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萌
摘 要:人格就是一個人身心統一、內外統一的整體,是各種心理特征、道德質量、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的綜合體現。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與網絡聯系最緊密的大學生群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主要以網絡信息時代為背景,分析網絡信息環境對大學生人格形成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并提出幾點關于塑造健康人格的對策。
關鍵詞:網絡信息環境;大學生;人格;影響;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5-0083-02
人格一詞,內涵極其復雜,浙江大學教授馬建青在《輔導人生:心理咨詢實務》中認為“人格,亦稱個性,是人與人相區別的特質或個人特征。人格反映了一個人整個的心理面貌,是相對穩定、具有獨特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人格是人的心理行為的基礎,同時又是通過動態的心理行為表現出來的”[1]。人格是人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受生物因素和環境因素影響。本文主要以網絡信息時代為背景,分析網絡信息環境對大學生人格形成的影響。
一、網絡信息時代背景
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已然引起人類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據《第2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4.2億人,互聯網普及率持續上升增至31.8%。網絡日益成為人們工作、學習、生活和娛樂的重要平臺。大學生群體是互聯網的重要群體,而網絡信息也給他們帶來了影響。他們不僅可以從網絡上獲得海量的信息資源展現自己才華,而且大量垃圾信息的存在和泛濫,使一些高校學生誤入歧途而不得自拔,從而形成障礙人格。
二、網絡信息環境對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的積極影響
“大學生的人格特征是時代精神與自身特點相融合的綜合反映”[2]。網絡環境能夠影響大學生人格發展,具有塑造健康人格的功能。
(一)有利于大學生人格內部沖突得到緩解
在精神分析人格理論創始人弗洛伊德創造的人格結構模型中,人格的結構被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一個人要把持身心健康,要生活得順利而有效,必須依賴人格三種力量的均衡協調,一旦不平衡,其結果就會出現心理失調。現代社會,大學生的壓力越來越大,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無形之中會令大學生的超我、自我壓制本我的發展。長此以往,容易導致大學生焦慮、緊張、壓力增加,引起大學生人格內部沖突、心理失調。“網絡環境能夠提供給大學生匿名的個人身份,使社會規范和道德倫理對本我的限制作用減弱,給予本能快感和無意識中的焦慮的釋放以極大的空間,因此它很容易成為宣泄的場所”[3]。網絡環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本我欲望,平衡本我、自我和超我自己的關系,緩解大學生心理沖突。
(二)有利于大學生開放性人格發展
開放觀念是一種面向社會的觀念,面向未來的觀念,是一種跨時空、富于創造力的優勢觀念。“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是對以往大學生的描述。在網絡信息環境的影響下,隨著市場領域和社會領域的開放,當今的青年學生不再局限于封閉的環境之中,他們的視野更為開闊,思維更加活躍,敢于開拓創新,因而樹立了一種開放性的人格特征。具體表現為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增強,積極參與社會政治生活和開展社會交往,視野開闊而不狹隘,思維活躍而不僵化,標新立異而不墨守成規,敢于開拓而不畏縮。同時,處在社會轉型期的當代大學生也同其他社會群體一樣,在傳統與現代的兩個維度搖擺,他們的人格也表現為傳統人格與現代人格的交融。這種交融更有利于大學生樹立辯證思維,開闊眼界,從而有更為綜合的視角審視自我人格特征。
(三)有利于大學生自我實現需要得到滿足
根據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者”模式,網絡信息環境有利于大學生自我實現需要得到滿足,首先,網絡信息復雜多元,能夠讓大學生獲取更多的社會信息。從這些信息中,大學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地認識復雜多元的社會,從而根據這些信息,采取正確的行動,接納與容忍世界的本來面目,依據實際情況解決問題。其次,在網絡生活中,大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社會大集體中來,在網絡中交友、聊天、論戰等,讓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受歡迎的、有能力的人,并能為社會做出貢獻。最后,由于網絡生活的隱匿性等特點,在網絡虛擬生活中,大學生們不必顧慮太多的社會現實因素,在網絡中能夠較大程度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真實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感情,不用矯揉造作或裝模作樣。
三、網絡信息環境對大學生人格發展的消極影響
雅克·德洛爾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就指出:“目前教育青年人的方式,對于青年人的訓練,人們接受的大量信息,這一切都有助于人格的分裂。為從事某種內容分得很細或者某種效率不高的工作而進行的訓練過高地評估了提高技術才能的重要性而損害了其他更有人性的品質。”[4]網絡信息環境對大學生也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導致當代大學生的人格發展出現了一些迷茫和沖突,甚至導致人格障礙和人格缺陷。
(一)易導致大學生自我認知錯位
網絡這把雙刃劍,在增強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同時,往往也容易導致大學生自我認知錯位。在網絡虛擬生活中,由于網絡生活的平等性、便捷性等特點,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偏向選擇一個角色定位,不受現實條件的限制。網絡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也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向往的社會角色的寫照。因此,人們在網絡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與現實生活中的社會角色是有差距的,這種差距容易導致大學生心理混亂,自我認知錯位。當代大學生基于年齡和閱歷的限制,他們往往存在著主觀偏激、固執己見和自我調控能力差等缺陷,會出現自卑、抑郁、羞怯、急躁和孤獨的心理困擾,在意識品質上顯得相對脆弱,適應社會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差,遇到一些困難和坎坷就畏縮,進而做出傷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
(二)導致部分大學生道德責任感缺失
信息網絡使大學生的思維空間和行為空間有了極大的拓展,網絡生活的隱蔽性為大學生放任“本我”發展提供了機會空間,導致部分大學生道德責任感缺失。網絡信息復雜多元,各種學術信息、娛樂信息、經濟信息、黃色暴力信息等魚龍混雜,現代利益多元化之下的多元的思想價值觀念給大學生的道德思想以有力的沖擊。而高校青年學生已經厭倦了被動的、“填鴨式”的理論灌輸,并且他們的辨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較弱,不免受到不良信息的污染而在思想和立場上發生動搖,導致理想和信仰的缺失,容易受現實物質利益的誘惑,唯利、唯名是圖,從而使個人主義、自私自利思想蔓延,使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評價和價值選擇出現以自我為中心和功利化的傾向。
(三)導致部分大學生形成攻擊性人格
雖然網絡信息環境有利于培養大學生自然、單純性的思維,但是,過于放縱這種行為亦有諸多不利影響。由于網絡信息環境的隱蔽性、便捷性和復雜性等特性,在網絡生活中,人們可以定義自我角色,誹謗、侮辱甚至暴力行為、血腥畫面也是常有之事。尤其是一些大型的網絡游戲,內容充斥著各種暴力、血腥鏡頭。一些大學生心情不好或者心理矛盾交織時,經常借用網絡游戲、網絡生活發泄內心情緒,以在虛擬生活中的暴力、污穢行為獲得快感,通過網絡游戲滿足現實的報復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會形成攻擊性人格。
四、網絡信息時代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幾點對策
通過網絡環境對大學生人格培養的影響分析,筆者從社會、高校和大學生三個角度,提出以下三點關于在網絡信息時代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建議。
(一)社會要創造良好環境,促進大學生人格健康發展
社會各部門,尤其是大型的網絡公司、通訊公司應當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上網環境,凈化網絡環境,優化網絡資源。雖然由于網絡的復雜性和虛擬性我們不能夠保證有完全純凈的空間,但至少能使他們免受網絡垃圾信息的污染,并通過提供富有時代性和青春氣息的網絡資源,來豐富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再就是,開發更多、更好的網絡交流和學習的軟件,優化網絡交際平臺,以滿足大學生交往和自我發展的需要。
(二)高校主動承擔大學生人格異化責任.引導人格的健康改變
高校首先應當優化校園網絡,加強校園網絡的信息安全,優化信息資源,給高校學生提供優良的信息資源,并通過加強宣傳使學生自覺規范上網行為。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培養他們的健康人格,可以設立健康人格課程,以提高學生對自我人格塑造的認識程度,引導他們正確面對競爭和學習、生活中的壓力,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高校還應當提高學生德育、美育、體育的發展水平,使其素養得到全面發展,這是大學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基礎和基本途徑。高校各部門還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避免他們因與現實社會的隔離而出現人格扭曲,甚至是變態人格的現象。
(三)大學生要學會自我反思,增強信息風險意識
健康人格的形成雖然要靠外在環境的引導和學校教育的影響,但關鍵還是大學生通過自我意志品質的鍛煉,主動進行自我人格的塑造。大學生應當主動提高自我的網絡道德,以“慎獨”的精神規范自己的上網行為,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影響,拒絕傳播不良信息。他們還應當提高自我情緒的調控能力,增強自我心理素質,從容應對和處理學習生活中消極情緒的影響。大學生還要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善于與他人交流、合作,避免陷入自我封閉的狀態。
參考文獻:
[1]馬建青.輔導人生—心理咨詢實務[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118.
[2]張玉芬.大學生人格教育[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66.
[3]劉玉梅,徐建軍.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人格教育[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6):6-8.
[4]21世紀教育委員會.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95—196.
[5]蔡拓.全球化與政治的轉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6]曾天德.大學生健康人格塑造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7]陳忘.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8]李薇菡,劉繼紅.大學生網絡交往導致的心理障礙[J].人才開發,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