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杰 (吉林大學 外國語學院 130012)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當代社會已經變成了一個“地球村”。國際上的各種交流變得越發頻繁。人類交際有兩種渠道:語言的和非語言的。(畢繼萬,1999:1)國外一些研究表明,只有35%的交際是通過言語進行的,而65%的信息是由非語言因素傳遞的。不同專家學者對非語言交際的定義不盡相同,簡單地說,非語言交際是指不用言語的交際。
在跨文化交際中,僅僅掌握語言本身是不夠的,還要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差異。本文從文化的角度出發,旨在分析中西非語言交際的差異。
本文從體態語、副語言、客體語和環境語四個方面分析了中國人和西方人非語言交際的差異。
體態語是非語言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包括眼神、手姿、身勢、面部表情、眼神接觸等非語言交際。
身姿,即人們坐,站或行走時身體的姿態,它可以表現積極或消極的非語言信息。在跨文化環境中,能夠從參與者所采取的姿勢及所要傳達的意義中看出顯著的差異。例如,美國人喜歡在大多數社交場合站著聊天,站著的人通常是年長的或社會地位或職位比較高的人。相反,在中國,年少的、地位比較低的人通常會選擇站著與在上司、長輩或上級交談以表達對他們的尊敬和重視,而年長、地位比較高的人通常會采取坐姿說話
人們也可以通過手和手指的動作,而不是采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是所謂的手勢語交際。手勢語交際是非語言交際的核心,在整個交際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手勢語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著不同的含義,并且一樣的手勢語可能也會有不同的交際功能。例如,中國人豎起大拇指是表達“好”的意思,伸出小指是表達“不好或貧困”的含義。但是,在美國所表達的意義并非如此,美國人豎起大拇指表達的是“搭便車”的意思。
研究調查顯示,人臉可以做出超過250000種不同的表情。面部表情是表達情緒,表現出人際交往的態度及對他人評論做出非語言反饋的主要手段。有時,面部表情所蘊含的意義是由情景和關系決定的,即使是公認的微笑也不例外。在中國,微笑有時也用來掩飾感情上的痛苦或尷尬,而過多的微笑被認為是虛偽膚淺的標志。中國人會用微笑迎接賓客,即使是當客人的家庭遭遇苦難的時候,而美國人幾乎從不掩飾自己的內心悲痛。
眼神接觸是體態語的一個重要方面,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所有文化都有自己有關眼神接觸獨特的社會規則。在北美和北歐文化中,眼神接觸表明開放,誠信,正直,眼神接觸能確保對方表現出足夠的興趣,否則可能是對方感到無聊或漠不關心。眼神接觸在中國沒有明確的規則,但值得注意的是,差別在于中國人通常眼神下移,他們認為持續直接的眼神接觸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
副語言又稱類語言或伴隨語言。也可稱為副語言特征和伴隨語言特征。(1999:45)它不是指言詞所提供的實際信息,而是這一信息是怎樣表達的。語調、語速、音量,停頓和沉默都屬于副語言。
在美國,商人喜歡用友好和善的語調,因為西方人溝通的目的是傳遞意義和建立觀點之間的理性和邏輯關系。為了確保傳遞的信息清晰明確,美國人會邊解釋邊舉出大量的實例。中國人很擅長使用語調來顯示他們的權威和權力。在交談中,從說話人的語調來看,聽者就會知道說話人的態度及說話者之間的關系。
速度或節奏也能帶有強烈的感情。中國人說話語速和中國人的差異很大。中國電視和電臺主持人說話的語速要遠遠慢于美國同行。這一差異的根本原因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講話節奏往往隨著工業的發展而變快。工業化國家比非工業化國家的語音節奏更快。二是,英語有更多的多音節詞匯,每個音節包含的信息要少于漢語。
音量是副語言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操縱音量的方式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美國人和中國人會根據觀眾的規模和物理環境使用不同的音量。在做公共演講時,美國人可能會哈哈大笑,他們會在一個歡樂和輕松的慶典上開懷大笑。然而,在打電話的時候,他們的音量要比中國人的低很多。美國人習慣在課堂討論,打電話和面試時低聲說話。
不同的傳統對待沉默非常不同。中國人更看重沉默的作用;許多中國人相信內心的平靜和智慧來源于沉默。然而,在美國文化中,美國人認為沉默起不到交際作用。例如,在回答這個問題:“你愿意嫁給我嗎?”沉默在美國會被解釋為不確定;而在中國,沉默被視為接受。在美國,沉默被視為被動的或消極的反應,而不同的是在中國表示同意的含義。
客體語包括通過皮膚的修飾、相貌、衣著和化妝、身體氣味的掩飾、個人用品,及家具和車輛所傳遞的交際信息。通常指的是人工用品,這些用品可以具備雙重功能:實用性和交際性。
在跨文化交際中,外觀相貌非常重要。關于皮膚顏色的美的標準在不同的國家是不同的。講英語的人喜歡日光浴,曬黑的皮膚是健康的象征。而在中國,白皙的皮膚,是美的象征,女性不遺余力地使自己的皮膚變白。
服飾也是非語言交際的重要形式,由于文化的差異,不恰當的交際行為常常會導致交際的失敗。美國人的服裝可分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不同的場合,他們會有不同的穿衣打扮,在做運動或去野餐的時候他們穿著隨意。而在辦公室,他們通常穿著正式服裝。但在中國,正式和非正式的區分不是很明顯。
人體的氣味是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在跨文化交際中,例如,嘴里散發的氣味,腋下的汗味,在他人面前放屁或由于不經常洗澡散發氣味在大多數英語國家都是禁忌。而中國人對消除這些不愉快的氣味卻不以為然,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經常遇到障礙。
環境語言也被稱為另一種客體語言。環境語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環境,而不是人們居住的地理環境,我們研究的重點是人們為自己所創造的環境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1999:71)環境語包括時間信息、空間信息、建筑設計與室內裝修、聲音、燈光、顏色、標識等。
對時間的態度上不同的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從人們對待做事情的速度上可以看出,美國人總是匆匆忙忙的,他們不想浪費時間吃飯,所以快餐首先在美國出現。“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老話伴隨著美國人的成長。而中國文化對待時間的態度卻不同,他們生活在步調比較慢的生活中,我們習慣于說“欲速則不達”。現在,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后,中國人也開始采取“時間就是金錢”的態度。
人們安排和使用公共空間的方式反映了對空間和隱私的文化態度。美國人在公共空間也會強調個人權利。他們認為他們有在公園草地上行走和玩耍的權利。畢竟,這是他們的樂園,因為美國人為此交了稅。在美國,政府大樓向公眾開放。任何人都可以進入白宮或是州的首府。相反,在中國,普通市民是不允許進入中央政府辦公地中南海的。
個人空間是指直接圍繞著一個人的空間,尤其是指一個人在社會相互作用中使用的空間。 李杰群(2002:190-191)提出了,就個人空間而言,兩個國家不同的范圍。中國人之間的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會距離、公共距離分別是0-30cm、30-70cm、70-250cm、>250cm;而美國人之間的分別是0-45cm、45-120cm、120-360cm、>360cm。由此可見:中國人的個人空間小于美國人的。
本文主要討論了中國人和西方人非語言交際的差異,主要從體態語、副語言、客體語和環境語四個方面分析了二者的差異。
許多非語言表達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在一個文化中可接受的在另一個文化中可能完全不被接受,正因如此才會造成交際誤解和障礙。總之,對我們來說,了解中國人和西方人之間非語言交際的差異,并且掌握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交際是十分重要的。
[1]畢繼萬. 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 北京: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李杰群. 非言語交際概論[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肖德林. 論跨文化中的非語言交際[J]. 山東社會科學, 2004(8):97-100.
[4]王晴. 非語言交際與文化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 1997 (3): 56-62.
[5] Hall, E. T. The Silent Language [M]. New York: Green Wood Press,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