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其
摘要:根據黨和政府有關國有林場改革發展的若干文件精神,介紹了武義縣林場改革發展的做法和成效,分析了仍然存在的問題,從林場地位、財政資金、基礎設施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林場;改革;模式;探討
1引言
武義縣林場始建于1957年,系經省林業廳批準成立,列入差額撥款事業單位管理,歸屬縣林業局管轄。下轄14個林區,其中牛頭山、壺山二個森林公園。全場經營總面積48248畝,其中林業用地47479畝,界定省級生態公益林35277畝,生態公益林比重達75%,森林蓄積量134萬m3,森林覆蓋率93%。
1999年,經縣政府批準,落實了以分戶經營為主要內容的《武義縣林場關于改革管理體制轉換經營機制的方案》。每位職工一塊山一份田,實行分戶經營,不安排工作,享受“五險一金”待遇。2009年,在縣政府的重視下,林場改革取得進展,全場118名退休職工移交縣社保處托管。至2012年底,林場有職工59人,其中含2009年后退休人員5人。另有精減退職困難補助人員46人。全場實際年收入約163萬元(其中事業經費15萬元),支出250多萬元,負債150多萬元。
建場半個多世紀以來,林場廣大干部職工扎根山區,艱苦奮斗,兢兢業業,默默奉獻,承擔著后備森林資源培育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雙重任務。為綠化武義、培育森林、推進生態建設,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建設牛頭山、壺山二大森林公園,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該縣林業建設中起著示范和骨干作用。但是,由于林場歷史久,人員負擔沉重,加之百花山林區工業園區開發建設,使多種經營項目消失,特別是原來以消耗木材為主要收入轉型到以保護森林資源為主的公益性管護為主,林場林木、多種經營等收入驟減,林場經濟連年收不抵支。
2008年,浙江省人民政府下發了浙政發〔2008〕32號《關于加快推進現代國有農林漁場建設的若干意見》的文件,同年省林業廳召開了全省國有林場工作會議,為國有林場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據,指明了林場發展方向,并提出了具體要求。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林場分戶經營矛盾顯現,生產條件差,收入水平低,機制不活,職工不穩。廣大職工紛紛提出落實浙政發〔2008〕32號文件精神,加快林場建設發展,提高職工生活水平的要求,帶來了不穩定因素。結合上級有關國有林場改革的政策,為推動武義縣林場轉型發展,促進國有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生態建設,妥善安置職工,維護社會和諧穩定,2013年武義縣林場實施了改革。
2改革的指導思想、原則、目標
21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和《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現代國有農林漁場建設的若干意見》為指導,圍繞縣委、縣政府“生態立縣”的戰略目標,堅持以生態建設為主要方向,以減輕林場人員負擔為重點,以保護和培育森林生態資源為主要任務,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利于生態建設和現代林業發展要求的國有林場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生態公益型林場。
22原則
強化林場生態保護的公益性職能,優化管理布局和人員結構,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以人為本,妥善安置分流職工,確保林場事業經費和管護經費落實到位。從林場的實際出發,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確保改革順利進行。
23目標
在林場基礎上增掛“武義縣國有生態公益林保護站”牌子,承擔林場森林資源培育和生態環境建設、林業科技示范推廣的公益職責。推進林場由生產經營型向生態公益型轉變,建成以國有生態公益林建設管理為主要職責的現代生態公益型林場。
3改革的做法
31明確林場性質
按照浙政發〔2008〕32號文件和全省國有林場工作會議精神,“對生態公益林比重較大的國有林場,要堅持以生態建設為主要方向”和“對國有林場生態公益林面積占森林面積50%以上的國有林場,要進一步明確其公益性事業單位的性質” 的要求,武義縣機構編制委員會發文進一步明確了縣林場為社會公益二類(差額撥款)事業單位,并增掛“武義縣國有生態公益林保護站”牌子。設場長一名,副場長二名。
32核定人員編制
武義縣林場編制保持不變。現有54人,按1萬畝生態公益林核定編制10人,核定縣林場(武義縣國有生態公益林保護站)人員35人。今后編制根據人員自然減員情況,結合工作需要重新核定。
為進一步加強森林防火工作,切實有效保護“生態立縣”、“旅游富縣”戰略實施成果,成立森林消防專業隊伍,核定人員 19人,人員從林場在職職工中擇優錄用。森林消防隊伍服從縣政府森林消防指揮部指揮,參與全縣的森林消防工作。
33落實事業經費
按同類事業單位落實林場人員經費和工作經費。除林場管理生態公益林補償金、森林公園經營權出讓收入和其他經營性收入外,林場正常運轉資金不足部分由縣財政予以安排。
34解除分戶經營合同
現有在職職工分戶經營的山林和農田由林場統一收回,解除《武義縣林場山林分戶經營合同》和《武義縣林場農田分戶經營合同》,收回山林和農田經營權,并給予每人一定的經濟補償。職工解除分戶經營合同后,安排林場工作崗位。
35崗位設置及人員分流
351崗位設置
核定承擔生態公益職能的管護人員35人,其中管理人員13人,林區護林員22人。核定森林消防隊伍人員19人。
352人員聘用
縣林業局成立了人員落實工作小組,制定人員上崗實施方案,組織在編人員按照公開、公正的原則,自愿報名,擇優上崗,統一落實在編人員工作崗位。
353辭退和辭職
不參與報名上崗的人員,按有關規定辦理辭退手續。職工也可以選擇辭職。辭退和選擇辭職的職工,依據《關于浙江省事業單位人員聘用制度試行細則的通知》(浙政辦發(2004)117號)文件有關規定,向辭職職工支付經濟補償金。補償金按有關規定計算補償。endprint
36組織保障
為順利推進國有林場改革,縣政府成立武義縣林場改革領導小組,縣領導任組長,縣府辦、林業、編委辦、人勞社保、財政等部門領導任小組成員。縣政府召開了常務會議,形成了武義縣林場改革事項的會議紀要。縣林業局成立武義縣林場改革實施工作小組,落實方案的實施工作。
采取了多種形式向林場職工宣傳有關的歷史背景、重要意義、上級政策和目標要求,及時掌握、妥善處理和化解實施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矛盾,扎實細致地做好思想工作,確保改革工作平穩順利推進。
4改革的成效
41財政支持加大
明確財政資金支持,加大了扶持力度。林場人員經費和工作經費經財政部門審核,正常運轉所需資金不足部分由財政補足,減輕了林場經濟負擔,解決了林場建設發展的后顧之憂。
42職工利益保障
化解了分戶經營的遺留問題和矛盾,兌現付清了拖欠的職工工資福利待遇。職工回場工作后全額發放檔案工資,保障了職工工資,增加了職工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43林場地位提升
通過改革,改變了林場一盤散沙、職工在社會上四處奔波求職就業、生計維艱的狀況,職工重新上崗從事生態建設和護林防火工作,增強了凝聚力和歸屬感,提高了林場的知名度,提升了林場及職工的社會地位。
44生態建設加強
收回了職工分戶經營的生態公益林經營權,充實了林區管護力量,實行統一管理,有利于加強生態建設。全面開展了更新補植、森林撫育工作,森林質量明顯提高,更好地發揮了森林生態效益。
45基礎設施改善
修建了辦公用房,實施了林區危舊房改造工作,對林區用房的功能設施進行了配套修繕,改善了林區住房條件。開展了林區林道、防火通道的維修工作,各林區的護林道路狀況有了改善。
5存在的問題
51林場地位仍然薄弱
林場雖然明確了公益性事業單位的性質,調整為社會公益二類事業單位,但管理體制沒有根本性轉變,公益性事業單位性質沒有完全體現,林場地位仍然不高,政策信息不夠暢通,在實際工作中與有關部門、周邊鄉村溝通協調缺乏話語權,弱勢地位仍未明顯改善。
52經營自主權仍然受到制約
由于地位仍然薄弱,林場的經營發展自主性不強,土地開發、項目決策幾乎沒有參與權,發言權,森林經營受到諸多客觀因素制約,經營機制不靈活,經營自主權仍未明顯增強。
53資金風險仍然存在
由于林場向生態公益型發展轉型,僅僅依靠公益林補貼及一些固定的經營性的收入,經濟正常運轉仍然收不抵支,大部分支出仍需仰仗財政資金支持。雖然人員和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因財政支持不夠或不能及時到位,資金仍會出現斷鏈,影響人員工資的正常發放和林場的正常建設管理。
54基礎設施仍然滯后
雖然實施了林區危舊房改造等一系列工作,但林區管護用房、水電路狀況,生產生活環境等基礎設施總體較差,仍然落后于周邊新農村建設步伐,距現代化國有林場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亟待加強建設。
6建議
61強化林場地位
進一步強化林場地位,適當提高林場行政級別,賦予林場主體地位,以提升實際工作中的話語權,促進林場經營自主權的增強,有利于破解林場生態建設和經營管理中的制約因素,保障林場合法權益。
62落實財政資金保障
人員和工作經費不足部分要全額納入財政預算,制定并落實穩定有效的財政撥款機制,確保人員經費、生態建設管理經費足額及時到位,保障資金正常運轉。
63加強林區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爭取上級政府部門的扶持,將林區基礎設施建設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中。加強林區基礎設施建設,著重解決林區不通公路、不通電,不通訊的問題,美化林區環境,不斷改善林區生產生活條件。
64創新發展增強活力
順應林場經營方式的轉變,以生態建設和森林資源保護為主要發展方向,充分發揮其生態效益。同時要轉換經營理念,提升經營活力,創新林場保護和經營并行的運行體制。盤活現有資產,挖掘經濟增長點,增強造血功能,增加經濟收入,加大生產建設投入,逐步減少對財政資金的過多依賴,努力提高職工生活水平,促進現代化生態公益林場的建設發展。
參考文獻:
[1] 冷雪蕊,謝屹國有林場改革問題及對策探討[J]綠色科技,2013(4)
[2] 武義縣林場武義縣林場改革[R]武義:武義縣林場,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