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源 (煙臺南山學院藝術學院 265713)
在傳統音樂教學中,教師作為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既是音樂知識的傳授者,也是課堂教學的領導者,指示和決定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一切學習行為,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于被支配的客體地位,按照教師布置的命令和任務被動的進行學習。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落差大,致使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產生隔閡,缺乏必要和有效的溝通,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進一步展開。非指導性教學理論所倡導的的師生關系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指導、引導和學習、接受的關系,在人格上身份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關系,在道德上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非指導性教學認為教師不僅應作為教學的引導者、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在學生的音樂學習過程中進行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形成互相信任的伙伴關系。
只有身份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尊重,共同促進、發展的師生關系才能為學生的音樂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們也應當重視教學課堂中的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關系,把人際關系的處理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將學生看做一個獨立的、特殊的、不斷發展的個體,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和了解學生的內心感受。在處理教學問題時不是用教師的標準審視學生的一切,而是以建議者的身份與學生進行平等的意見交流,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幫助,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頻率和認知效率,并以此提升整節音樂課的課堂教學效果。
為了創設一個利于學生學習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常用“師問生答”的提問方式,或是由學生提出問題后進行輔導解決,給予其權威的、唯一答案。這種“授之以魚”的教學模式不僅限制了學生音樂思維的自由發展,在長期的學習中還將使其養成心理上對教師輔導的依賴性和音樂思維的固定性。與之不同,非指導性教學主張“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注重學生的學習心理,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進行教學工作,鼓勵學生自己做出學習行動計劃予以實施,并以取得積極的行動為終結。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用把樂曲的創作意義、具體表達的情感內容等作為唯一的固定答案原封不動地講授給學生,而是將目標放在如何去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音樂想象。教師在整個教學中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在思辨、作答問題的過程中從多個角度出發,發展性地了解音樂,不僅“授之以魚”,還要“授之以漁”,在引導學生完全理解音樂作品的同時,學生也在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踐、提升自己的音樂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情境以意識、觀念的形式作用于學生個體,使學生產生間接的學習興趣,而學習興趣則是激發學生產生學習行為、提高學習效率的根本動力,因此,情境創設成為音樂教學活動中不可忽視的教學問題。其中,教學情境分為物理情境和心理情境,傳統音樂教學往往偏重于物理情境,如教室格局布置、教材的使用以及班級建制等,心理環境則是指師生角色關系、課堂教學氛圍、學生的學習態度等。
在教學中,我們應當將物理情境和心理情境進行有機的結合與統一,優化教學情境的具體措施可以從視覺、聽覺和實踐三個方面進行:首先,營造視覺上的音樂藝術效果,如教師在課堂中的所示范的肢體語言、多媒體音樂課件上的動態譜例圖像等,以最為直觀的形象引導學生的學習行為;其次,創設良好的音樂聽覺環境,如在音樂課堂中講述相關音樂家的生活軼事、以邊聽邊說的形式引導學生聆聽音樂作品等,從聽覺的感官上進行干預,提升學生對音樂形象、音樂情感、音樂內容的的理解、審美和分析能力;再次,為學生再課堂中創造音樂實踐機會,如在教學活動中進行短時即興的分聲部合唱、以分組競爭的方式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等,既能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音樂實踐機會,又能間接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合作意識,使學生所學的音樂知識得到鞏固和應用。
綜上所述,在教學上與學生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在學習上引導學生獨立自主解決學習問題,在教學活動中優化整體教學物理、心理情境,通過以上的非指導性教學措施創設創設一個平等、有序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得到更為全面、平衡的發展。
[1]方展畫.羅杰斯“學生為中心”教學理論述評[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0.
[2](美)卡爾·羅杰斯著,楊廣學譯.個人形成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吳啟迪.非指導性教學思想下的課堂教學模式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06.
[4]王政,尹建軍. 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在音樂教育上的運用[J].藝海,2009(04).
[5]李雁飛. 將羅杰斯人本主義理論滲入音樂教學中的思考[J].藝海,2011(02).
[6]何團喜.非指導性教學方法的實施[J].教學與管理,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