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燕
(石家莊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35)
1996年,我國將“科教興國”定為我國的基本國策,從1999年高校開始大規模的擴招以來,大學生人數急劇增加,導致大學生綜合素質整體偏低,加之,校園周邊的復雜環境以及學校缺乏法制道德教育等種種原因,使得大學生校內盜竊案件逐年遞增,所占比例居于同期各類案件之首,給高校造成的損失和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愈演愈烈。大學生校內盜竊犯罪這一社會問題日漸突出,如何遏制大學生校內盜竊犯罪已成為保障高校安全穩定以及美化社會風氣首要解決的問題。
人是環境的產物,環境對人的個性形成、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不良的社會環境往往容易使一些大學生接受不良的影響,產生反社會行為。現代主義人們追求個人物欲滿足沒有節制性,一味地追逐和刺激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的人生價值觀。大學生長期受利己主義的影響,必然會導致個人私欲膨脹而誘發犯罪的動機和行為。尤其是在網絡盛行的今天,形形色色文化的存在導致了人們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天下熙熙,皆為名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于是在拜金主義的驅使下,人們傳統的道德觀念和廉恥觀念已經被削弱了,認為錢能左右一切,只要有錢就什么都有了,甚至有的大學生把物質利益當作是個人成敗得失的衡量標準,致使價值觀、金錢觀造成嚴重扭曲,進而誘發盜竊犯罪。
(二)學校教育:重專業理論知識輕法制德育教育,且管理上有疏漏
法律意識的強弱離不開法律知識的儲備,我國現有階段的教育是中學時期學生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高考備戰中,自然就忽視了對法律意識的培養;高校雖然提倡素質教育,高校也大多重智育輕德育,把精力花在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培養,雖然也開設一些法律基礎課程,但基本上都屬于蜻蜓點水,學生們沒有扎實的法律知識,更談不上什么法律意識,加上目前的就業競爭激烈,不少大學生都把業余時間投入到各類考試之中,不管是學校還是學生都忽視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導致學生們法制觀念淡薄。另外,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工作的投入不足,不同程度的存在疏漏之處,加之對學生盜竊行為默然的態度,對學生形不成強有力的震懾。
家庭教育是控制和預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門坎,家庭教育對孩子至關重要,是一個人接觸最早、時間最長、影響最深的教育。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而我國現有的獨生子女家庭大多數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生活環境,造就了孩子惟我獨尊的心理,很少照顧到周圍人的感覺和想法,而家庭對子女有求必應的做法也會產生一定的負面作用。從一個人受教育的過程來看,現在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是學校教育,父母卻往往忽視了自身的作用,走進了家庭教育的盲區。
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的階段,生理和心理機制的發育尚不完善,自我約束和控制能力偏弱,獵奇心理強,尚未形成較為成熟的善惡標準和是非觀,加之網絡道德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傳統道德對人們行為的規范作用越來越被消弱,看問題比較片面、絕對,遇事容易沖動,在控制自身行為的問題上還有待改進,容易受到誤導而行為失控。
大學生盜竊行為的預防對策是一項系統工程,應該采取“預防為主,打擊為輔”的策略,要疏導好內因,治理好外因,盡最大努力消除大學生盜竊行為現象:
網絡的普及和應用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網吧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場所和重災區,對網吧的監管是重中之重,除此還要加大對網絡環境的整治,網際空間欠缺最起碼的倫理道德“屏障”,網上淫穢色情、暴力兇殺、恐怖等信息,有失道德規范的行為腐蝕著人們的靈魂,對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產生了強大的攻擊,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嚴格遵守網絡秩序,形成健康、文明、有序的網絡環境,對不健康的網絡文化以及網絡游戲要堅決抵制。
普法教育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系統工程,高校應將“軟件工程”與“硬件工程”同時雙管齊下,構建合理科學的法制教育體系。“軟件工程”是高校應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教育強度并提供及時的心理咨詢幫助;“硬件工程”是加強校園的管理水平,增加安保強度。二者相輔相成,才能發揮出高校對于大學生校內盜竊的防控作用。發揮高校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主體地位,逐步形成法制化育人環境。讓其了解必須自覺履行遵守的規范,給他們創造盡可能多的接觸案例、接觸社會的機會。努力提高教育效果,強化法律意識,使他們懂得用法律、法規約束自己的行為。
家庭教育是滲透在日常生活里的教育,具有隨意性、零散性、“身教重于言教”的突出特點。相比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特征,特別是待人處事、價值觀等方面的影響最大。其中,家長的素質是關鍵因素。當代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努力提高個人綜合素質
有效遏制大學生盜竊犯罪是一項系統工程,單一地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或某一股力量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從逐漸減少犯罪現象到杜絕大學生盜竊犯罪行為將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只有將各種力量聚合起來,綜合發力,才能共同推動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1]王曉云,大學生盜竊犯罪之思考,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8(5).
[2]陸士禎,家庭是預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線,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