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富新 閆俊霞
摘 要:會館、行幫、會所等是明清時期工商業群體自發形成的行業組織,它們可以被統稱為“行會”。明清時期,中原陶瓷工商業行會的組織體系、管理職能呈現出不斷走向成熟的趨勢。伴隨著行會組織體系的完善,為了維護行會成員的各種利益、促進陶瓷業的生產和銷售,行會采取了眾多形式的贊助手段。
關鍵詞:明清;中原;陶瓷;工商業行會;贊助
中圖分類號:F1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2-0304-05
隨著藝術學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多元視角研究成為當代藝術學發展的主流。 其中“藝術贊助”就是以社會學的觀點研究藝術發展的規律。有鑒于此,《明清中原陶瓷工商業行會及其贊助》則是通過研究明清中原陶瓷工商業行會的職能及其贊助等內容為進一步深入探討行會贊助對明清中原陶瓷設計的影響奠定理論基礎。
一、明清中原陶瓷發展狀況及窯址分布概述
從中國陶瓷史的發展進程分析,宋元時代是中國陶瓷工藝又一次飛速發展的階段,同時也是“陶瓷美學新境界的開辟”[1]和轉向的階段。由于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至明清時期,一度繁榮的中原陶瓷業逐步走向衰微,而自“元代開始,景德鎮開始成為中國的瓷器中心”[2]。中原的陶瓷業雖于明清總體式微,但仍有不少窯區繼續發展。
“中原”這一區域概念雖有廣、狹之分,但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為了本課題研究的嚴謹性,課題中關于“中原”的區域范圍則依據2012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制定的《中原經濟區規劃》中有關中原經濟區的范圍,“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臺市、邯鄲市,山西省長治市、晉城市、運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陽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鳳臺縣、潘集區,山東省聊城市、菏澤市和泰安市東平縣”[3]。
二、明清中原陶瓷工商業的行會及職能
中國工商業“行會”的性質在明清時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文中,手工業工匠、商人組成的行幫、會館、公所等都屬于“行會”的范疇。明清時期,行會除了仍與政府具有直接或間接的管理、賦稅等關系外,其重大的變化是:(1)工匠對業主的依附程度減弱,以致形成自己的組織“行幫”[4],手工業者群體的社會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2)行會組織的相關制度進一步規范、細致;(3)行會的職能逐步完善,除了管理職能外,“行會調節業主和工人之間利益沖突的職能變得越來越重要”[4],行業會所則以“研究商務,開展商務活動作為其最重要的職能”[5]。行會組織在手工業者(工匠群體)與業主、商人、政府之間扮演著極為復雜的角色。
雖然明清中原的陶瓷窯址的數量較為豐富,但是有關陶瓷工商業行會組織的歷史資料卻是極為稀少的。本文對行會組織的相關研究主要借助歷史文獻記載、窯神廟碑記、考古調查報告及其他間接資料進行。
(一)陶瓷行會組織的存在
從清乾隆二十四年博愛縣柏山村窯神廟《流芳——金樁窯神老爺圣像》碑記的內容分析,“柏山缸制作已經有了自己的組織,或者命名為‘缸窯會”[6]。這一組織不僅利用權力對部分成員的違規生產進行了資金處罰,而且為了統一產品規格還制定了“《柏山窯戶公約碑記》(清嘉慶二十三年)”[6]?!读鞣肌饦陡G神老爺圣像》中記載的主要捐資群體共有三種:窯戶、工匠、“客人”,其中“客人”應為外籍的陶瓷商人。由此可以推斷,“缸窯會”也是由上述三種群體組成?!案赘G會”中的工匠是否“建立代表自己利益的社會組織”[4]——行幫?“客人”是否成立自己的“會館”或“公所”?現因資料的缺乏,還有待作進一步的研究。
《柏山窯戶公約碑記》的制定更進一步說明,至少于清代中期,中原部分窯址區域內,陶瓷工商業行會組織已經建立或已趨于成熟?!鞍厣礁G戶公約碑記”由“窯戶、匠作共同商議,立為定規”[7],匠作參與行規的制定說明其社會地位的提高,是歷史的進步。
此外,梁洼窯窯神廟中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邑賢候金老爺德政革除瓷貨牙稅碑”由山陜兩省64家瓷業商氏建立,道光元年由20家瓷商集資創建與重建窯神廟[8];明、清修建和重修的鈞州窯(神
證明明清時期中原陶瓷工匠的行會組織——“行幫”存在的又一案例是:“山西壺關縣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所立的《窯場口磁器手工藝禁外傳碑》” [12],其中的內容反映了行業內部自我管理的史實(壺關縣在長治市,屬中原經濟區)。手工藝技術是“工匠保存本家的一技之長,是自己生存的保證”,外傳手藝“就是在為自己制造競爭者”[4]。為了維護行會組織內部成員對外的有效競爭力,禁止外傳手藝就成為了本行會組織制定此項碑文的重要原因。能夠將此項規約付諸實施,必須有賴于行會組織的權力。因此,工匠的行會組織在此處必然存在。
(二)陶瓷行會組織的職能
根據相關資料,陶瓷工商業行會組織的主要職能包括:
1.管理職能。例如,柏山窯《柏山窯戶公約碑記》、壺關縣《窯場口磁器手工藝禁外傳碑》等分別從生產管理、手工藝技術保護方面制定行業規范。行會在其中承擔規范、制約、處罰等管理者的角色。
2.維護行業信仰。新安窯址修建的明、清五座之多的“窯神廟”,“桃花店張家窯豐修的‘石質窯神廟”[8],梁洼窯陶瓷商人興建“梁洼北街窯神廟、窯神廟舞樓”[8]、“窯神廟大殿拜殿”[9],神
3.舉辦娛樂節慶活動及社會公益事業。限于資料的缺乏,對陶瓷工商業行會舉辦節慶娛樂活動的歷史狀況只能通過間接資料予以闡述。明清地方戲曲《缽中蓮·托夢除奸》中就有一段描寫陶瓷業工匠“從獻祭禮、打掃神案、拈香祭拜到禮畢飲酒”完整的慶?!案G神圣誕”的場景[4]。在全漢升的著作《中國行會制度史》一書中有關行會組織成員參加節慶賽事活動的案例也有很多。行會組織成員參與節慶賽事活動的重要目的是“在社會上樹立自己的形象,顯示力量” [4]。
有關中原陶瓷工商業行會組織所做社會公益活動的記載,如鶴壁《眾窯布施碑記》[13]的相關內容正反映出陶瓷工商業行會為貧困、受難的其他社會群體提供資金、實物的歷史事實;湯陰縣乾隆三十七年所立的《栢靈橋重修碑記》說明陶瓷工商業行會曾捐資修建公共橋梁的史實,而且橋梁的名稱以其行業神“柏靈”命名。有關陶瓷工商業行會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的豐富例證可參閱劉朝暉撰寫的《明清以來景德鎮瓷業與社會》[14]一書。
陶瓷工商業行會舉辦的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不僅對其成員生活的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經濟的穩定。陶瓷工商業行會采取的此項措施對于陶瓷產品的生產與經營都是極為有利的。
4.有效處理行會成員與政府之間的各種利益關系。明清時期的行會組織在管理體系建立、制度規范創設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甚至還獲得了一定的獨立地位。毋庸置疑,促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關鍵的影響因素是明代實施“匠戶納銀代役(制度),工匠對國家的封建人身依附進一步減少。清代順治二年下令廢除匠籍制度,中國古代強迫工匠入官局服徭役的制度終于瓦解” [4]。雖然,工匠擺脫了國家、政府在政治、經濟上施加給自身的各種束縛,擁有了更多的獨立性、自主性,但是他們卻無法完全剝離政府的影響力,甚至有時會借助政府的力量。
工商業行會作為“民間組織,只能爭取政府的支持,其規章沒有法律效力” [4]。這一點在明清中原陶瓷工商業行會中有較多例證。例如,梁洼窯神廟雍正十三年(1735年)由山陜瓷商立的“邑賢侯金老爺德政革除瓷貨牙稅碑”、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立“邑侯仁明陳老爺德政免窯稅碑”[8]?!把蓝悺笔怯杀环Q為“牙行”的非官方組織收取的,“牙行的存在,成為商業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的障礙,牙行是商人與手工作坊或手工工場的中介,商人出賣原料或收購產品都要通過牙行,牙人從中取利,并割斷了商業資本與產業資本的聯系”[15]。牙行非法從中謀取暴利,阻礙了窯戶與商戶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而解除牙行的這種錯誤、違法行為的最有效途徑即是借助政府的力量。當這一弊端消除后,自身利益受到維護的陶瓷窯戶、工匠、商戶集體捐資立碑為幫助他們的官方領導者歌功頌德就順理成章了。立“免窯稅碑”記載的是當時的魯山縣政府為了獲取更多的稅務收入而暫時免去了梁洼瓷業商戶的稅收以鼓勵其積極開展陶瓷業生產的史實。以上這兩個實例說明了政府與陶瓷業工商行會之間復雜而又微妙的關系,在這種錯綜交織的關系網絡中能夠起到調節與緩沖作用的唯有行會組織。
三、明清中原陶瓷工商業行會的贊助
贊助,維基百科的解釋是“一種雙方得益的公共關系活動”。但是,在本論文中,“行會贊助”的涵義則與之有較大的差別。除了資金方面的內容外,這里的“行會贊助”還包括:(1)行會對工匠的信仰祭拜、節日、比賽等公共活動的組織與物質支持;(2)行會內部對工藝技術的保護;(3)在與政府的博弈中,維護行會成員的利益。“贊助”一詞在本論題中具有兩種詞性,一是名詞,一是動詞。其名詞性是指行會提供的“資金”對瓷器設計的影響,而動詞性則是指行會組織實施的各種行為或措施對瓷器設計的影響[16]。
在前文有關明清中原陶瓷工商業行會職能的探討中,屬于行會贊助這一范疇的例證也有很多。例如,鶴壁《眾窯布施碑記》、湯陰《栢靈橋重修碑記》所記載的陶瓷業行會參與的社會公益事業,為其工商業行會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這與今天企業樹立社會形象的做法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消費者對陶瓷業行會產品的認同感,促進產品的銷售。深入分析,這實是行會采取此種贊助措施的重要目的。
古代陶工進行陶瓷的生產與入窯燒制都是“全憑經驗和直覺,特別是瓷器的燒造”[14],如有不慎則會導致一窯的產品毀壞殆盡。這種損失是一般窯戶(業主)、工匠都無力承擔的。對陶瓷燒造過程中水與火的不可控性、相互作用的神秘性的認知,即使在明代科學巨著《天工開物》一書中也有所體現:“土受火精,形神搖蕩”,“水神透入土膜之下與火意相感,而成水火既濟”[17]?!八瘛薄ⅰ盎鹁?、“相感”等詞語反映的是宋應星對陶瓷燒制過程中神秘性的驚嘆,而對于工匠來說這種“驚嘆”卻具有恐懼與敬畏的色彩。陶瓷行會成員認為“某種神氏”通過掌控陶瓷產品燒造的成敗來決定自己經濟收入的多寡,以致影響自己的生存狀況。因此,為了獲得神氏的佑護和恩澤,陶瓷工商業行會組織成員捐資興修“窯神廟”等用作敬神、奉神、娛神活動的建筑場所就顯得十分必要了。前文引述的新安窯明、清時期興修五座之多的“窯神廟”,梁洼窯“窯神廟、舞樓、大殿拜殿”,神
《柏山窯戶公約碑記》、《窯場口磁器手工藝禁外傳碑》反映的是陶瓷工商業行會組織為了能夠保證產品規格和質量、維護本行業的技術競爭優勢所采取得必要措施。而“邑賢侯金老爺德政革除瓷貨牙稅碑”、“邑侯仁明陳老爺德政免窯稅碑”,牙稅、窯稅分別涉及陶瓷工商業行會中窯戶、商戶與牙行、政府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行會組織通過利用官方的權威以維護成員的經濟利益。同時,其憑借為官方提供的潛在的、可觀的稅收收入而在一定時期內避免了官方對其成員的稅收剝奪,維護了行會成員的經濟利益。因此,上述兩種現象同樣可以認為是行會的一種間接贊助行為。
明清時期,中原地區的陶瓷工商業行會的組織形態、管理職能、贊助方式等都通過上述的論證進行了簡要說明。但是,由于資料的匱乏,對其中某些方面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
參考文獻:
[1] 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299.
[2] 葉朗,朱良志.中國文化讀本:黑白插圖本[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社,2010:18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批復中原經濟區規劃[EB/OL].http://www.sdpc.gov.cn/zjgx/t20121130_516998.htm,
2012-11-30.
[4] 曹煥旭.中國古代的工匠[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6:9-161.
[5] 王兆祥,劉文智.中國古代的商人[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5:75.
[6] 程峰.博愛柏山缸歷史考察[J].焦作大學學報,2013,(1):36-39.
[7] 柏山窯戶公約碑記[Z].清嘉慶二十三年.
[8]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古瓷窯址資料匯編[M].鄭州:內部印刷,1985:64-68.
[9] 河南文物局.河南文物[M].鄭州:文心出版社,2008:571-1571.
[10] 文物編輯委員會.中國古代窯址調查發掘報告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339.
[11] 李景洲,劉愛葉.中國登封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11.
[12] 李雪梅.碑刻法律史料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90.
[13] 王興亞.清代河南碑刻的學術文化價值[J].中原文物,2012,(1):95-102.
[14] 劉朝暉.明清以來景德鎮瓷業與社會[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125-150.
[15] 吳量愷.清代經濟史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81.
[16] 梁富新.宋代行會贊助對磁州窯系瓷器設計的影響[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2:4.
[17]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卷·陶埏第七卷[M].明代崇禎刻本,P3-4.
Abstract:Provincial or country guild,gildhall,trade association and so on are industry association.They were formed by the groups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 spontaneou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y can be known as “Guild”.Betwee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system and management function of the porcelain guild were more perfect in the Central Plains.As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guild became more perfect,the guild adopted a lot of manners of patronage.Which safeguarded many interests of the members,and as the same time to promote the producing and selling of porcelain products.
Key words:Ming and Qing Dynasties;central plains;porcelain;industry and commerce guild;patronage
[責任編輯 吳 迪]endprint
《柏山窯戶公約碑記》、《窯場口磁器手工藝禁外傳碑》反映的是陶瓷工商業行會組織為了能夠保證產品規格和質量、維護本行業的技術競爭優勢所采取得必要措施。而“邑賢侯金老爺德政革除瓷貨牙稅碑”、“邑侯仁明陳老爺德政免窯稅碑”,牙稅、窯稅分別涉及陶瓷工商業行會中窯戶、商戶與牙行、政府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行會組織通過利用官方的權威以維護成員的經濟利益。同時,其憑借為官方提供的潛在的、可觀的稅收收入而在一定時期內避免了官方對其成員的稅收剝奪,維護了行會成員的經濟利益。因此,上述兩種現象同樣可以認為是行會的一種間接贊助行為。
明清時期,中原地區的陶瓷工商業行會的組織形態、管理職能、贊助方式等都通過上述的論證進行了簡要說明。但是,由于資料的匱乏,對其中某些方面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
參考文獻:
[1] 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299.
[2] 葉朗,朱良志.中國文化讀本:黑白插圖本[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社,2010:18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批復中原經濟區規劃[EB/OL].http://www.sdpc.gov.cn/zjgx/t20121130_516998.htm,
2012-11-30.
[4] 曹煥旭.中國古代的工匠[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6:9-161.
[5] 王兆祥,劉文智.中國古代的商人[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5:75.
[6] 程峰.博愛柏山缸歷史考察[J].焦作大學學報,2013,(1):36-39.
[7] 柏山窯戶公約碑記[Z].清嘉慶二十三年.
[8]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古瓷窯址資料匯編[M].鄭州:內部印刷,1985:64-68.
[9] 河南文物局.河南文物[M].鄭州:文心出版社,2008:571-1571.
[10] 文物編輯委員會.中國古代窯址調查發掘報告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339.
[11] 李景洲,劉愛葉.中國登封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11.
[12] 李雪梅.碑刻法律史料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90.
[13] 王興亞.清代河南碑刻的學術文化價值[J].中原文物,2012,(1):95-102.
[14] 劉朝暉.明清以來景德鎮瓷業與社會[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125-150.
[15] 吳量愷.清代經濟史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81.
[16] 梁富新.宋代行會贊助對磁州窯系瓷器設計的影響[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2:4.
[17]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卷·陶埏第七卷[M].明代崇禎刻本,P3-4.
Abstract:Provincial or country guild,gildhall,trade association and so on are industry association.They were formed by the groups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 spontaneou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y can be known as “Guild”.Betwee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system and management function of the porcelain guild were more perfect in the Central Plains.As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guild became more perfect,the guild adopted a lot of manners of patronage.Which safeguarded many interests of the members,and as the same time to promote the producing and selling of porcelain products.
Key words:Ming and Qing Dynasties;central plains;porcelain;industry and commerce guild;patronage
[責任編輯 吳 迪]endprint
《柏山窯戶公約碑記》、《窯場口磁器手工藝禁外傳碑》反映的是陶瓷工商業行會組織為了能夠保證產品規格和質量、維護本行業的技術競爭優勢所采取得必要措施。而“邑賢侯金老爺德政革除瓷貨牙稅碑”、“邑侯仁明陳老爺德政免窯稅碑”,牙稅、窯稅分別涉及陶瓷工商業行會中窯戶、商戶與牙行、政府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行會組織通過利用官方的權威以維護成員的經濟利益。同時,其憑借為官方提供的潛在的、可觀的稅收收入而在一定時期內避免了官方對其成員的稅收剝奪,維護了行會成員的經濟利益。因此,上述兩種現象同樣可以認為是行會的一種間接贊助行為。
明清時期,中原地區的陶瓷工商業行會的組織形態、管理職能、贊助方式等都通過上述的論證進行了簡要說明。但是,由于資料的匱乏,對其中某些方面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
參考文獻:
[1] 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299.
[2] 葉朗,朱良志.中國文化讀本:黑白插圖本[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社,2010:18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批復中原經濟區規劃[EB/OL].http://www.sdpc.gov.cn/zjgx/t20121130_516998.htm,
2012-11-30.
[4] 曹煥旭.中國古代的工匠[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6:9-161.
[5] 王兆祥,劉文智.中國古代的商人[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5:75.
[6] 程峰.博愛柏山缸歷史考察[J].焦作大學學報,2013,(1):36-39.
[7] 柏山窯戶公約碑記[Z].清嘉慶二十三年.
[8]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古瓷窯址資料匯編[M].鄭州:內部印刷,1985:64-68.
[9] 河南文物局.河南文物[M].鄭州:文心出版社,2008:571-1571.
[10] 文物編輯委員會.中國古代窯址調查發掘報告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339.
[11] 李景洲,劉愛葉.中國登封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11.
[12] 李雪梅.碑刻法律史料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90.
[13] 王興亞.清代河南碑刻的學術文化價值[J].中原文物,2012,(1):95-102.
[14] 劉朝暉.明清以來景德鎮瓷業與社會[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125-150.
[15] 吳量愷.清代經濟史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81.
[16] 梁富新.宋代行會贊助對磁州窯系瓷器設計的影響[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2:4.
[17]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卷·陶埏第七卷[M].明代崇禎刻本,P3-4.
Abstract:Provincial or country guild,gildhall,trade association and so on are industry association.They were formed by the groups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 spontaneou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y can be known as “Guild”.Betwee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system and management function of the porcelain guild were more perfect in the Central Plains.As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guild became more perfect,the guild adopted a lot of manners of patronage.Which safeguarded many interests of the members,and as the same time to promote the producing and selling of porcelain products.
Key words:Ming and Qing Dynasties;central plains;porcelain;industry and commerce guild;patronage
[責任編輯 吳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