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栗潔 (廣西藝術學院 舞蹈學院 530000)
舞蹈界一般對題材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廣義的題材指舞蹈作品所表現的生活范圍;狹義的題材是指作品中具體表現的生活現象。以表現小說人物或歷史人物為題材的作品日益漸多。從廣義上講,《家·梅表姐》無疑是以歷史人物為題材的上乘之作。人物原型取材自巴金的《家》,這是巴金30年代創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特有著反封建的思想光輝。狹義地講,它表現的是在封建歷史的背景下,多愁善感的梅表姐與心愛之人被無情拆散?!耙槐罹w,幾年離索”,在回憶與現實的交替中,呈現出歡喜到悲痛的復雜心理。
馮雙白說過:“有個性的藝術形象的創造將成為中國舞蹈界發展的首要問題,現在流行的對語言和技巧的探索將更多的讓位于深層次的形象塑造?!庇纱丝梢姕蚀_塑造一個人物形象在舞蹈作品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中國古典舞作為我國舞蹈藝術中的一個類別,更加擅長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為編導,在對特定人物的塑造上首先要做個深入的了解,通過對人物性格、狀態、動作和感情的提煉加以特定歷史文化的沉浸和渲染,鮮明的呈現出作品的主題。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來表現社會生活,表達作者對生活的審美評價和理想愿望。舞蹈作品在表現人時總是融進了舞蹈家的情感因素,因此舞蹈作品的內容絕不是社會生活的自然翻版,而是經過了舞蹈編導審美情感的選擇、裁剪和加工之后的產物。
《家·梅表姐》以文學文本為依托,通過“重復”“夸張”“對比”等多種表現手段,著重刻畫人物的形象、性格、情感經歷和心里活動。借助道具梅花,通過對梅花的運用,表現出她對表哥覺新的濃濃的情意和無盡的思念。
作品《家·梅表姐》是一部中國古典舞作品。中國古典舞從其源來說,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復蘇,是戲曲舞蹈的復蘇,是幾千年中國舞蹈傳統的復興。中國古典舞創立于20世紀50年代,以戲曲為舞蹈,武術為核心。它介于舞蹈和戲曲之間,曾一度被人們稱作為“戲曲舞蹈”。然而20世紀80年代由北京舞蹈學院李正一、唐滿城兩位教授創建的中國古典舞《身韻》課,使中國古典舞擺脫戲曲與武術的羈絆。審美核心趨向穩定,理論基礎與運作系統的確立,使中國古典舞真正的像舞蹈的范疇邁進。李正一教授在詮釋“古典舞”時說:“名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傳統舞蹈美學基礎上,適應現當代人欣賞習慣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為主體,以戲曲、武術等民族美學原則為基礎,吸收借鑒芭蕾等外來藝術的有益部分,使其成為獨立的、具有民族性、時代性的舞種和體系。”
身,即身法;韻,即韻律。身法屬于外部范疇,韻律則注重內涵神采。內與外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相互滲透,才能將中國古典舞的精髓展現出來。身韻的表現手段由四個字可高度概括,即“形、神、勁、律”。“形”指外部動作,凡是可以看得見的形態和過程都可以成為形,在形態上強調“提、沉、含、仰、擰、傾、圓、曲”。“神”是泛指內涵、神采、韻律、氣質。動作中的亮相,眼神的運用,表情以及呼吸與肢體的配合都可體現出動作的身韻。任何藝術若無神韻,便等同是無靈魂。在評論一個作品表演的好壞時,這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皠拧奔促x予外部動作的內在節奏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比如運動時“線中有點(動中有靜)”,“點中有線(靜中有動)”,都是靠“勁”運用得到才得以表現的?!奥伞边@個字包含了舞蹈自身的律動性和運動中依循的運動規律這兩層含義。一般動作分為“正律”與“反律”。“正律”便是一氣呵成,順水推舟的動勢?!胺绰伞眲t是相反相成的逆向運勢,即“欲左先右,逢沖必靠、欲開先合”的運動規律。這些都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圓、游、變、幻之美,這正是中國“舞律”之精奧之處。
編導在舞蹈編排上運用了很多來源于生活中的典型動作來表現梅表姐的精神和身體狀態,動作沒有太多的“大開大合”,幾乎都是很微弱,注重在細節上去體現人物特點,如虛弱的走,劇烈的咳,在表現她的身體狀況,低頭思索,欲前又后的動作則表現她內心的糾結,想去抓住什么卻又無奈放棄。整理頭發、衣服等動作又在表現她時刻在克制自己的舉止,雖然心中悲傷卻又不敢表現出來。最后一段為作品的高潮部分,由大跳,旋轉,上身“八字”動率等動作來表現梅表姐內心的掙扎。這些從生活中提煉出的元素性動作,將“形、神、勁、律”在勁與律達到形神兼備,內外統一的情況下,體現出了中國古典舞的風貌及其審美的精髓。
古典舞在節奏上的特點一般表現為點線結合和彈性節奏的特點。體現在節奏上多為切分(趕——抻)或附點(抻——趕)或是兩頭趕中間抻,或是兩頭抻中間趕,或是緊打慢做,或是慢打緊做等。因此,所形成的動作內在節奏,如動靜、緩急、收放等,產生我們特定的動律特點和韻律感。
中國古典舞已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核心,其理論基礎較扎實,運動系統較完善,并且具有比較強的民族特性,有我們民族的審美特征和美學規范。通過充分了解這些表現手段、審美精髓,以便于在表演過程中更好地掌握其動作要點,也能夠讓我們充滿信心。
隆蔭培,徐爾充著.《舞蹈藝術概論》(修訂版)[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