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菊
摘要:指出了利用動物園里的動物排泄物、園林植物廢棄物,經過收集、分類、粉碎、發酵、滅菌、除臭等無害化處理,根據土壤肥力水平和植物營養需要,加以精心研究、科學配方和特殊工藝加工成有機肥和特種生物草炭營養土,用于植物的基肥,以實現循環利用變廢為寶的目的,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關鍵詞:園林廢棄物;動物排泄物;利用;發展
1引言
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位于南京市城北,東眺紫金山,西靠南京火車站,南臨玄武湖,北望幕府山,占地68hm2。園內綠化覆蓋綠達到了85%以上,每年產生大量的園林植物廢棄物如枯枝落葉、樹枝修剪物、雜草、殘花等,經過處理可以產生大量營養土“原料”;園內擁有來自國內外各地的各種珍稀動物300多種,4000多余只,每天產生動物所排泄就有750kg左右,一年就有25萬kg左右,利用動物排泄物及公廁化糞池沉積產生的發酵物對“原料”進行腐熟后便形成了有機肥的初步“產品”,再經過滅菌、除臭等無害化處理后,根據土壤肥力水平和植物營養需要,經過精心研究、科學配方和特殊工藝加工而成有機顆粒肥和特種生物草炭營養土。
這樣循環利用,就把大自然的這條生物鏈很好的利用起來了,既節約了資源,又開發了市場。不僅能解決動物園內有機肥的使用,而且還能推向市場,將動物園的廢棄物“變廢為寶”。2004~2010年筆者在動物園園林科花房班工作時,經過5年多的實驗、探索,研制出來了的有機肥和營養土,已在花卉、花灌木、蔬菜等方面作過多次實驗,效果較好,可以進行加工生產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
2原料的收集和處理
21園林廢棄物的收集和處理
園林廢棄物主要是指園林植物自然凋落或人工修剪所產生的植物殘體,主要包括園內收集的樹枝、落葉、草屑、殘花等,將這些園林廢棄物進行定點堆放,并篩選出無病蟲害的樹枝進行堆放,樹枝堆放一定量后由專人將樹枝用粉碎機進行粉碎,樹枝粉碎的顆粒越小越有利于堆肥,將粉碎好的樹枝與落葉、草屑、殘花等堆放在室外發酵池里,選用好氧微生物菌進行發酵,通過空氣、水和微生物共同作用將園林廢棄物中的大量纖維素、半纖維素及木質素等碳水化合物降解,形成結構優質、成分穩定的多種營養元素的土壤基質,發酵周期在一個月左右,堆肥基本完成,形成腐殖質。由于堆肥發酵后pH值升高,養分含量低且營養元素不平衡,不能用于綠地的改良,更不能滿足園林植物的生長需求。改良的方法就是通過增加草炭的量調節pH值,增加尿素、硫酸鉀、磷酸銨等增加N、P、K等離子的含量,來達到營養元素之間的平衡,形成營養土。
22動物排泄物的收集和處理
動物排泄物收集主要以草食動物為主:如大象、斑馬、牦牛、馬等排泄的糞便以及墊在室內的稻草(含有大量的動物尿液),動物籠舍的飼養員在打掃籠舍時就將動物排泄物與其他垃圾分開袋裝,派專人到各定點收集后集中運到動物排泄物處理站,堆放在半封閉的池子里,通過發酵達到消滅有害病菌和蟲卵的目的。經過半年的堆放后,將池內已發酵的動物排泄物進行翻堆后便潑灑托布津和百菌清等藥物,以對動物糞便內的有害菌和蟲卵進行再次殺滅,經過幾次消毒滅菌后,加工成有機肥。
3經過腐熟后的混合型土壤肥料
動物糞便和園林廢棄物顆粒混合進行發酵處理,腐熟后的堆肥成深褐色,無難聞的氣味,pH值為7~8,通過藥物多次處理后,制成有機肥營養土,作為肥料和植物種植用土,植物生長表現良好。
4綠色環保的有機肥、營養土在園林生產上的應用
植物生長需要從土壤中獲得充足的氮、磷、鉀等營養成分,在農作物生產中使用化肥可以提供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部分養分。然而事物總有兩面性,大量盲目施用化肥已成為一種掠奪性開發,不僅難以提高農作物、植物的生長速率,還會破壞土壤的內在結構,使土壤肥力明顯下降。每次施用的化肥只有1/3被農作物吸收,1/3滯留在土壤中,使土壤板結,影響植物的生長和發育,
而剩下的1/3進入大氣污染環境。因此,綠色環保的微生物肥料應該作為一種寶貴的資源,被人們所重視和利用。動物糞便和園林廢棄物所產生的土壤肥料和營養土用于城市綠化、草坪建植、大樹移栽、園藝苗圃、屋頂花園,并適宜無土栽培高檔花卉和無公害經濟植物,改良土壤沃土肥田等。其特點是質地松軟,養分全,通透性好,保水保肥抗寒抗病性能好;干不開裂,濕不積水,捏不成團,土不板結;育苗移植發根快,成活率高,無寄生病菌、蟲害等。
使用動物糞便和園林廢棄物所產生的土壤肥料和營養土含有植物需要的大量營養成分,對植物的養分供給平緩持久,肥效時間長,能促進植物的枝葉茂盛、花繁果實,加速生長;能夠分解產生腐酸物質,能夠吸附土壤中的重離子,降低土壤中金屬污染;還能夠產生多種菌類,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生長繁殖,降低病蟲侵入植物體內,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因此,處理動物園內的廢棄物,避免使之遺棄于周圍環境中,加重環境負擔,已成為擺在我們園林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圣瑞,陳新平“3414”肥料實驗模型擬合的探討[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2,8(4);409~413
[2] 鮑士旦土壤農化分析(第三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