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林
摘要:指出了為充分發揮森林培育學科對我國森林培育事業的指導作用,實現我國森林培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將近自然林業理念引入森林培育學科勢在必行,是變革傳統人工森林培育模式,推動森林培育學科發展的必要舉措。分析了近自然林業理論內涵及我國森林培育現狀,探討了調整我國森林培育學科的建設目標和理念。
關鍵詞:森林培育學科;自然林業理念;發展
中圖分類號:S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3029902
1引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生態文明建設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成為了目標任務之一,森林培育學由此應運而生,并取得長足發展,以滿足森林培育事業需要。當前我國森林培育成果突出,人工林培育規模不斷發展壯大。但同時,問題也隨之而來,人工化培育模式難以充分發揮森林的自然生態功效。鑒于此,以“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為標志的近自然林業理念成為森林培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向,森林培育學科必須積極順應時代潮流,進一步提高學科建設水平。
2近自然林業的內涵與特點
立足生態思想,接近自然,模仿自然,是近自然林業最為顯著的特點。不同于傳統森林經營模式,它更加強調從整體的角度去觀察森林,要求挖掘森林系統潛在的自然特性,使森林培育過程更為貼近自然生長過程,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最佳結合,促進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
近自然林業理念最早由19世紀末德國林學家蓋耶爾(Karl Gayer)提出,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完善,逐漸形成比較成熟的近自然森林培育理論體系,其主要目的在于解決人工培育森林結構不穩定、生態功能性差、系統脆弱等人工化培育模式產生的弊端,實現森林培育生態效果與經濟效果的和諧統一。總體上,近自然林業可看作這樣一種理論:它首先將森林看作一個集多種多樣性、永續性于一體的活力系統,根據自然森林生長發育規律和時間跨度,充分利用各種相關自然力,來合理規劃經營活動,最終優化森林生態結構和功能。近自然林業理論具體應用于實踐時,一般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首先,重視樹種混交,同時提高闊葉林比重。這是豐富森林結構,并提高生產力的有效措施。一方面,針闊樹種混交符合自然生長規律,能豐富森林生物種類,增加森林系統內部森林植被群落的穩定性,;另一方面,闊葉林能有效改善森林土質,提供大量腐殖質。其次,重視因地制宜,提高自然力使用水平。以天然更新為前提,考察原生植被分布情況,盡量使森林經營活動順應自然,避免破壞性人工作業方式,保持自然力。再者,重視單株撫育和擇伐利用,明確每一株樹的采伐時間,進行持續撫株管理,以此提高森林綜合利用率和經營品質。最后,重視復層林培育。通過錯落樹種配置、異齡經營、擇伐等方法促進復層林培育,進行復層異齡經營,是近自然林業的重要特點,可以有效增強森林抗風能力,發揮其防護功能,同時促進林內自然競爭,實現可持續生產。
3當前我國森林培育學科的發展現狀
31森林培育學已取得成果
作為研究森林培育理論與技術的專門學科,森林培育學包含從樹種選擇、種苗生產到成熟的整個過程期間的理論研究和技術研究,內容廣泛、專業性強、實踐特征明顯。尤其隨著培育理念和培育技術的進步,培育目標更新,人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增強,森林培育學在實踐中也不斷得到完善與發展。
目前,森林培育學逐漸形成以生態學科為核心理論基礎,涵括氣象學、地質學、森林土壤學、水文學等環境科學類理論基礎體系構成,技術規劃與技術措施等技術體系較為完整,分類經營、可持續發展理念進一步落實。森林培育更新營造、撫育管理等各個階段技術規劃明確,遺傳調控、環境調控、結構調控等育林技術手段不斷改進,為我國森林培育事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論以及技術支持。比如森林立地分類及評價系統趨于完善,復合生態系統模式逐步建立
32森林培育學目前存在的不足
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是我國森林培育學面臨的主要問題。盡管森林培育學理論基礎不斷完善;但總體上未能形成完整、系統的育林指導思想,亦未能從森林生態學之中獨立出來,為森林培育事業提供有針對性、專業化的理論指導。由于我國現代森林培育事業起步較晚,與之相適應的森林培育學科尚存在許多不成熟之處,除理論系統性不強,過度依賴森林生態學,未有效結合社會學、經濟學、工程學等其他領域學科也是當前森林培育學科一大不足。森林培育學并不局限于自然生態研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協調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在順應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必須對有關方面進行理論指導。
33近自然林業理念的引進
隨著對森林培育的認識逐漸深化、森林培育實踐水平逐漸提升,由個別、群落向系統轉變,建立系統化、專門化思想指導體系成為森林培育學未來發展朝向。當前,近自然林業理論在國外森林培育實踐中得到廣泛推廣,是其森林培育學的重要內容。我國在進行森林培育時,可以借鑒其先進理論成果,總結其經驗教訓,摸索出一套適合本國國情的森林培育模式,在近自然林業理念的指導下,改善森林培育學內容,完善森林學理論指導體系,更好發揮森林培育學對森林培育事業的促進作用。
4引入近自然林業理念對我國森林培育學科發展的意義
(1)為森林培育學向系統化、專業化發展提供核心內容和指引。長期以來,森林培育學缺乏明顯的學科特征,沒有形成成熟的理論系統,有關教材、論著對森林培育學的論述相對零散,影響了培育學的理論指導效果。近自然林業理論是專門針對森林培育工作而發展起來的專門知識體系,其核心內容在于為森林培育提供專業指導,其根本目的在于解決森林培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高培育質量和培育效果。將近自然林業理念引入森林培育學中,可以有效彌補當前我國森林培育學核心理念的不足。
(2)為變革傳統林業經營模式,轉變森林培育學發展方向提供契機。由于近自然林業理論改變過去“以木材生產為中心”的經營理念,重視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這就要求林業工作者進行森林培育時必須放棄傳統粗放型造林、育林模式,一改過去“大砍大造”的經營方式。與之相適應,森林培育學必須適應新培育理念,根據近自然林業理念要求,適時調整育林規劃和技術措施,在森林生態學研究的基礎上,更加關注社會學、經濟學等有關學科,使自身發展成為一門跨專業的綜合性新型、獨立學科。具體是,加深近自然林業認識,研究混交林、復層林、異齡林造林方法,拋棄大面積造林模式,使造林接近自然原始狀態,以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穩定和生態功能發揮;正確處理森林培育中人與自然的關系,避免高強度人工撫育措施,降低人工化程度,模仿自然,貼近自然;合理規劃造林,遵守“適地適樹”原則,發展鄉土樹種。
(3)引入近自然林業理念是森林培育學應對時代挑戰的必然要求。隨著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提出,林業可持續發展也備受人們關注,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我國已具備推行近自然林業理念的政策環境和人文環境。在此時代背景中,森林培育學必須緊跟時代潮流,調整造林經營理念,實現森林的可持續利用。
5結語
引入近自然林業理念,重視森林培育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是進一步完善、規范我國森林培育學科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發展趨勢所在,可以改進森林培育學科存在的不足,促進林業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梁洪萍淺談近自然林業理論[J]四川林業科技,2012(5)
[2] 章忠淺議“近自然林業”理念在森林可持續經營中的應用[J]安徽農學通報,2012(13)
[3] 劉愛兵,李傳坤近自然林業理論[J]江西林業科技,2011(5)
[4] 劉佰英近自然林業經營理論的研究進展[J]科技信息,2010(22)
[5] 杜強,張永濤近自然林業在我國的應用[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