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紅
摘要:以社會生態為視角,介紹了剩女現象帶來的有利于社會發展和不利于社會發展的社會生態影響,分析了產生剩女現象的政治、文化、經濟等社會生態因子以及剩女自身的價值標準、自我認知、擇偶觀等影響因子,在社會生態學的視域下,對剩女這一社會生態失調現象進行了較全面地探討,在促進社會生態平衡的基礎上提出了緩解剩女現象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剩女;社會生態;環境;擇偶
11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方面
剩女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社會的進步。這是因為在以往生產力水平不發達,文化落后的社會里,女性的地位低下,因此只有依附于男性才能生存,婚姻是她們獲得向社會上層流動的機會。要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社會對她們的偏見是很難的,她們只有通過婚姻來提升自己的地位,從而獲得更好的發展。隨著社會文化進步,女性主義理論倡導尊重女性人格,重視女性發展,人們開始承認女性在社會發展中的不可替代性作用。同時,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女性提供了更大的才能展示空間,通過獲得較好的工作機會,在經濟上完全獨立,婚姻對她們而言也不再是維持生活的途徑和方式。因此,在擇偶時,側重于遵循自己內心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女性在婚戀上具有了更多的自由,更大的選擇空間。這對于整個社會的發展而言,是社會文化進步的表現,是在追求人類自身發展中,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表現。
12不利于社會發展的方面
盡管剩女在一定程度上是體現了社會的進步,但是當都市女性適齡未婚的人數不斷增加,繼而形成一定規模的時候,這就會造成社會生態失調的現象了,不利于社會的發展。
121剩男問題凸顯
由于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對男孩的偏愛,導致我國男女性別比例失衡,出現男多女少的人口現實。這本身就意味著會有一部分男性找不到結婚對象,造成一定程度的社會生態上的人口比例失調。然而剩女群體的增加,使得剩男的處境更為窘迫,加劇了我國的剩男現象。
122社會不和諧因素增加
未婚男性人口比例的增多帶來社會犯罪率的增加。婚姻能形成非常重要的社會紐帶,使得人們相互依賴、相互支持、相互約束,因此能夠抑制具有犯罪傾向的人從事犯罪活動,因為一旦他們犯罪,就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世界范圍內,相對未婚人口而言,結婚往往能將犯罪的可能性平均減少35%。此外,單身男性的增加,也帶來社會上的色情業泛濫,不利于社會文明的發展。對女性的傷害事件,拐賣婦女等犯罪行為增加,導致社會不和諧。
2產生“剩女現象”的社會生態因子分析
剩女現象的出現可以說是現代都市“三高”女性在環境變遷中遇到的婚戀問題,對該現象的社會生態學分析自然要從影響剩女形成的諸多生態因子出發。
21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
女性社會地位的改變首先是從政治因素開始。我國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男女平等問題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爭取婦女平等的運動在政治運動中不斷取得勝利。在五四運動之前,整個社會講究男尊女卑、三從四德、三綱五常,女性難以接受教育,家庭是她們唯一的生活領域,她們被看成是是男性的附庸。五四運動后,開始有婦女解放、男女平等這樣的觀念提出。當時的婦女運動集中于消除男尊女卑的社會偏見,力圖使女性在社會、經濟、政治上與男性平等。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婦女運動得到全面迅速的發展,并將男女平等定為基本國策。通過完善立法,保障賦予婦女的各項權利,改善婦女參政環境,鼓勵婦女參加社會生產勞動,增加婦女接受教育的機會,提高婦女健康意識和基本權利等,女性的社會地位得到巨大的提升。此后,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出家門,走進社會,參加各種社會事務,女性在社會中起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22傳統的“男高女低”的婚戀文化
中國傳統的婚配模式是“郎才女貌”、“男主外、女主內”,女性在挑選配偶的時候有“高攀”傾向,會選擇比自己年齡大,比自己學歷高,比自己經濟條件好,比自己身材高的男性。與此相對,男性在擇偶中表現出選擇各方面條件比自己低的女性的“低就”趨勢。這種擇偶觀念和思維方式深深的植根于社會傳統和文化習俗之中,主導著中國青年的擇偶觀。在男女平等文化環境中,由于一部分現代女性沒有擺脫傳統婚戀文化的影響,在自身條件提升的同時加強了擇偶標準。這種“男高女低”的非平行的婚配模式,導致剩女可以選擇的優秀男性資源越來越少,從而挑“剩”下成為剩女。
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使得西方的各種思潮也不斷傳入中國,與傳統觀念相互碰撞,不斷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形成多元的文化環境。西方的女權運動,使得我國女性在新思想的洗禮下,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不再滿足于做男性的附庸。她們不斷為自己爭取機會,向社會展示女性的魅力和價值,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得到調整。西方倡導的獨立自主觀念、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深深地影響著知識女性。
利益格局的調整為女性在經濟上的獨立提供條件
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也就不斷迫切,這為女性施展自身才能創造了很多機會,她們獲得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經濟上獨立、精神上自由、事業上自信,生活上自主,是當代女性與上代人之間的本質區別。此外,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上升,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國家把教育投資作為發展經濟的一個重要手段。據調查顯示,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呈逐年增多的趨勢,甚至在有的大學校園中,不乏看到男少女多的現象。男女接受教育的年限延長,推遲了他們的初婚年齡。但是社會傳統觀念中對男女初婚年齡卻存在著偏見,認為女性的適婚年齡早于男性,因此,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高學歷女性就被劃到了剩女領域。
3剩女自身影響因子分析
由于受到環境和社會變遷的影響,都市女性的自我認知、價值選擇也發生了變化,從而影響到她們的擇偶標準。
31自我認知
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女性要求實現自我的全面發展是人類發展的一部分。接受高等教育的都市女性們,自然要在社會中去實現自我的價值。在這種強烈的價值實現愿望中,她們忙于自己的事業、工作,對自己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可現實常常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拼命獻身事業的她們,要么對愛情的期望太高,錯過了對的人;要么是將事業擺在了愛情的前面,在實現自身價值的時候,錯過了婚戀的黃金時間,最終被迫的單身著。endprint
另一方面,自我認知的提升有助于女性的發展,但自我認知如果過度,就會走向自我主義。她們由于在教育及事業上的成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大女子主義”的思想心理,女權主義意識過于強烈。這種意識過于強烈,就可能會因為自己學歷高、收入高、工作出色而驕傲、自負的心理。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能力,因此在擇偶時提高了標準;在與男性接觸時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對男方諸多挑剔,這樣就使得自己的擇偶范圍變得更為狹窄。
32價值選擇
隨著女性經濟地位的逐步確立,扮演著各種社會角色,她們人格獨立的基礎也得到進一步鞏固,女性實現自我的意識日益增強,從而使得中國女性的社會屬性和家庭屬性同時被強化。但是社會的價值導向要求女性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的同時,又要求她們在家庭生活中擔任傳統家庭角色,做一個好妻子、好兒媳、好母親。這種價值導向指引女性在完美社會角色的同時還要兼顧完美的家庭角色,認為只有經過傳統“賢妻良母”型和事業成功“女強人”型的雙從標準的檢驗才能算得上是一個成功的女性。然而這一切在現實中卻很難實現。女性在面對這兩種價值選擇的時候常常是不知所措。做為追求事業成功的都市“三高”女性,在看到已婚女性的這種困境后,加上社會價值導向的作用,對婚姻產生了畏懼,擔心自己在婚后不能平衡兩者的選擇,陷入尷尬的境地。于是她們有的放棄婚姻,有的遲遲未婚,最后淪為剩女。
33擇偶標準
“擇偶”即選擇伴侶,是個體走進婚姻生活的必經過程,它是一種重要的心理現象和個體行為,也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女性的擇偶標準體現了她們的擇偶觀念。不同的時代的擇偶觀不同,反
應的社會價值取向也就不同。當代社會剩女群體的大量出現,正是他們擇偶觀念演變的結果。目前而言,對擇偶標準影響最大的還是我國“男高女低”的傳統思想。自身條件相對較高的剩女們在擇偶時都傾向于選擇那些“高”于自己的男性,這里的“高”指的是人品、學歷、經濟條件等。剩女本身的條件越好,則擇偶時對男性的要求就越高,但那些具備她們要求的男性一方面較少,還有就是已經“名草有主”。在戀愛市場上,雖然剩女在個人成就上取得了成功,但比起年輕、充滿朝氣的女性還是缺少競爭力。而男性的擇偶標準恰恰相反,他們更希望找到比自己經濟條件、學歷文化比自己低的女性。這種“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逐漸形成了擇偶梯度。
4緩解剩女現象的建議及對策
41社會層面
關于剩女議題的傳播,大眾媒介具有極大的引導作用。近年來,各電視臺紛紛推出真人相親節目,利用剩女話題制造娛樂效果。對于大眾傳媒這種有失偏頗、容易引起不良輿論的傳播內容,相關傳媒管理文化部門應當嚴格管理和限制。作為大眾媒介要規范傳媒的主流價值導向,利用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引導輿論宣傳,營造一個和諧有利于社會良性發展的信息傳播環境。引導大眾正確看待剩女現象,客觀地評價剩女婚戀現狀,減輕剩女的輿論壓力和生存壓力,傳播健康的婚姻家庭道德觀念,避免信息過渡膨脹而產生的社會恐慌。
另外,健康和諧的婚姻氛圍對處在婚姻選擇中年輕人而言影響重大,成功的婚姻范例對人們能起到教育、引導的積極作用,相反,失敗的婚姻帶給人的則是對婚姻的恐懼和懷疑。一些不利于家庭和諧的因素不斷出現:婚外情、背叛、離婚等等。這些由于非健康、非理性原因導致的婚姻危機,不僅對社會道德觀念產生強大的沖擊,還對青年人樹立正確的婚姻觀產生誤導,影響社會整體的和諧發展。因此,建立健康的家庭機制也勢在必行。
42個人層面
經濟學中有這樣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期望值,自身的期望越高,幸福感就會越低;適當降低期望值,幸福感就能提高。在對待婚戀問題時,剩女們要理性地看待自己的預期,在對自己做出客觀評價后制定擇偶的標準,這樣在婚戀中就不至于出現“不幸福”的情況,也能降低對婚姻的懼怕。
人們對女性雙重角色的普遍性認同,即女性既要有事業心,做好本職工作,又要扮演好自己的家庭角色,承擔起女性在家庭中的責任。這種雙重角色要求會使女性在社會生活中面臨“角色沖突”的困境。因此,剩女們學會角色調試是她們積極應對婚姻中價值選擇的必經之路。剩女們應當以積極地心態面對婚戀,排除不必要的心理障礙和負擔,勇敢走進婚姻市場,充分運用各種現代的中介手段,努力搜集婚姻市場的有關信息,爭取在更大的空間進行相對務實的雙向選擇。
另一方面,剩女的自我認知差異導致她們在擇偶時高標準高要求,所以要解決這類問題,就要從兩個方面著手:第一,重新認識自我,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能過度自負、自傲。用客觀理性的態度對自我進行評價,從而為自己擇偶標準的確立,對伴侶的選擇奠定內因的基礎。第二,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了解社會的常態,做到應時而變。拋棄自己的不切實際的幻想,從實際接觸到的人群中尋找合適的群體,人無完人,世界上是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第三,從婚姻資源的角度來說,與年輕的女性相比剩女們在婚姻市場中沒有足夠的優勢,同層次的男性在擇偶時又不把剩女作為他們的首選,因此,剩女們在婚戀的剩余群體中呈現劣勢。這就要求她們善于抓住機會,勇敢的最求自己的幸福。
4結語
剩女現象既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對女性自主地位的認可,又是部分女性尋求社會地位過程中的個體化應對結果。剩女現象對處于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社會來說,只是一種新現象,并不構成一個社會問題。要解決這個現狀必須是社會和個人共同努力。對于剩女現象的社會生態而言,是人類社會生態在進步中出現的暫時性的失調而已,并不會構成社會生態問題,這一現象伴隨著社會生態進步的產生,也會伴隨著社會生態的進步而消失。
參考文獻:
[1]
曹湊貴生態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沈顯生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3] 王國聘生存的智慧[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endprint
[4] 楊成歐洲婚戀觀[M]鄭州:鄭州出版社,2010
[5] 羅萍當代中國婚姻狀況結構變遷[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3)
[6] 魏彤儒,張剛中國現代社會“城市剩女”問題的思考[J]中國青年研究,2010(5)
[7] 蘭瑩婚姻的“資源配置”一細說人類婚姻制度的變遷[N]中國青年報,2001(11)
[8] 陳曉霞生態女性主義:后現代思潮重要一脈 [J]世界文化,2009(4)
[9] 張亞軍我國“剩女”問題的社會學思考[J]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1(2)
[10] 葉文振,林擎國中國大齡未婚人口現象存在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1998(4)
Abstract:[WTBZ]In recent years,there is an emerging phenomenon inthe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of China that the white-collar femalesare not married when they reach the age for marriage,who are called leftover ladyThe appearanceof leftover lady might be explained by the imbalance of social ecolog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cology,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s of the leftover lady phenomenon on the social ecology,analyzes the political,cultural,economic and social and ecological factorscausing the phenomenon,and discuss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leftover lady such as self value standard,self cognition,mate-selecting view and other factorsFinally,this article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relieving this phenomenon in order topromote the balance of social ecology
Key words:leftover lady;social ecology;environment;mate selectio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