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梅
摘 要:學習不是件輕松的事,要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和惰性,搭建一個建構知識的高速通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益。通過在課堂中實行合作學習,讓合作成為學習新知識的高速通道,以此發展學生學習的能力,進而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
關鍵詞:高速通道;合作學習;學習能力
2003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研究通道蛋白的科學家,他們揭開了物質跨膜運輸時水溶性分子如何克服疏水的磷脂雙分子層的阻礙。學習也是一個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搭建一個知識建構的高速通道對于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與惰性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合作學習恰是一種較好的選擇。
1993年,約翰遜和霍勒別克提出合作學習的定義:一種以小組學習為形式,旨在促進學生合作從而達到最佳學習效果的教學方法。合作學習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強調學生間的合作。而且,從兒童和青少年學生的心理角度來講,他們有時候對同伴的興趣和關注超過了對教師和教師所教授的課程。如何將他們的這種興趣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合作學習無疑是最好的方法。在實際教學中,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合作學習,也不是每節課都需要合作學習,這就需要教師積極營造合作學習的
氛圍,精心組織合作學習。
一、合理安排座位,積極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
成功的社會交往,能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安全感,頻繁、有效的交往也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在群體中的個人學習動機。實踐中筆者發現在氛圍好的班級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和諧關系更有利于學生群體之間的相互學習與合作學習。研究發現,有時候學生沒能夠取得較好的合作學習效果,僅僅因為他(她)坐得離小組同學太遠了,因此,合理安排座位很重要。
1.進行混雜分組
根據學生的成績水平、能力水平、工作態度、性格、性別和特殊需求設立混雜分組,可以鍛煉學生與形形色色的人合作的能力,思維的多樣性也會提高,更能讓學生體會到多樣化的好處,從而在混合的小組中積極學習。
2.四人一組的小組規模
四人小組可以最大范圍地實現學生的互動,個別學生被隱藏
或被忽略的機會就越小,利于學生參與合作。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如,實驗器材不足,可以進行調整,但小組的規模最好不要超過六人。
3.為每個組員編排一個號碼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成績、能力等編排座位,并將各組坐在同一位置上的學生編排成相同的號碼,這樣進行分組活動時可以更高效地安排人選,也方便教師對相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檢驗、對比。如A1組分為1、2、3、4號。
4.留出教師巡視教室的空間
安排小組座位時,最好能在小組和墻之間留下空間,這樣教師就可以在聽完一個小組的討論后抬頭環視全班。另外,學生也需要到其他組交換和獲取信息。
二、選擇有價值的研討內容,精心組織合作學習
有關研究表明,合作學習對于解決問題、概念學習以及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尤其有效。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提供給學生討論的內容必須具有思考性、開放性和趣味性。既要具有一定的思維深度和廣度,又要適合學生的思維水平;既要讓學生能夠達到,又要有一定的難度;既要圍繞重點、難點,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小組合作的預設過程中認真鉆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點、難點,充分挖掘教材的內涵。
案例:《蕨類植物》一課的合作學習
由于蕨類植物學生平時接觸較少,課前布置學生根據現有知
識采摘了一些“蕨類植物”,筆者自己也準備了鳳尾蕨、貫眾、卷柏等幾種常見的蕨類植物,然后在課上提出如下研討內容:
1.蕨類植物的地上部分是什么?它的莖長在哪?莖的形態是怎樣的?
2.地下部分有什么特點?
3.取葉,對光看一下葉的厚薄怎樣?有無葉脈?
4.用手折一折它的地下莖和葉柄,有無柔韌的感覺?分析一下是否有輸導組織?
5.嘗試概括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
6.你采摘的是蕨類植物嗎?如果不是,它又是什么植物呢?
學生首先觀察教師準備的蕨類植物,通過小組合作逐一觀察分析,得出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然后研究自己采摘的植物是不是蕨類植物,如果不是,它又是什么植物,你的根據是什么……在合作過程中小組內有信息交叉、有思維碰撞,學生是在不斷思考、不斷探索中學習的,合作學習的效益高,生成性好。
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主動參與到各小組的研討中,保證小組成員各司其職,保證小組有效工作,還可以幫助小組化解爭端以及提出下一步的建議。教師對教學過程中合作學習的預設很重要,還要善于將課堂生成的問題轉化為合作學習的內容。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更愿意進行交流、進行學習,不斷培養學生的協作交流能力。
三、科學評價小組成果,發展小組競爭意識
傳統教學注重學生個人的絕對成績,所采用的形式是定期的測驗和考試,有強烈的個人競爭色彩,而合作學習改變了這種只有競爭沒有合作的情境,可以在合作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競爭意識。為了激發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動機,使每一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都有成功的機會,筆者在評價小組成果時主要采用以下兩種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小組分即為個人分
教師根據小組合作成果的正確率打分,累計的分值即為本組
此次得分,課后學生按照本組得分的具體分值記錄自己的分值,分值每月統計一次。
2.小組的名次即為個人分
有些時候,由于合作的內容不適合具體打分,教師可以采用將小組的合作成果進行排名的形式對結果進行評價,小組的名次即為個人分。此外,教師在對合作活動評價時也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適當的評價,并每隔一段時間(如一個月)進行全班統計評比,以此激發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動機。
綜上所述,教師要不斷構建學習的高速通道,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下,主動參與教學實踐,真正學會學習,讓有限的課堂迸發出無限的智慧。
參考文獻:
[1]劉國榮.解讀新課程.鎮江市課程改革教師培訓叢書,2004-04.
[2][美]雅備布,等.合作學習的教師指南[M].楊寧,盧楊,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01.
(作者單位 江蘇省鎮江市外國語學校)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