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市文化館 246000)
黃梅戲的起源從清朝到現在,已有百余年歷史,在自身的發展演化中,黃梅戲博采眾長,集思廣益,吸收了漢劇、楚劇、高腔、采茶戲、京劇等眾多其他劇種的精華,使自己逐漸完善起來而成為一個名劇。例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女駙馬》和《天仙配》等戲劇就是黃梅戲中的典型代表。黃梅戲這個劇種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簡單到復雜,逐步完善起來的曲折歷史。如今,黃梅戲發展日趨成熟,在唱腔、語言、伴奏方面都有了很大進步,擁有舞臺劇、廣播劇、黃梅戲電影、黃梅戲電視劇等四種形式,受到了空前的發展,達到了自身的繁榮景象。那么,這么一個獨具魅力的劇種有哪些特點呢?
黃梅戲的表演具有質樸性和大眾性是基于黃梅戲的文化起源和當代價值方面來界定的,質樸性和大眾性是黃梅戲最重要的特點,也是黃梅戲得以在百花爭艷的劇種界得以立足的根本原因。
1.質樸性
黃梅性的質樸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從黃梅戲的演唱者來看,早期黃梅戲只有表演者,沒有表演團體。這些演唱者都是一些農民和手工業藝人,如竹木匠、織工、裁縫等,他們用山歌、茶歌并結合旱船、龍舟民間等歌舞形式,在廟會上或過年過節時演出,他們都是民間藝術的愛好者,自愿組織到一起,自由結合,演唱完畢,各自散去,下次再演唱,重新組合。這種演出純粹是出于自身愛好和與人同樂的性質,并不是以此為職業作為謀生的手段。可見,黃梅戲的產生土壤是質樸和純真的。另一方面,黃梅戲演唱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多用襯詞如“呼舍”“喂卻之類,表現內容也是平常百姓的生活內容,如《夫妻觀燈》《藍橋會》《打豬草》等這些小戲,表述的內容都是一般人家的衣食住行,貼近百姓生活,平易近人。
2.大眾性:黃梅戲大眾性的特點是指它來源于大眾,又被大眾所喜愛。據統計,目前黃梅戲的戲迷已達百萬人,且逐年都在增加,在各地戲曲比賽中,不乏年過六十的老人,也有很多稚氣未脫的孩童,可以所黃梅戲是老少皆宜的戲種。黃梅戲的大眾性體現在追求觀眾群的最大化上,在雅俗之間找尋更多的共同點。作為演員,讓很多的觀眾說“好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黃梅戲的表演,以生活化為基礎,吸納戲曲程式中的活力,有生命感的技巧,受眾面比較寬。大眾化是一個順應時代的、在變化著的概念,一百年前的“大眾”與今天的“大眾”,欣賞藝術的口味是有差異的,所以,黃梅戲表演藝術追求的大眾化,一定是發展的、進步的。
唱腔是在我國戲曲藝術表演中需要穿插的曲調的演唱法的總稱,它是戲曲音樂的主要組成部分,與同器樂伴奏的部分相對而言,專指指人聲歌唱的部分。
黃梅戲唱腔分為兩大類一小類,即主調、花腔、陰司腔。主調,又稱正腔,系黃梅戲中傳統正本大戲里常用的唱腔。有平詞、火攻、二行、三行等。其中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調嚴肅莊重、優美大方,常用于大段敘述、抒情,聽起來委婉悠揚,如在“梁祝”、“天仙配”中均大量運用平詞。花腔是對傳統“花腔小戲”唱腔的總稱,《賣雜貨》《三字經》《送綾羅》《瞧相》等這些小戲,都有各自專用的一至數首曲調,間以鑼鼓。除個別戲有旋宮轉調外,一般都是幾首曲調保持在同一宮調里,形成簡單的聯曲體。這些唱腔都有相對的獨立性,因此還保留著民歌、小調特色,未向板腔化發展。陰司腔又稱“還魂腔”,為一小調,屬專用曲調。舊戲中多用作鬼魂出場或人物病重將死時演唱,旋律低沉優美,凄苦悲涼,有較長的拖腔。在發展過程中,也增加了數板、邁腔等附加樂句。建國后,已打破使用界限,也被廣泛運用于抒情的地方,并發展創作了對板、二行、三行等板式。
黃梅戲唱腔藝術的獨具性還在于它的相對獨立性,在我的演唱有了一些進步的時候,推出了第一張個人專集《夢會》,它收集了我十分愛唱的黃梅戲經典唱腔,運用了管弦樂配器,這種形式的獨特性,使黃梅戲的園地中又多了一種新穎的品種,客觀上擴大了黃梅戲的影響。
黃梅戲語言以安慶地方語言為基礎,屬北方方言語系的江淮方言。其特點為唱詞結構在整本戲多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結構,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結構。有時可根據需要以七字、十字句為框架,字數可壓縮或增擴,曲調則常使用垛句。花腔小戲的唱詞靈活多變,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間常夾雜多種口語化無詞意的字。句數不一定為偶數有時奇數句重復最后一句便成偶數。唱念方法均用接近普通話的安慶官話唱念。整本戲中用韻母念、官話唱,小戲說白則用安慶地方的鄉音土語,唱腔仍用官話唱。
在音樂伴奏上,黃梅戲以高胡為主要伴奏樂器,加以其它民族樂器和鑼鼓配合,適合于表現多種題材的劇目。黃梅戲早期演出為“三打七唱”,即由三人演奏打擊樂并參加幫腔。樂器分工是:堂鼓一人兼奏竹根節和鈸,坐草臺正中;小鑼一人,坐上場門外內側;大鑼(又名”篩金”)一人,站在上場門外外側。
黃梅戲的伴奏風格是依據它靈活多變的唱腔而變化的,主要有歡快、愉悅、憤怒、生氣、悲涼、抒情等幾種,其實就是反映劇中人物喜、怒、哀、樂的情緒動態。黃梅戲唱腔屬板式變化體,前面已經論述過,有主調、花腔、、陰司腔、仙腔、彩腔、主調等多種腔調。每種腔調的表演形式相態各異,如花腔曲調健康、樸實、明快、優美,表演形式活潑歡快,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小調色彩。彩腔,也稱打彩調,是黃梅戲班社職業化后,因常被演員用來向觀眾“討彩”而得名,其曲調歡快、流暢,在花腔小戲中曾廣泛使用。主調中以平詞的使用率最高,尤其是現代黃梅戲在音樂方面增強了"平詞"類唱腔的表現力,以悠揚綿長、深情款款為特點。但是僅僅有腔調并不能表現出黃梅戲的魅力,必須配合音樂伴奏使各種腔調的特色和優勢發揮出來,再加上表演者的獨特演繹,達到使人耳目一新,繞梁三日而不絕的藝術效果。
參考文獻:
[1]楊瑾.關于學唱黃梅戲的技巧[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2(09).
[2]王平.沖出戲曲困境的藝術探索——論新創黃梅戲《美人蕉》[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2).
[3]鮑紅.黃梅戲中安慶方言嘆詞的運用[J].池州學院學報,2009(02)
[4]時白林.在黃梅戲音樂發展的道路上——兼論《打豬草》唱腔演變[J].黃梅戲藝術,1981(01).
[5]李應仁.淺論黃梅戲傳統唱腔的繼承與發展[J].安徽新戲,19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