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學 710054)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數字時代。在信息的數字化背景下,信息的傳播方式也越多地傾向于數字媒介,它是我們獲取信息和發表觀點的一個重要渠道。本文以數字媒介所特有的屬性作為突破口,通過對比傳統媒介與數字媒介的特性,探討相同的信息在不同媒介傳播的特點,以期發現不同的媒介如何在迅速變動的環境中合理地利用有效資源,從而探索不同的媒介所獨有的競爭優勢。
人們對于“媒介”這一概念的認識和接受過程比較緩慢,而且媒介本身作為一個實體的變化也是較為緩慢的。我國著名學者龔偉這樣定義媒介:“媒介是一個簡單方便的術語,通常用來指所有面向廣大傳播對象的信息傳播形式,包括電影、電視、廣播、報刊、通俗文學和音樂。”自報業進入現代化起,大眾傳媒業在全社會的影響日益凸顯。
“媒介即訊息”是麥克盧漢引出的發人深思的主題,他對“內容”的概念做出了新穎的解釋,功能角度理解“內容”,提出任何媒介的內容都是另一種媒介。比如,“語言是文字的內容,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內容一樣,而印刷則是由電報的內容。如果有人問語言的內容是什么,那么就有必要回答說,它是思想的實際過程,這本身是非語言的。”麥克盧漢把媒介技術比喻成人類感官的延伸。他指出,人類的感覺會受到不同傳播技術的影響。比如,“電視形象每秒鐘向傳播對象提供約300萬個掃描點,傳播對象每瞬間只從中接受幾十個,再由此組成一個圖像。”
傳統的紙質媒介是一種具有多種功能的材料,在文化層面和物質層面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紙張所記錄的信息是靜止的、平面的,它不能記錄聲音和連續活動的畫面,與數字媒介相比信息保存的時效性較弱,更多地體現了大眾傳播學的特點,先估測受眾有何種需要,再根據結果向大范圍的受眾傳播信息,這種信息傳播方式是直線的、單向的,信息的容量和時效性也較為有限。
數字媒介的出現,對社會結構、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都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影響,但這些影響不是傳播內容帶來的,而是傳播媒介本身造成的。數字媒介大多是以圖片和文字為主,輔助以視頻、多媒體和音樂等元素,用戶不需要接受訓練便可在網上獲得所需信息。互聯網日漸普及,使得不同行業不同年齡段的用戶都會使用數字媒介來獲取信息。這也就說明了數字媒介不需要很高的外部環境要求,這樣數字媒介就能夠擁有更多的用戶。
1.信息容量的差異
信息爆炸時代有著特殊的社會需要,紙質媒介不能夠滿足,其信息存儲能力與無法與數字媒介相提并論。傳統的紙質媒介的信息存儲量是很有限的,使得人們在閱讀的時候有明確而清晰的邊界。獲取信息所需要的時間也是可以估計的,在明確的范圍內,也不會盲目地查找。人們的購買力有限,想要獲得這些傳統媒介上沒有的信息,就要借助數字平臺。通過互聯網的數據庫檢索信息,用戶能夠快速、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讓讀者能夠迅速找到信息,同時體驗獲得知識的樂趣。
通過互聯網傳播信息的數字媒介的信息是沒有邊界的,當用戶看到某個信息時,屏幕的角落里會自動出現相關信息以供用戶參考,這種鏈接方式建立了無限的信息鏈,使之具有一種流動性的開放結構,同時處于多個維度的交叉點上,輻射和伸展到多重時空,有巨大的結構空間。所以,數字媒介無論是從內容上、形式上還是信息的數量上來說都是傳統的紙質媒介所不能比擬的。是因為數字媒介的形態更加便于融合和壓縮,受眾能夠節約存儲空間,節約時間。
2.閱讀方式的改革
書籍等傳統媒介通過印刷把信息永久地留在紙上,方便人們隨時翻閱,不需要特殊設備。按一種線性的順序閱讀,也體現了人類思維的邏輯性。當人們層層遞進,同時對內容進行深入思考的時候有大到了一種深層次的閱讀方式。可見這種翻頁閱讀的行為能夠幫助人們提高獲取信息的能力,把信息轉化為知識。
數字媒介的出現代表了一種新的信息傳播方式,其內容與載體是可以分割的,可以用手機的專用閱讀軟件來讀,也可以放在電腦或掌上電腦讀,而且形式更加豐富,除文字外還可以融入圖片、聲音和動畫等內容,使信息更加生動更加有吸引力,還能加入按鈕等與用戶進行交互。
3.交互方式的體驗
在傳統紙質媒介的信息傳播過程中,信息的傳播者與信息的接受者之間的地位界限十分清楚,媒介的傳播者往往會忽視受眾對信息的選擇和處理的反應。印刷媒介要有一定的發行周期,使得受眾不能及時地獲取信息。用戶欣賞傳統紙質媒介上的影像信息的過程,往往是單向交流。用戶訴求信息的機會和途徑很少,并且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基本上處于被動位置,無法與原作者展開及時的溝通交流。
與傳統的紙質媒介不同,如今的數字媒介打破了傳統媒介的單向性信息傳播的特征,信息傳播過程更注重雙向性,交互性是數字媒介最大的優勢。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是數字媒介在信息傳播上使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及時溝通成為現實。數字媒介的及時互動可以隨時回應受眾的各種需求,人們可以通過數字媒介體驗信息在發送著與接受者之間的雙向流動,信息的發送者和接受者之間的界限也越來越不明顯,受眾甚至可以參與到信息的編碼過程。
數字媒介與傳統的紙質媒介在內容上和形式上互相補充,書籍等傳統媒介同時是信息的載體,人們可以拿在手中隨意閱讀。數字媒介的虛擬化傳播需要配備其他輔助設備完成閱讀,人們要面對電腦屏幕坐好。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數字媒介設備的出現,用戶可以像拿書本一樣把電腦拿在手里,閱讀方式也更加隨意。
在各種媒介互相融合的趨勢下,過度依賴新的數字媒介或傳統媒介都是不恰當的,在信息傳播中,人們日漸意識到各種媒介之間互相融合發展的趨勢,借鑒彼此的優勢,發揮各自的長處,使信息傳播更為有效、準確,最終實現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McLuhan, Marshall, Understanding Media. (second edition) New York:McGraw Hill Book Company, 1964. P 23-24.
[2]梅瓊林.新媒介催生新的傳播學研究方法[J].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