的某一或某些問題的問答,而對文本的理解則是從他們的回答中提出新的問題,以推進新的理解。因而,對文本精神理解的最終目的,旨在超越文本,讀出對文本和生活世界新的理解,實現閱讀創造的過程。如果我們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待文本,由于每個讀者在歷史中的不同經歷、不同遭遇,自然導致各自對文本的不同理解,“一千個讀者就會產生出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也正為問題產生與對話交流提供了可能和契機。
對擁有讀者和教者雙重身份的教師來說,應該學會把問答邏輯應用于文本的閱讀,重構文本相關人物(包括作者、編者)的歷史行動(創作、改編)所回答的問題,將文本解讀作為某種境遇的一種可能答案。文本一旦進入讀者的視野,它的意義就遠遠超出了原作者曾經的意圖而變得更加豐富。在課堂中,需要通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來引領學生對文本意義進行豐富和建構,對文本的原有精神進行超越,這樣的閱讀教學才會掙脫精神的鉗制或強加,實現真正的價值引領。
三、相遇文本精神,覓得閱讀的棲居勝境
1.“沿波探源”——沿著文脈漸進,感悟文本精神
文本精神需要我們在教學之前善于發現文本的精神之源,再在言語實踐中引導孩子們沿著文本精神之流泛舟,最終才能到達文本精神的勝境?!抖吃隆肥翘K教版五年級的一篇課文,主要寫盲人阿炳在苦難的生活歷程中創作《二泉映月》這首不朽名曲的經過,文中用生動優美、感動人心的語言表達了樂曲《二泉映月》的豐富內涵。教學時教師通過指導學生誦讀課文,使學生感悟到阿炳熱愛生活,酷愛音樂,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從中受到“阿炳堅強、正直的人格力量”的感染。教者遵照朱熹說的讀文要“從外殼到精髓”的思想,指導學生從課文呈現的文脈思路,逐層悟出課文的思想內容,走進文本的精神。
(1)探尋文本精神之源
課文回放:起初,琴聲委婉連綿,這似乎是阿炳在贊嘆惠山二泉的優美景色,在懷念對他恩重如山的師父,在思索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
文中的泉聲、心聲、琴聲是統一的,聆聽泉聲觸動阿炳心聲,阿炳傾吐心聲進而表現為琴聲,中秋之夜,自然、生命體驗、藝術創造三者完美融合。起初的琴聲就是阿炳對自己童年跟隨師父那段時光的懷念:二泉淙淙的流水聲伴隨著阿炳的童年,二泉美麗的景色正是文本精神的源頭,阿炳因為有自然的熏陶,有長者的教導,有生活坎坷的經歷,才有了《二泉映月》這首生命之曲。在課堂上,教者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文本,了解阿炳的身世,啟發學生理解文中對于“委婉連綿”的音樂形象的表現。阿炳為什么能從泉水中聽到這么多聲音?如此對文本進行教學,孩子們就能夠對阿炳“熱愛生活”這一“精神元素”產生強烈的共鳴。
(2)泛舟文本精神之流
課文回放: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悲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聽著,聽著,阿炳的心顫抖起來,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把這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動著,流水、月光都變成了一個個動人的音符,從琴弦上流瀉出來。
此時,教師啟發孩子們思考:阿炳在嘆息什么?為什么哭泣?他有什么要對誰傾訴?他又會吶喊些什么?他用琴聲表達了自己什么樣的情懷?“積淀已久”和“流瀉出來”分別說明了什么?孩子們從以上幾個并列的詞組中讀出了阿炳坎坷的身世,從“倔強”讀出了他執著的追求和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其實文章是通過描寫名曲的誕生,表現阿炳對音樂的酷愛。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思考,學生想像著阿炳苦難的身世、艱辛的生活,逐漸領悟到了熱愛音樂是阿炳的精神之柱、力量之源。
(3)棲居文本精神勝境
課文回放:隨著旋律的升騰跌宕,步步高昂,樂曲進入了高潮。它以勢不可擋的力量,表達出對命運的抗爭,抒發了對美好未來的無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樂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響,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蕩。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那支撐他苦難一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人,作為精神的存在,需要找到精神的寄托,否則他將永遠是這個地球上的“異鄉人”。因此在教學以上語句的時候,教者讓孩子們尋找表達情感的詞語“勢不可擋、抗爭”,然后自由品讀體悟人物的情感。通過探討,學生領悟到音樂成了阿炳的存在方式,音樂是阿炳和這個世界的精神通道,他愛音樂就是愛生活,阿炳通過琴聲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美好理想的追求。通過指導學生對重點片段的朗讀和思考,學生逐步悟出了《二泉映月》這篇課文中“琴弦即心弦,琴聲即心聲”,表現了阿炳“熱愛生活,酷愛音樂,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更是在啟示:人活著只有找到精神寄托,才能找到精神之源。
2.“探幽索隱”——于不經意處涵詠,參悟文本精神
所謂“幽”和“隱”即文章的較深或含蓄之處,或者是離學生生活或思想感情較遠、而又是學生必須領悟的精神內涵。“探幽索隱”也就是引導學生探究或尋找課文中那些沒有明顯表露的精華描寫,通過啟發學生思考、想像,從中感悟課文意欲表現的深層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內涵。
(1)察文本之“言”,觀文本之“意”
學生的閱讀活動,是透過語言文字背后去獲取意義的過程,領悟隱含著的意義,如某種道理、精神、理想、境界等等。指導學生閱讀一篇文章,如同欣賞一幅山水畫,既要看到語言文字的表層意義,如描寫的某個場景、某些事物、某個人物、某種現象,還要讓讀者(學生)透過語言文字敘述和描寫的表層意義去想像隱含著的深遠意義,讓人仿佛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經歷。薛法根老師的經典教學案例《愛如茉莉》中,對于“探”一詞的教學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
(2)憑文本之“言”,悟文本之“理”
語文閱讀教學的兩大支柱是語言和精神。沒了精神的語言“無精打采”,離開了語言的精神則“味同嚼蠟”。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引導學生通過品味、咀嚼語言文字,領悟人文思想,讓語言和精神共舞。蘇教版六年級語文《最大的麥穗》向我們傳遞了一個富有智慧的人生哲理:把握眼前的機遇,這才是實實在在的。如何讓生活閱歷淺、知識積累薄的十二、三歲的孩子悟出這個道理?通過以下教學或許能有所啟發。
師:請同學們深入閱讀課文,誰能悟出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真正想說些什么?
生:蘇格拉底要求弟子去摘一個最大的麥穗時,只許進不許退。
生:看起來蘇格拉底是要求弟子去摘麥穗,其實,他是要求弟子摘取人生道路上的每一個機會,告訴弟子們不要錯失良機,因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生:文章還告訴我們,時間不能倒流,生命不可重復。
生:還可以這樣說,花有重開之日,人無再現之時。
師:同學們,你們理解得都很透徹,也很精當。蘇格拉底教育弟子有哪些讓你覺得特別的地方?
生:蘇格拉底教育弟子不在教室,而在麥地。
生:蘇格拉底教育弟子用的不用課本,而用麥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