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蓓 王全權
摘要:指出了洞庭湖的治理對于湖區1000多萬人口乃至湖南全省的經濟與穩定都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在面對湖區面積逐年減小、水質污染、泥沙淤積、濕地景觀破碎化、魚類資源與水鳥數量銳減等問題上,人類的行為更是直接影響著洞庭湖的生態平衡,從生態倫理學的角度探討了應如何保護洞庭湖,旨在幫助人類履行保護湖區的生態平衡及其環境保護的責任。
關鍵詞:洞庭湖;生境破壞;生態倫理學
1引言
在21世紀初,以西方為中心的生態保護主義,掀起了新一輪的關注人與自然關系的風潮。許多人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將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必須解決的一個基本問題,而回歸自然在當今社會也將成為人類文化和生活安定的核心問題。所以研究生態倫理學對洞庭湖區生態環境的影響,對于洞庭湖生態環境的改善及其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2洞庭湖概況分析
洞庭湖是國際重要濕地之一,其生態意義不言而喻。洞庭湖地處長江中游以南,湖南省北部。素有湖南“魚米之鄉”之稱的洞庭湖,是湖南糧食和經濟作物的集中產地,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和淡水魚基地。湖區人口占全省人口1/9,面積約占全省的15%,棉花占2/3,商品糧和淡水產品占1/3,蘆葦產量則占全國的1/2。
洞庭湖屬淺水湖泊,是一個淡水江河復合型濕地生態系統。它不僅具有調蓄滯洪的功能,也是具生物多樣性的資源寶庫。它的湖水消落區占全湖的50%以上,主要為淺水水體、漬水低位田和過水洲灘3種類型的濕地。特別是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西、南洞庭湖,也是我國典型的濕地景觀,幾乎擁有淡水型濕地所具有的各類生態類型。洞庭湖水體孕育繁衍了許多中亞熱帶地區水生生物物種,堪稱生物物種基因庫,常見的水生和濕生高等植物就有400余種,廣泛分布于洲灘的荻群落、蘆葦群落,面積達到730km2。湖中棲息魚類130余種,其中不乏中華鱘、鰹魚、鰻鱺、白鱘、銀魚等珍稀名貴魚類,在世界上僅存的5種淡水鯨之一白暨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之后,江豚的數量同樣岌岌可危。洞庭湖區作為“候鳥的天堂”,已發現珍稀候鳥鳥類有258種之多,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就有7種。
洞庭湖不僅有寶貴的動植物資源,而且是一處人文旅游勝地。湖中島明、朗二山是洞庭湖流域古文明的發祥地,有兩處原始社會遺址和多處東漢磚室墓、西漢墓和戰國墓現在的明、朗二山是湖南省目前僅有的專業漁村。區內沅江市的洞庭博物館是全國收藏文物最多的縣級博物館,收藏文物3萬余件,其中國家級文物56件,有齊白石等名人字畫1000多幅。另外,散布在這一湖區周邊的旅游景點也各具特色,像是“世外仙境”桃花源,“魅力公園”君山,劃船吃魚的龍山,還有獨樹一幟的岳陽樓。
3湖區生境的破壞現狀
近年來,人們開始大量肆意侵吞洞庭湖資源,占湖擴建樓房,一些珍惜物種的生存境地進一步萎縮,昔日的母親湖也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威脅到了湖區的居民生活。
31湖區面積逐年減小,泥沙淤積
單從水域面積的歷史演變來看,洞庭湖的變化歷經滄桑,歷代的自然因素及人類不合理的開墾行為的作用下,導致洞庭湖的水域面積不斷減小。魏晉南北朝時,洞庭湖區湖泊總面積由6000km2到唐宋時期的3300km2左右,元明時期,洞庭湖面積有所回轉,進入清朝末年,進一步萎縮,到2003年湖泊面積已萎縮至2625km2。人們對土地的貪婪和渴望正在一步步侵蝕著整個洞庭湖。
而且洞庭湖連通四水、襟帶長江,洞庭湖以北的四口河道支叉眾多,水流分散,輸水輸沙能力低,來自四口的泥沙只能沉積在湖盆中,洲灘漸多,湖泊蓄洪能力減弱,對該地區的防汛、水資源利用以及水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目前,湖區圍湖墾殖活動雖已得到嚴格控制,但泥沙淤積所帶來的安全隱患仍困擾著洞庭湖地區的人民。
32水質污染加重,濕地景觀破碎化
20世紀80年代開始,洞庭湖區的工業發展迅猛,水質污染也愈加明顯。洞庭湖的主要工業如造紙、紡織、化工、釀作等企業加上農業和居民生活廢水的排放,都加劇了湖區環境承載負擔及水質量的惡化。同時,三峽工程的運行也大大影響了湖區的水質,三峽工程運行后,洞庭湖水文與泥沙情勢也受到一定影響,一方面由于水量的減少,洞庭湖換水周期延長;另一方面入湖泥沙量減少,水體透明度增大,水體中的光合作用增強,則影響富營養化的藻類繁殖能力增強。根據各方數據和現實情形表明,三峽工程運行后洞庭湖水體污染與富營養化確實有加重的趨勢。
濕地有蓄水防洪、排污清毒的作用,具有非常獨特的生態功能,因此被譽為“地球之腎”。但長期以來,我們簡單地將濕地等同于荒地、荒灘。景觀破碎會導致地方性種群滅絕,很多珍稀物種都再找不到蹤跡,賴以生存的棲息地被分割。加上圍湖造田蓋樓,種荻葦、楊樹等不合理的人類活動,使淺水湖沼和洲灘的沼澤地干涸,沼澤濕地逐漸轉為陸地,改變了濕地所獨有的特質,濕地生物所依賴的景觀生態系統格局分裂,損害了物種的生存空間,長此以往,不僅僅是淡水湖泊的生物,甚至是當地居民都將面臨不可挽回的災難。
33魚類資源與水鳥數量銳減
洞庭湖水產類的產量一直在市場占有很大份額。湖區市場對小龍蝦和河蝦的年需求量非常大,每年3、4月份,小龍蝦開始在洞穴內產卵,蝦苗在洞內孵化長大后進入湖區生長。由于近年大旱,小龍蝦和河蝦的生存受到了極大威脅,而且捕撈上來的魚越來越低齡化、小型化,根本沒有繁殖再生的機會。2007年,洞庭湖曾在8月份有過一次枯水季節,存活的魚苗大批死亡,特別是黃鴨叫、銀魚等魚類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產量銳減,直到3年后才恢復正常。
隨著湖區消費需求的增加,奢侈攀比之風盛行,一些追求野味珍禽異獸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偷獵候鳥的犯罪行為不斷發生,甚至在濕地保護區的核心區也存在,據筆者《洞庭湖區居民環境滿意度》調查顯示,對于吃野味這種做法726%的人都不提倡。但是水鳥數量仍然每年急劇下降,水鳥賴以生存的濕地在受到逐年的破壞和人類改造之后,也面臨著惡化的境地,尤其近年大面積栽種楊樹和荻葦侵占了水鳥的棲息地,如此一來,水鳥和濕地的共存共生的關系也受到威脅,鳥類世界的和諧令人堪憂。endprint
4從生態倫理學分析的對策與建議
(1)自然是一個整體,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相互融合才能到達生命的不竭之源。自然界是一個相互依賴的系統,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人類和其他物種一樣,都是這個相互依賴的系統的有機構成要素。在這個系統中,每一個生命的生存及其生存的質量,都不僅依賴于它所生存的環境的物理條件,還依賴于它與其他生命之間的關系。只有當我們把洞庭湖區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時,生存在其間的每一種生物才能更加和諧共生,這也是浪漫派自然觀的核心,而這種觀點會逐步衍生為一種生態學的觀點:一種對整體性或聯系概念的探求;一種對自然相互依存和關聯的強調;以及一種強烈的要使人類恢復到與組成地球的廣闊有機體有著密切聯系的位置上去的愿望。
所以我們在洞庭湖的環境研究上應更加注重科學的理論指導,堅持開展水鳥調查監測和珍惜水禽類環志活動,定期了解洞庭湖珍惜類動物的動向和實際需求,為候鳥的每年冬遷和停留做好防護工作,保證珍惜水禽類的循環作息和安定。嚴格控制環境污染,切實作好洞庭湖水質檢測工作,保護湖區水環境的循環發展。
(2)脫掉沉重的生活枷鎖,追求簡單的生活。洞庭湖是公共的資源,我們許多人卻很少去關注在自身利益和滿足之外的事物;許多人的精神活動過于局限,只關心物質生活和感官享受。生態倫理學中的早期思想之一就是簡單生活觀。而對于那些被物質所累的人們,生活是苦還是樂呢?我們太過于追求剝奪大自然的一切可用之物所帶來的短時快樂,在洞庭湖這片資源上,心態的不平衡驅使人們去破壞它、吞噬它,然而正是這種對物質生活的追求,變成套在他們身上的枷鎖,使他們看不到利益物質之外其它更有價值的東西。而真正富有的生活,并不是物質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來自于對自然簡單的向往和自身的心平氣和,唯有放下心浮氣躁和利益熏心才能更好的生活和收獲一份簡單的快樂。
(3)自然的生命需要人類來關愛、尊重和保護。如果我們能夠盡心盡力地呵護自然,那同樣自然會回報賦予我們更多權利和福音,我們才能更好地適應自然生態平衡的規律,從而在生活中更好地實現自己的潛能。這樣,我們都可能會被自然凈化。從生態環境學的更廣泛的意義來看,梭羅遠遠走在了我們的前面。他在《瓦爾登湖》中詳盡地表現出來。他說:“對喂養我們,并給我們遮蔭的樹木施加不必要的傷害,不但粗野,也是犯罪”,“故意和無必要地對任何生物施加哪怕最小的傷害,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自殺”[1]。顯然梭羅認為對待自然不僅是一種道德規范,更應提升到法律的強制手段來實現對自然的保護。所以洞庭湖相關部門應該認真貫徹省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洞庭湖漁業資源保護的決定》,全面落實開展春季禁漁行動,對漁業資源匱竭起到積極作用,加大洞庭湖漁業資源保護力度,確保資源可持續利用。不斷加強管護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必要的封閉管理,為實施保護區有效管理奠定基礎。如視頻監控系統,野外巡護棧道,行政辦公樓,捕魚港中心管護站,配置巡護交通工具等。
人文洞庭,湘情關懷。給當地農民漁民普及養殖知識和教育培訓,適時地提供一些失業漁民以工作崗位,培養水產養殖業,濕地為主的特色種養殖和加工業,季節性草地畜牧業等優勢產業,全面改變以種植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農民漁民有了固定生計的技能和收入,才能更好的安居樂業。據筆者《洞庭湖區居民環境滿意度》調查顯示,955%的人都愿意參與保護洞庭湖相關的主題活動。其中3918%的人甚至愿意犧牲占用自己的時間去響應保護洞庭的活動。所以積極開展宣傳教育,廣泛提高公眾保護意識,多開展洞庭湖相關的主題保護
活動,提高公眾關注度,強化生態保護教育,尤其對旅游業來說,游客的文明旅游,才能更好的發展綠色生態旅游產業。
5結語
隨著中央政府對環境問題的進一步重視,對建立一個自然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社會的倡導,洞庭湖“八百里之夢”也不再遙遠,相信洞庭湖的生態環境會在全社會的幫助下蓬勃發展,讓我們用尊重和關愛來對待我們的母親湖,響應世界的生態保護號召,還我們的“魚米之鄉”洞庭湖一個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 [美]梭羅瓦爾登湖[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3
[2] 楊桂山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M]武漢:長江出版社,2007
[3] 陳家寬,雷光春,王學雷長江中下游濕地自然保護區——有效管理十佳案例分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4] 張光貴,洞庭湖演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初探[J]重慶環境科學,1995,11(1):49~52
[5] 李明傳水環境生態修復國內外研究進展[J]中國水利,2007(11)
[6] 劉艷麗洞庭湖觀鳥[J]森林與人類,2012(3):2~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