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玉 郭強
摘要:現代農業在大規模采用現代科學技術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資源和環境問題。為了避免負面影響,國外涌現出有機農業、再生農業、自然農業、生態農業等可持續發展農業模式,我國也出現綠色循環農業、農業產業化以及都市農業等新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綠色循環;都市農業
中圖分類號: F30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4-0436-03
收稿日期:2013-08-13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編號:08BJY049)。
作者簡介:劉傳玉(1977—),男,山東臨沂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區域經濟。Email:cyjy07@163.com。
通信作者:郭強,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網絡經濟。現代農業出現于西方國家二戰以后的20世紀50年代,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要素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發達農業。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農業具有以下特點:(1)生產工具機械化、電動化。現代農業機械化水平很高,基本代替了人力和畜力為主的生產工具,農用機器大量使用石油作為動力來源,因此現代農業曾被稱作“石油農業”。同時,電子計算機等自動設備也廣泛應用于現代農業的生產和管理過程。(2)生產技術科學化。科學技術滲透到育種、施肥、除草、收割、儲存等農業生產的各個階段,科學試驗成為農業生產的一部分,特別是化肥技術、育種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土壤分析技術等科技成果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過程。(3)生產的社會化。農業生產更趨向于區域化、分工化、產業化,工業生產的痕跡更多地體現在農業生產中,農業商品化水平很高,生產過程更加社會化。然而,經過60多年的實踐,現代農業在大幅提高農業生產率和農業產量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一系列問題,尤其是資源和環境問題,顯示出了很強的負外部性。為了避免現代農業的負面影響,世界各國都在積極探索,現代農業出現了一些新的發展趨勢[1-5]。
1現代農業的負外部性
1.1對石化的過分依賴
現代農業需要大量工業性投入,像農業機械、化肥、農藥等,涉及到倉儲、運輸、加工等環節,這些都耗費大量的能源。現代能源主要是石油和煤炭,以石油為主。美國種植 0.405 hm2 玉米消耗的熱能1945年為387.7萬kJ,1970年變為1 214.2萬kJ,相當于40 kg汽油的熱能。因此,這種對石油過分依賴的現代農業稱為“石油農業”。石油農業帶來的負面效應是明顯的,舉例來說,1985年全世界農業生產耗費的石油量比1950年增長了6倍。還有,石油農業的能源利用率低,生產4.186 8 J熱量的食物傳統農業使用0.209 30~0418 67 J的能量,現代農業則需耗費0.837 36~2.093 40 J的能量。
1.2化學物品投入使用
現代農業投入使用的農藥、化肥、塑料薄膜等化學物品也造成了環境污染問題。美國在1950—1990年的40年間,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增加了3倍多,大量的殘留物能夠滲透到地下,污染水資源,美國農村飲用水63%被農藥污染。化學物品的分解期較長,很大一部分殘留在土壤里,這抑制和干擾了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命活動,破壞了土壤的微循環系統,使得土壤質量下降。在使用化學物品時,比如對農作物噴灑農藥時,不僅對空氣造成污染,還會對勞動者本身帶來損害,同時農作物的農藥殘留也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例如劇毒農藥DDT、六六六等。
1.3影響生物多樣性
現代農業專業化生產使得農作物和畜禽種類集中而單一,這雖然提高了產量,但也損失了生物多樣性。自然系統中任何生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生物多樣性維持了自然系統的穩定性,遺傳多樣性的破壞和減少造成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此外,現代農業的規模化養殖還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同時,抗生素等化學物品的使用造成了畜牧產品的質量下降,產品本身的病菌增加,影響了食品安全。
2國外現代農業的新趨勢:可持續發展農業
現代農業暴露出來的負外部性對生態環境和人類生存帶來很大危害。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卡遜(Rachel Carson)在《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書中詳細講述了現代農業使用的殺蟲劑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嚴重破壞,對現代農業生產方式提出了懷疑和警告。1984年道格拉斯在《社會秩序變遷中的農業可持續發展》中明確提出“農業可持續性”問題。1987年WCED提出到2000年轉向可持續農業的全球政策。1992年WCED通過《21世紀議程》指出,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根本保證。
2.1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organic agriculture)是一種完全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激素和牲畜飼料添加劑的生產制度。20世紀30年代英國的奧波特·哈羅德在《農業圣典》中系統地闡述了有機農業的思想,1940年美國人羅代爾(J.I.Rodale)將這一思想付諸實踐,買下24.5 hm2的農場開始有機園藝的耕作。有機農業主張不使用或少使用化學物品,提倡使用有機肥,實行輪耕和套種等措施實現農業系統能量循環的平衡,維持自然生態和諧。由于有機農業能夠有效克服常規現代農業帶來的生態環境負面效應,因此它作為常規現代農業的一種替代模式顯示出一定的生命力。
2.2再生農業
再生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是指在不斷提高的生產力水平上,增加土地和土壤的生物生產基礎的農業。美國人R·羅代爾認為,人類社會傳統農業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傳統農耕文明必然有其精深和獨到之處,而現代農業的出現不足百年。在過去的幾千年里,農民之所以能夠依賴于較少的農業內部投入進行生產和維持生存,說明自然界中存在著人類尚未完全認知的再生能力。這種再生能力來自于“自我治療恢復力”,因此找出這種恢復力成為農業再生的關鍵,為此,R·羅代爾于1972年創建了123 hm2的試驗地。再生農業具有高度的內在經濟和生物穩定性,對環境的影響最小,在不使用殺蟲劑的情況下生產糧食,充分利用農業的再生能力來進行生產。目前,對再生農業的研究從最初的免耕、少耕和水土保持轉向了降低投入、土壤再生、健康和高產食品生產等方面,表現在:其一,傳統性的園藝研究,著眼于土壤健康和再生能力的改善。針對蔬菜、花卉、果樹和草本植物的種植,幫助家庭園藝農戶能夠得到更多的高產,比如豆科植物的種植改善土壤肥力,害蟲的有機防治等。其二,農作物耕作制度研究。通過配置合理的耕作制度,發揮不同作物天然的改善土壤再生能力的作用,促進產量的提升和農戶收入的增加。比如,豆科作物和禾谷作物的套種制度,豆科混作、覆蓋栽培,農作物與牧草種植制度。其三,農作物的研究。再生農業要重視能夠保持水土和土壤的農作物的種植,像多年生的果樹、園藝作物等。同時篩選優質的品種進行推廣種植,提高產量和效益。
2.3自然農業
自然農業(natural agriculture)最早出現于日本,緣于岡田茂吉20世紀30年代末以旱地為試驗對象的自然農法實踐,是以維持地力、尊重土地為目標的農業。自然農法實踐依據“身土不二”的思想,土地是農業生產的根本,要像愛護自己身體一樣愛護土地,這是農業經營的目標。因此,自然農業十分尊重農業的自然循環規律,關注化學農藥對人類健康和農業生態系統造成的危害,這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尊重自然的農業生產,其發展對現代農業生態破壞的偏差起到了一定的矯正作用。
2.4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ecological agriculture)思想于1971年由美國土壤學家阿波利奇提出,認為增加土壤腐殖質能夠提高土壤的質量,這是植物良好生產的基礎,因此要少用化學肥料,禁止農藥和化肥的使用。生態農業是一個自我維持的系統,強調能量的循環利用,充分利用廢棄的動植物,增加土壤的腐殖質含量,提高土地持續的生產力;生態農業是動植物共同經營的開放性的系統,在經濟上是可行的,能夠給農戶帶來經濟效應,給社會帶來環境福利。當然,產量低也是生態農業面臨的難題,在德國,生態農場與現代農場相比減產20%~30%;在美國,生態農業中的小麥種植減產53%,玉米減產50%,棉花減產56%。
3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
3.1綠色循環農業
綠色循環農業主要是為了解決現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其特征是:對農業生產的全過程監控,實現農業既全程綠色生產又全程綠色循環和農業資源綜合利用、循環利用、物盡其用、變廢為寶,最終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綠色循環農業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以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理論為基礎,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文明型的現代農業,其核心是實現農業的標準化、規范化、產業化、集約化、專業化、系統化、信息化、商品化和綠色循環化,最終實現農業全面現代化。
實現綠色循環現代農業的成功路徑:(1)采用措施增強土壤肥力,推進耕作制度改革,鼓勵發展設施農業,提高復耕面積。(2)推廣溝灌技術、膜上灌溉技術、噴灌技術、稻田節水灌溉技術、滴灌技術、低壓管道灌溉技術等節約水資源。(3)根據土壤狀況科學合理施肥,做到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測土施肥,看苗施肥,減少化肥的使用量。(4)充分利用害蟲的天敵來進行生態病蟲害防治,優選抗性品種,采用輪作、間作等耕作方式。(5)調整農村能源使用結構,增加沼氣和其他新能源使用,使用節能農機設備。(6)對現有項目進行技術改造,減少廢水、廢氣和廢渣等污染物排放。(7)大力發展低碳農業和低碳經濟,倡導使用生物質能源和可再生能源。(8)以資源充分利用為立足點,利用高新技術處理廢棄資源,變廢為寶,減少環境污染,維持生態平衡。
3.2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是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現實途徑,其實質是農業經營一體化。根據基礎產業劃分,有以下3種模式:(1)種加銷一體化。依托傳統種植業,提供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2)養加銷一體化。依托畜牧、水產養殖業,形成良種繁育—飼養—加工—冷藏—銷售產業鏈條;(3)植加銷一體化。依托林果、花卉、藥材等栽培業,形成植樹(栽培)—加工—銷售產業鏈。
實踐中,各地探索了很多成功的農業產業化模式:(1)龍頭企業帶動型。龍頭企業是產業化的組織中心,也是經營和利益主體,起到“火車頭”的帶動作用。一般情況是龍頭企業直接購買簽約農戶的產品,然后進行加工和售賣,這種模式風險幾乎全由龍頭企業承擔,農戶承擔的風險較小。(2)市場帶動型。該模式一般是以各類專業市場為依托,通過流通領域的暢通來帶動農業專業化生產和一體化經營。山東壽光蔬菜批發市場便頗具代表性,批發市場是很好的媒介。壽光蔬菜產業集團依托下設的批發市場、種業公司等子公司完成農戶產銷一體化,成為國際級重點龍頭企業。(3)合作經濟組織帶動型。依托各種專業協會、合作社等組織形成的門戶開放、民主管理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模式,實現產前、產中和產后一體化經營。(4)訂單農業模式。訂單農業是以市場價格為核心,以契約將農業產業化中各個利益主體聯系起來的模式。廣東省雁南飛茶田度假村是比較典型的訂單模式。度假村先讓農戶按照協議種植茶葉,然后按照協議價格向農戶收購新鮮茶葉,并給予農戶一定的補償和管理費用。(5)“股田制”模式。農戶自愿以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作價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在以土地入股后,農戶自由選擇是否參與土地經營,參加土地經營有勞務收入和股權分紅,不參加的話僅有股權分紅。“土地股份合作社”將農戶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統一化和規模化經營,提高了土地的規模效益。陜西天士力制藥集團對于藥材的生產采取的是股田制模式,農戶將農田以4 500元/hm2的價格入股,按照天士力規范的標準進行種植,農戶保守收益達到19 500元/hm2。
3.3都市農業
都市農業不僅僅包括糧食和蔬菜等食品供應,還包括生態觀光、休閑生活等內容。19世紀30年代歐洲就出現了農業旅游,1865年意大利成立了“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組織城市市民去農村體驗觀光。法國的農業休閑旅游發展較好,有各種農業度假項目供游客選擇,如以美食品嘗為主的農場飯店、以休閑為主的各種農場(騎馬、狩獵、探索等)、以度假為主的農場(露營、民宿等)。荷蘭花卉產業旅游很有特色,與花卉有關的各種活動成為吸引游客眼球的資源。日本的農業休閑旅游主要集中在東京、阪神以及中京這3大都市帶,依托大都市的需求促進都市農業發展。臺灣地區1980年開始實行“發展觀光農業示范計劃”,后來又有市民農園、教育農園、民俗民宿、屋頂農業、近郊假日花市等都市農業形式。
我國都市農業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1995年上海提出城郊型農業向都市型農業轉變,之后北京市朝陽區都市農業也開始試點,隨后蘇錫常地區(蘇州、無錫和常州)、南京、武漢、天津、成都等城市也開展了都市農業實踐。北京市的都市農業按照農業經營環境劃分為平原農業和山區農業,大興、通州、順義、豐臺、海淀、朝陽等平原地區的都市農業定位為觀光農業、設施農業、高科技農業;山區針對資源特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如門頭溝區生態農業,發展特色林果、野菜、種植和養殖等循環產業,形成了一條綠色生態產業鏈;昌平區形成了區域農業循環經濟,在山區種林草,牧草加工后用以養殖和加工,畜禽糞便處理成有機肥后返還給林草地。上海的都市農業依據自身經濟、技術、市場和區位優勢,探索出都市型+科技型的發展模式,細分為都市型源頭農業、都市型數字農業、科技型農業。深圳的都市農業主要是觀光休閑農業,有西部田園風光、青春世界景區、深圳中心公園、公明鎮生態農業、興旺農牧業農場等模式。
參考文獻:
[1]馮海發.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
[2]楊萬江,徐星明. 農業現代化測評[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3]雷俊忠,饒開宇,譚靜.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
[4]揭益壽,常金海,楊柏林. 中國農業發展模式創新與農業現代化[M]. 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11.
[5]王振如,錢靜. 北京都市農業、生態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模式探析[J]. 農業經濟問題,2009(8):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