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寄中等
摘要:調查了深圳市清林徑引水調蓄工程使用林地的空間分布、類型特征、資源狀況、珍稀動植物及風景名勝情況,分析了征用林地對該片區森林資源、生物多樣性、生態效能、景觀風貌、環境質量及林業發展的影響,為確保該地區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林地、環境、生物多樣性、水土流失及植被恢復的保障措施,綜合評價了項目征用林地的必要性、合理性及相關技術措施的可行性,得出了項目建設使用林地合理可行的結論。
關鍵詞:清林徑;使用林地;可行性;調查研究
1引言
清林徑引水調蓄工程位于深圳市龍崗區,工程內容主要包括蓄水工程、輸水工程、取水工程等三大部分。蓄水工程主要是在現清林徑、黃龍湖等三座中小型水庫的基礎上擴建成一座大型水庫,輸水工程包括龍清和東清輸水工程,取水工程包括三座泵站。
2項目區征用林地現狀調查情況
21林地空間分布
清林徑引水調蓄工程征用林地總面積為6575326hm2。林地屬丘陵地貌,垂直分布于海拔40~170m之間;林地水平分布于橫崗、龍城、坪地、龍崗等4個街道辦9個社區的國有林地,林地小(細)班共計195個。該工程長期征用林地面積6329885hm2,涉及橫崗、龍城、坪地、龍崗等4個街道辦7個社區的國有林地,林地小(細)班共計170個;臨時使用的林地面積245441hm2,涉及橫崗、龍城、坪地等3個街道辦6個社區的國有林地,林地小(細)班共計25個。
23林地特征和林木資源狀況
該項目征用林地面積6575326hm2,有森林蓄積量87335m3,為深圳市龍崗區橫崗、龍城、坪地、龍崗等4個街道辦的國有林地。林地地貌坡度和緩,坡度多數在10~30°之間,高程多在100~170m之間,相對高差不大,屬丘陵地帶。庫區地層巖性主要包括沖洪積層、殘坡積層和風化基巖。成土母巖主要有砂巖、砂礫巖和花崗巖等,土壤以赤紅壤為主,土層中厚,腐殖質層較薄,立地條件一般。
根據實地調查情況,喬木樹種主要有荔枝、桉樹、其它硬闊、其它軟闊、速生相思、闊葉混、馬尾松、針闊混等,其中其它硬闊基本為生態公益林經濟樹種——荔枝,速生相思和部分桉樹,荔枝長勢較好,其它樹種生長較差。林地喬木層樹種種類常見,林層單一,林相較為單調,森林群落結構簡單,林分郁閉度低,森林生態功能等級低。林下常見的主要植被種類有黃牛木、桃金娘、白背葉、銀柴、地桃花、馬櫻丹、酸藤子、芒草、芒箕、鴨咀草、蕨類等,高度約為1~3m,蓋度90%左右。整個林地的地被物特征表現較為普通,區域范圍內森林群落極其常見。
24野生動植物及古樹名木
241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和古樹名木情況
該項目使用林地中的植物類型均屬于當地普遍、常見的種類,不涉及受國家或地方特別保護的植物種類,也沒有古樹名木。經調查,在項目區野生植物資源中,沒有發現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種類分布。
242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情況
由于項目建設使用林地人為活動極為頻繁,經濟樹種占使用林地面積約50%,極少有經過山高林密的野生動物生存圈,野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不多,未發現有珍稀野生保護動物,除少數的鼠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和昆蟲類外,很少有野生動物聚居;外業調查過程中沒有發現受國家或地方特別保護的野生保護動植物。
25項目區風景名勝情況
根據項目區域的風景名勝旅游景點分布及其建設規劃范圍,對項目區范圍內進行全面調查。調查結果表明,項目區內現僅規劃有清林徑森林公園,于2006年獲市發展改革局立項批準。項目區內沒有其它當地名勝古跡,項目建設不涉及項目區域其它的風景名勝旅游景點。
清林徑森林公園位于龍崗區龍城街道五聯居委會,規劃面積為28869hm2。總體規劃以水庫水源保護為主,在保護水庫水源、現有森林資源和珍稀動植物資源、地形地貌、水體和環境質量,維持自然生態平衡的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休閑、游憩基礎設施規劃建設。
3征用林地對環境和林業發展的影響分析
31對森林資源的影響
項目建設長期使用林地后對森林資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導致項目區域內林地面積減少。項目建設長期使用林地面積6329885hm2,在項目建成后,將使這部分的林地全部轉化為水庫建設用地;另外,根據項目建設過程中的需要,還臨時(期限2年)使用林地面積245441hm2,因此,在項目建設期間,將使用林地共計6575326hm2,其中:可導致項目區域內林地面積永久減少6329885hm2,約占龍崗區林業用地面積426997hm2的148%;臨時(期限2年)減少245441hm2,約占龍崗區林業用地面積的006%。
(2)導致項目區域內森林面積蓄積減少。使用林地現狀調查表明:在項目建設紅線范圍內有喬木林面積6418104hm2,林木蓄積量為87335m3,項目建設使用林地后,該部分的森林將被砍伐。項目區域在近期內將相應減少喬灌木林面積及蓄積,相對于龍崗區的土地總面積845200hm2和活立木蓄積量1489266m3,則森林覆蓋率(含灌木林)將下降076%,活立木蓄積量將下降059%。
以上數據表明,項目建設使用林地后,將使項目區域內森林資源總量有所減少,而且減少的數量較大,但相對于龍崗區森林資源總量而言所占比例不大;同時林地位于丘陵區,林木大部分為人工林,喬木林質量一般。一般情況下,林地是不可再生資源,流失后就直接減少本行政區域的林業用地面積,對今后發展和擴大森林資源不利,且占用林地類型較多,有防護林地、特用林地、經濟林地和用材林地,對全區的林業生產布局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對于由項目建設長期使用而造成6329885hm2林地轉化為水庫建設用地而消失、并導致減少森林面積和蓄積等問題,當地林業主管部門將依照相關法規制訂方案,規劃異地植樹造林,恢復森林植被,以彌補項目建設造成的森林資源損失,可確保項目區域內仍然保持一定的森林面積和蓄積。因此,項目建設使用林地后,對項目區域內森林資源影響不大。endprint
32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征占用林地、采伐森林、破壞森林植被和改變林地用途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區域內野生動植物的正常生活和繁衍,從而影響項目區域的生物多樣性。項目建設期間砍伐林木、破壞植被、挖土、填土對項目區周邊環境也有一定的污染。由于本期建設項目未涉及到野生動物保護區,且征用林地和破壞植被的面積只占當地林地總面積很小的一部分,林地內植物種類為該地區廣泛分布的常見種類,植被類型是該地區廣泛分布的常見類型;林地內棲息的動物極其常見,其適應環境的生存能力強。由于本工程屬于水利工程建設,建設完成后,水庫與周邊山地可形成新的生態環境,周邊山地的人為活動將大大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反而得到改善,水庫形成的濕地生態環境還可以引來候鳥等濕地生物,對生物多樣性起著一定促進作用。雖然建設工程征用了部分林地,但所征用林地主要是人為活動頻繁地段,對動物的棲息繁衍場所影響不大。因此,項目使用林地后,對該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影響不大。
33對生態效能的影響
項目建設征用林地,砍伐林木,破壞森林植被,會降低項目區的森林覆蓋率,削弱森林對項目區的水土保持、凈化空氣、涵養水源的作用。本期項目建設征用的林地按森林類別為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無論是生態公益林還是商品林,林地內的優勢樹種都屬于當地常見的物種,且林分郁閉度不高,樹種的組成較為簡單,林層單一,林下植被簡單,森林生態功能等級較低。在喬木林中,受薇苷菊侵害較大的經濟樹種——荔枝占了498%的征用林地面積,桉樹林面積占了293%,其余的是速生相思林、馬尾松林等,都是一些生態效能不高的森林,總體上征用林地森林生態效能一般。另外,項目征用林地征收的森林植被恢復費將嚴格按規定用于異地造林,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森林植被的損失,增加森林蓄積量,維護生態環境。因此,項目建設征用林地對該區域的生態環境和生態效能所產生的影響較小。
34對景觀風貌的影響
項目建設征用林地樹種結構類型主要有荔枝林、桉樹林、速生相思林和馬尾松林等,除荔枝林開花結果時有一定的森林景觀外,其它森林景觀一般。林地主要喬木樹種荔枝、桉樹的生長大部分生長較差,森林外貌景觀總體上表現一般,不具備特色景觀風貌。
項目建設征用的林地沒有涉及到自然保護區,但項目區范圍現規劃有清林徑森林公園,并于2009年4月16日通過《深圳市清林徑森林公園總體規劃》評,認定該公園總體規劃以水庫水源保護為主,在保護水庫水源、現有森林資源和珍稀動植物資源、地形地貌、水體和環境質量,維持自然生態平衡的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休閑、游憩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由于本項目建設也需要保護周邊的森林,增加森林的涵養水源能力,因此與森林公園的建設不存在沖突,清林徑水庫擴容后,水域面積增多,山水相伴的清林徑森林公園的景色會更加秀美。
35對環境質量的影響
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和建成投入使用后兩個階段均會對周圍的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首先,項目在建設過程中的勘測、開挖、爆破、填筑、車輛運輸、機械運作、工人施工等所產生的灰塵、噪音、污水、廢氣、廢渣、水土流失等,會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通過采取足夠的防范措施,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和強化施工人員的環境保護意識,對環境質量的影響可降低到較低的水平,加上工程建設是暫時性的,隨著工程建設的結束,其對環境的大部分影響也就減少。項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后,水庫儲水量增加,受水淹沒范圍擴大,可能產生較多的水面垃圾,影響水環境質量,而且淹浸部分林木也造成森林面積的減少,對生態環境改善不利。但由于本項目屬于水利工程,建成后基本不會產生廢氣、廢物等污染物,因此項目建設對周邊的環境質量影響較小。
36對林業發展的影響
項目建設征占用林地,導致區域內林地和森林面積減少,而且征用林地面積較大,對今后發展林業生產,擴大森林資源總量將帶來不利因素。項目建設合計使用林地6575326hm2,其中長期使用林地6329885hm2,臨時使用林地245441hm2;消耗林木蓄積87335m3,使用林地面積和消耗的林木蓄積量占該項目區域林地面積和林木蓄積量的比例不大。在當前社會條件下,制約著林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生產建設資金不足、林業產值低下和林業總體經濟效益差等。通過利用繳納的森林植被恢復費進行異地造林,實行集約經營,提高林業生產效率,可有效地促進林業生產的發展。項目的建成,將會進一步完善區域供水系統,保證深圳市的用水安全,優化投資環境,發展地方經濟,提升區域競爭力,增強社會經濟實力,增加地方財稅收入。隨著地方財政收入的增加,相應會加大對林業生產建設的投入,促進林業生產建設走上可持續快速發展的道路。因此,本項目征用林地不會對當地林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大的不良影響,反而從根本上解決林業生產建設資金不足問題,使林業發展與經濟建設步入良性循環,有效地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2014年3月綠色科技第3期4保障措施
41林地保護措施
(1)林業主管部門必須嚴格執行《森林法》、《森林法實施條例》、《廣東省林地保護管理條例》及其它保護林地有關的政策法規,堅持征占用林地審批制度,嚴格控制使用林地,對非法亂占濫用林地的行為要堅決進行嚴厲打擊。
(2)項目設計部門應根據地形特征,科學布局,合理規劃用地,盡可能少占用林地,特別是有森林生長的林地。同時,在施工過程中應采取各項措施盡量減少對周圍森林植被的破壞和群眾生活的影響。
(3)林業主管部門要隨時進行林地使用情況檢查,防止用地單位或施工單位擴大林地使用面積,造成林地資源損失。
42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
(1)項目建設施工過程中,應采取封閉式文明作業,不許破壞作業區界線外的森林及林下植被。
(2)根據外業調查,在項目建設所使用的林地內未發現有國家或省級保護的動植物。如施工過程中發現珍稀保護物種,應及時通知當地林業主管部門,采取異地遷移保護措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