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磊
摘要:指出了在當前學校中進行生態文化建設的意義,從宏觀與微觀上分析了建設校園生態文化的理念,提出了以五養為目的的建設目標。
關鍵詞:
1引言
隨著生態學科的長足發展,學校更加重視對人與自然、環境、學校以及人自身的調查研究,逐漸形成了具有生態審美關系的生態美學。從環境藝術的角度出發,所謂生態美,就是由于環境內部生態結構健全,生態系統平衡而表現于外部的美感。學校重視生態美,科學構思,精心設計,引進校園環境和生態文化建設,可使學生健康快樂成長,學校和諧可持續發展。
生態文化從狹義理解,就是以生態價值觀為指導的社會意識形態、人類精神和社會制度;從廣義理解,生態文化是人類新的生存方式,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存方式。它以實現人、社會、自然相互之間和諧協調、共生共榮、共同發展的新型關系這一生態價值觀為核心,以生態意識和生態思維為主體構建而成的一個全新的文化體系。校園生態文化建設,既要重視客觀自然生態環境建設,又要重視主體人的主觀意識的培養,其重點是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在校園生態建設中,顯然文化建設是重中之重。生態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愿景),是學校和諧發展的標志。
2建設宏觀的“三和”校園生態文化
21構建好人與自然和諧的校園生態文化
人與自然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類對自然的影響作用,二是自然對人類的影響與反作用。引導、教育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自覺改善自然環境,建立與自然和諧相處、互為依存的關系,決不能凌駕于自然平等地位之上,任意破壞不可或缺的有限的自然環境,而應消除人與自然的對立和沖突,善待自然。我們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一是轉變觀念。樹立科學的自然觀與社會發展觀,實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方針,在極其有限的范圍內,利用自然規律,最大限度為師生造福。如每年在校園邊塞空地見縫插針進行綠化,使公共場所凈化,在公共視野空間美化等等,讓師生感覺到校園處處和諧,催人上進。二是培養生態文明意識。其途徑是加強生態道德教育,使學生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能力轉化為自覺的行動;加強法制教育,讓學生了解各種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的法規與條例,從而更加自覺遵循自然生態法則。三是尊重自然法則謀發展。師生共同改變生活方式,倡導綠色消費,拒絕白色污染,創造節能性校園。如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等,走可持續發展消費之路。
22構建好人與社會和雅的校園生態文化
引導、教育學生樹立人與社會的和雅文化,養成學生融入社會、奉獻社會的意識。人是自然的、社會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脫離自然和社會而獨立存在,必須順應自然規律,跟隨社會潮流,做到與時俱進。
黨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態文明”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寫進報告中,十八大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構想,強調呼喚建立一個以“人”為中心的,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高度協調和諧的生態系統和法制健全的社會主義國家。依據山區中職學生安全、文明、衛生意識淡薄現象,開展“我(校)為人人,人人為我(校)”的活動,評選出各類標兵,學校給標兵照相辦專欄予以表彰激勵。
23構建好人與人和美的校園生態文化
構建校園生態文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實現校園人際和諧。社會發展離不開合作,也離不開競爭,學校也是如此。這就需要每一個人常懷寬容之心,積極營造寬松的環境、融洽的關系、團結的氛圍。
一是協調好領導與領導之間的關系。實行民主合作制,在工作中不存個人私利之心,正確對待工作中出現的矛盾,常以寬容之心化干戈為玉帛,變沖突為祥和,使摩擦減小到最低限度,產生巨大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協調好領導和教師之間的關系。學校領導要保證教師各種合理的利益得到實現,以尊重人、激勵人、關愛人、發展人為前提,為每個教師的智慧和才能的發揮創造機會和條件。教師既要尊重領導,又要為學校的發展獻計獻策,與領導同甘苦,共命運。三是協調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實施尊重的教育,堅持師生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則,用心靈溝通取代僵硬的計劃指令,建立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使得教育教學活動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四是協調好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每個學生以寬闊的胸襟對待社會和學校,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他人,不斷消除不和諧因素,多一份溝通少一些誤解,多一份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份寬容少一份刻薄,求同存異,取人之長,補已之短,相互學習,相互幫助。讓學生銘記: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3建設微觀的“四化”校園生態文化
31綠化校園,改善生活環境
在綠化校園建設上,必須體現生態的平衡性,不僅外形符合美學規律,縣政府已劃定新區域,正在建設寬闊的新校園。目前,在極其有限的校園里,如何搞好綠化呢?我們只好突破思維定勢,變室外綠化與室內綠化相結合,以室外綠化為主,室內綠化作補充。每年春季,師生在校園邊塞空地進行綠化,見縫插針,宜種草的種草,宜栽樹的栽樹等;在室內,講臺旁擺放花草,墻壁上貼上花草樹木之畫等,盡力擴大校園綠化面積,力求四季有綠色,讓師生感覺到學校像花園、似公園、是樂園。32凈化校園,促進師生文明
凈化就是消除雜質使物體純凈。凈化校園,就是要加強學校環境衛生建設,尤其是公共場所的凈化,做到教室、寢室、食堂、實訓室整潔,走廊、樓道、操場衛生,各處室、廁所清潔等等,力求各項衛生都符合標準。一是實行衛生包干,要求每天早晚兩大掃,中間三小掃,每周進行衛生大掃除。二是進行“四不亂”教育,不隨意亂扔果皮、瓜殼、食品袋、紙屑,一人一紙箱或塑料袋,把廢品集中起來,期末去賣,變廢為寶。三是開展“彎腰一分秒,快樂一輩子”等活動,強化師生衛生意識,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增強主人翁意識,使校園時時處處清潔衛生,師生感覺校園即我家,凈化靠大家。
33美化校園,陶冶師生情操
美化校園應體現學校個性與特色,讓校園每個角落都散發學校的榮耀歷史、不俗品格和特有的知識殿堂的莊嚴、肅穆與凝重,展現出學校的科學、文明與進步。在教室、食堂、會議室、報告廳、宣傳櫥窗、公共墻壁設立環保標語牌,懸掛環保主題圖片或美術作品,現增設環保宣傳欄介紹模范人物事跡簡介,學校廣播臺定期播放環保內容文稿,努力營造環保氛圍,讓公共視野既有美感,又有教育作用,從而陶冶師生的情操。endprint
34靜化校園,提升師生素養
校園是學習的園地,而學習需要安靜的環境。上課期間,除教師講課示唱教唱、學生回答問題和齊誦齊唱等特殊情況外,其余所有人不得在校園內高聲喧嘩、吟誦和歌唱,摩托車和其他車禁止在校園鳴笛和超音速行駛,使教室、圖書室和閱室保持相對安靜,優化教學環境,提高教學質量。開會、聽講座或報告時,不竊竊私語,把手機調到振動或靜音狀態,保持會場安靜已轉化為我校師生的自覺行動。晚午休時,校內所有人不能啼哭,嬉笑怒罵,誦讀說唱,更不能高聲喧嘩呼叫等,另外,教職工家里不得高音開放電視,住宿學生上下鋪動作要輕緩,進出衛生間不得故意拖重腳步,有意制造高聲響。
4建設以“五養”為目標的校園生態文化
41課外養生強身
老一輩革命家強調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現在我們說身體是工作和學習本錢,由此可見強身的重要性。那么,以腦力勞動為主的師生如何養生強身呢?實踐告訴我們,除了飲食上注意營養的豐富與適度進行養生之外,校內課外活動必須堅持鍛煉身體,如跑步、做操、打球、植樹、種草、栽花、搞衛生,學生還可以堅持跳繩、踢毽子,單杠、雙杠等練習;假期在家,多參加些適度的體力勞動,或與家人朋友一起搞登山騎車比賽活動。逐漸增強體質,使身體強健有力,工作學習精神飽滿,精力旺盛,實現校內校外生活豐富化,教育教學高效率。
42課間養眼益心
這里的“課間”是指兩節課之間休息的10min時間。在中國,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就與文字打道,聽、說、讀(含看)、寫樣樣皆有,眼下讀(看)和寫占主導,幾乎節節課中要用到。因而現在學生視力較以往整體下降,而且得近視的人越來越多,教師除了在課堂變換文化知識的載體,把細小靜止的文字變為生動形象清晰可感的圖畫,板書文字增大到以最后一排能看清為限外,還特別注重教導學生課間養眼益心,如課前班干指揮做眼保健操,或下課鈴一響,老師就催促或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可在教學樓走廊上憑欄遠眺,看藍天白云,看綠樹紅花。可走下教學樓,到花壇曠地欣賞盆景親近小草等,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消除眼疲勞,保護視力,還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神奇,驅趕上節課堂中的身心疲憊和煩惱,把良好的精神狀態帶入下節課堂。實踐證明,課間著眼,不僅可以調節精神狀態,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還可以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果。
43課堂養美提神
把美育引入課堂,使學生心中始終有美的理念、有美的體驗、有美的甜蜜,并讓心中有美的自己散發出美。然而,成長中的青少年學生的審美觀還有許多弱點,他們的審美能力還落后于他們的智力水平,落后于他們對美的追求,特別是在審美觀方面帶有濃厚的主觀性、隨意性,還不能正確地鑒賞美、追求美,有時美丑不分,甚至以怪為美,以奇為美,以丑為美。因此,即使是置身于一個優美環境之中的人,并不一定能夠獲得美的感受,具備正確的審美觀。“身入寶山,兩手空空”的現象屢見不鮮。羅丹說過:“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所以,要使學生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享受美的快樂。
在語文課教學——析美文中,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的語言美,課文的結構美、景物美、人物的思想美和行為美等;音樂課教學——賞音樂,可引導學生在感受內容美的基礎上,感知音樂符號的形態美、節奏美和韻律美,視唱者的形象美、音色美、動作美等等;美術課——品書畫,讓學生感受色彩美、線條美、畫面美、意蘊美等。其他課程同樣可以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發現美、感受美、體驗美。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創造美:寫美文、唱好歌、寫好字、畫好畫、做好事等等。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審美情趣和能力,有美的感受和體驗,能夠欣賞美和創造美,并且享受美的快樂,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44課余養心修性
生命如燈,精氣、神是“生命之油”,只要注重養心修性,淡泊處世,順其自然,“生命之油”便消耗得慢,生命自然延長。在人生旅途中,無論遇順境逆境,都應保持良好的心態,工作時積極認真,休閑時把一切都放下,讓心境始終處于一種淡泊自然狀態,不被物欲所累,讓生命在快樂中延長,在奉獻中升華。現實生活中,不同層次的人群對待養身的態度會有所不同。事實上,低者養身活命,高者養心修性,圣者養性積德。作為特定的人群——山區中職學校的學生,在特定的時間——課余,如何養心修性呢?一是自學一點心理學,學會控制和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二是原諒別人善待自己,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三是欣賞或參與藝術,如書法、音樂、繪畫。
45校外養性冶情
按照新課改的要求,學生必須參加社會實踐。我們依據英山的特色:英山不僅是有名的綠色生態景區,還是紅色革命根據地,英山的農村如今“青山綠水小洋樓,天然氧吧人長壽。生態文明現代化,鄉村勝似城里頭。”
教師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一是登山,考察豐富物種,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二是觀園,學習“紅色”精神,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三是看村,感知農民的智慧,培養學生熱愛人民的情感等等,不僅增長了學生的知識才干,而且還陶冶了學生的性情。
5建設以“六借”為抓手的校園生態文化
為了使“五養”更好地落實,可采用以“景養”的“六借”為抓手。
(1)近借健身養性。山區學校附近一般都有四季宜人的自然景觀,也有充滿歷史厚重感的人文景觀,學生漫步其中欣賞近處的景物,不僅可以消除學習疲勞健身,還可消除某些思想雜念修心養性。
(2)遠借養眼闊胸。中職生在學校的生活幾乎是四點一線,即教室——寢室——食堂——實訓室,活動的范圍很有限,看到的色彩比較單調,用腦用眼的時間較長,很少有時間走出校外自由活動,容易使人疲勞甚至壓抑,課余在校園中眺望遠處不同形狀、大小各異、色彩繽紛的景物,不僅有養眼之功效,而且可以使人神清氣爽,心胸開闊。
(3)仰借鼓氣壯志。中職校園的空間、景物都非常有限,每天學生學習的時間較長,而接受能力大多有限,常常因疲勞而產生厭學情緒,甚至懷疑自己的選擇,不少學生磨滅了入學時的雄心壯志。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課間課余仰視校外的參天大樹、雄偉建筑物、巍峨峰巒、遼闊天空等壯美景物促使學生茅塞頓開,從而鼓起勇氣,堅信自己的選擇,并且矢志不渝,克服種種困難努力實現自己的宏愿。endprint
(4)俯借提神鼓勁。中職生多被人們視為升學沒有希望的學生,人們的歧視、家長的冷落,老師的無奈,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劣等學生,智商很低,白來世間一遭。教師可適時帶學生到校園的制高點,從不同角度俯瞰校外的各種景物,如靜靜的流水、低矮的建筑、泥丸似的車和人等等,讓他們感覺到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從而提高思想認識找準自己的位置,走出迷茫,提起精神,鼓足干勁,實現夢想。
(5)互借調節補充。任何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與不足。實踐證明,校園內幾個園景小區或幾個文化景點之間彼此借助,不僅可以從色彩、大小、形狀、遠近、動態和靜態等方面調節視覺,還可在思想內容上互相補充,活躍學生們的思維,讓他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相得益彰。
(6)巧借活思通竅。中職生大多學習不得法,思維容易定勢不會變通,教師可借一年中的某一季節或一天中的某一時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觀、氣象景觀、植物季相變化景觀和及時的動態景觀,引導學生觀察同一景物(日月星辰)在不同季節或同一天中不同時間段的變化,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定勢,激活思維,促使他們辯證地看待問題。比如當學生走到低谷時,讓他們回顧每年四季的天氣,知道人生就像天氣一樣不可能全是陰雨天,總會有晴天的,況且風雨之后是彩虹;當學生驕傲時,教師及時列舉一落千丈的典例壓下傲氣;當學生失敗時,教師可講一講東山再起的故事,給他們以進步的希望……總之,教師盡可能地引導學生隨時隨地借助外物調節自己內心的不平衡,能使他們快樂地學習,健康地成長。
有人認為學校生態文化——校園內人與人、人與環境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的文化。我們結合山區中職校的實際和特色,在實踐過程中給學校生態文化建設融入了新的內涵;我們不僅注重校內,還關注校外;在重視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同時,還關注人與社會的關系,力求做到與時俱進,體現時代特征,創造性地進行學校生態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
劉振國,劉玉林探索生態文化之內涵[EB/OL][2010-11-12]http://wenkubaiducom/view/02340829319a45177a368html
[2] 陳彩棉生態文化:內涵、意義與構建[EB/OL][2011-07-08]http://wwwdoc88com/p-705920385934html
[3] 沈南林略論中學校園生態建設[J]綠色科技,2009-07-25
[4] 佚名怎樣看待生態文明中人與自然的關系[E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4928246html
[5] 劉艷華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的大學校園生態文化[EB/OL][2009-06-27]http://kxfzgcusteducn/main/showasp?lb=19&id=202
[6] 湖北英山新農村成為大別山腹地耀眼明珠[N]黃岡日報,2010-09-21(11)
[7] 趙光國學校生態文化建設研究報告[EB/OL][2009-09][J]http://wwwtcfzchcom/doc_detailphp?id=2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