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力禎 (湖南師范大學 410000)
伴隨著合唱事業蒸蒸日上,21世紀是我國下大力度全面推行合唱指揮素質教育的時期,指揮作為合唱藝術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合唱事業的發展和層層革新中擔任了一個特殊的角色,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高校合唱指揮的教學更多的是為中小學培養專業的音樂教育人才,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人才的培養質量。
縱觀目前教學常態,傳統高校合唱指揮教學模式依舊顯露出很大的局限性。從教師自身來看,第一,單向傳授為主,以教師為中心實施課堂教學,對學生藝術實踐環節及個人動手能力的培養重視程度不夠;第二,教學模式的單一,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從學生個人角度來看,第一,對合唱指揮法課程的認識程度淺薄,觀念有待加深。合唱指揮不是簡單的打拍子,它是一門知識覆蓋面廣、綜合性強,是集手、眼睛及面部表情并用為一體來反映音樂作品的一種肢體語言學科。第二,參與面窄,參與程度不均衡,積極性缺乏。在新形勢下,最大程度探索運用科學教學模式刻不容緩。
1985年,天津大學“北洋”合唱團成立;1995年,南開大學學生合唱團成立等,20世紀90年代前后,大學生合唱團如雨后春筍般充滿朝氣的迅速發展并活躍在我國乃至世界舞臺上。高校合唱指揮者的培養和重視成為教育家們備受關注的焦點,合唱指揮教學逐漸作為一門普及性必修課程被納入到高等院校教學大綱中。
普及性程度讓人可觀,單一性的課堂模式讓人喜憂參半。《新編音樂教學論》上有一句話說:“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征,讓學生“動”起來,這種動一是指身體的運動,二是指思維的運動,這與教師多樣性教學手段是分不開的。教師應該充分運用現代化多媒體系統及網上資源進行教學,為學生提供圖文并茂、聲像俱全的視聽環境,以形象、直觀、生動易懂的畫面呈現給學生,加深他們對合唱指揮藝術的理解和掌握。例如,了解中外合唱指揮發展史時,可以運用文檔一系列表格,按時間發展先后順序提取關鍵詞對發展脈絡進行圖表式匯總歸納;搜集指揮家個人視頻、專訪或紀錄片以及文字報道,每一節課在學習新理論后分別介紹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國內外著名指揮家以及演出、現場排練視頻,學生既能在緊張的理論學習之余放松心情、愉悅欣賞又能將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個流派或一個不同指揮家的身平事跡及其獨具的風格特點區分開來進行有效記憶,一個合唱組織或合唱指揮,為了正確詮釋和表現合唱藝術作品,就必然要探索合唱作品的藝術風格及其時代特點,有了聽覺感官的愉悅及豐富的情感體驗才能更好的把握和領悟音樂作品中深層次的內涵。在學習特殊指揮圖示中,結合word、PPT等軟件,將同一種圖示的不同指揮法手勢進行圖片匯總,學生能一目了然明白同一個圖示的幾種不同指揮形態,并選取符合自己美觀又大方的圖式進行指揮圖示設計等。
合唱指揮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不僅緊密將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還需要始終貫穿人與人之間一種互動“合作化”關系。教師通過講解關于指揮前期暗頭準備工作:例如,閱讀總譜、分析作品、音樂處理及指揮動作如何設計的美觀大方等系統化、正規化知識后,學生有了自己對音樂初步的認知和處理,并將課堂上獲得的一些感悟和經驗盡可能通過雙手傳遞給觀眾。由于考慮到學生個人閱歷有限,知識記憶存儲需要一個時間段積累,他們在處理音樂作品之時難免會受到一定的局限,大多數課堂,教師可以選擇性地采納美國式課堂教學模式——(Cooperation)所有的課題由幾位學生自愿組成一組共同合作性地去完成。這時,教師切不能以權威的身份自居,而應該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可適當性組織、給與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和方案參與教學過程,輔助的帶動學生完成作業。當學生的感受與教師有差異時,應該上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只要學生的思維方向符合音樂審美的基本規律,就應當給與肯定和表揚。即便學生的審美體驗與原作有較大的偏差,也應該在鼓勵的基礎上耐心的進行啟發、引導,使其熟悉、掌握音樂作品的特點,逐步積累審美的經驗,樹立起音樂學習的信心。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將班級成員劃分多個小組,每個小組進行編號,結合相關課堂學習內容,布置一首曲子讓大家課后通過“合作化”,探討達成某曲子指揮法圖示布局共識,返作業時派該組其中一位成員進行圖示示范,其他成員作為該組合唱隊成員參與其中進行范唱。并且,將每次返課情況記錄在平時成績一欄,作為期末成績匯總的依據。“合作化”的教學模式有以下幾點優勢:第一,增強學生的凝聚力,挖掘創作性潛質。第二,學生充當著指揮和合唱成員兩個角色的轉換,能夠更好的理解和學習這門課程。第三,面向全體學生,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情感性與創新意識,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學習,改變過去局限于課堂的被動局面,學以致用,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和成功者。
考核被認為是檢驗學生學習程度好壞的依據所在。合唱指揮法這門學科的教學要在數量和質量的上有提高,應具備 “常態化”——考核要成為一種常態式教學模式內容被納入每節課的課程中,實現考核的常態化,以平時考核為基礎,把平時掌握的情況作為年終考核評價的重要參考依據。“常態化”教學的實施為更多學生提供了實踐展示的機會,實踐又是對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和有益延伸。但是,往往在“常態化”教學中,部分教師會忽略一個問題——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考核也一樣面向全體學生,這是我國素質教育最基本要求之一。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才華和創作得到同仁的贊許和肯定,可是由于性格方面的差異,有些同學表現積極,有些同學要略顯被動,但是被動不代表沒有表現欲望,這種人往往希望教師善于用發現的眼睛去捕捉。因此,教師在每節課考核中,應該有選擇性的給每位學生機會,表現好的及時給與表揚,返課情況不理想的要查明情況,并繼續鼓勵下次完成更好。只有每位學生都參與考核,合唱指揮法課程才能順利有效開展。教師針對不同學生的臨場表現分別給與專業知識的串講和實際指揮方面的啟發和指導,最后進行專業、合理、客觀的評價和總結,使指揮實踐教學真正成為實現教育培養目標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手段。
中國合唱指揮人才的培養與中國新文化及高校合唱指揮教育事業的發展分不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新型創新型人才,豐富課堂多樣化,重視課堂合作化,樹立考核的常態化,為培養素質實用性指揮人才發揮了積極重要作用。
[1]孫叢音.《合唱藝術手冊》.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2]吳躍躍.《新版音樂教育論》.湖南文藝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