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韜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可以打破教師作為唯一知識傳授源的格局,提供一種學生主動參與,師生互動,協同學習的良好環境;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可以充分調動同學的多種感官,使學生在情感認知上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可以達到優化語文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語文教學; 運用
新世紀的教育是一個從觀念、思想到方法、行動都不同的全新教育;而這個全新的教育又將以“教育現代化總攬全局”方能實現。其核心就是必須真正實現由“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為主體”的轉變,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死讀書、讀死書的沉悶氣氛。在教師的幫助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促進教育思想和觀念的現代化。然而,由于經濟發展、教學設施、教育觀念、教師自身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本地區在實施教育,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主渠道仍然是課堂。因此,進行多媒體教學,運用教育技術手段,為學生創設非常形象、直觀、生動的學習情景,調動學生的情感和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來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主張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十分重視學生的“情緒生活”,設法造成一個愉快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運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便能創設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愛學”、“樂學”。 多媒體教學集“聲、色、畫、樂”于一體,學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觸手可及,引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喚起強烈的探索欲望,學習便成了一種輕松愉快、主動求索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多媒體以其直觀的形象、鮮明的色彩、動態的畫面、悅耳的聲音,向學生提供了豐富感性的材料,把他們帶進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以最佳狀態投入到學習中去,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在教學《安塞腰鼓》一文,通過播放黃河一瀉千里、奔騰不息和黃河兒女騰挪跳躍、激情無限地演繹安塞腰鼓無窮魅力的畫面,它帶給學生的震撼和沖擊遠非文字表面詳盡細致、極盡技巧的描述和教師費盡心機、巧舌如簧、口生蓮花但仍顯干巴的講述所能比擬的。再配以深情并茂的朗讀,“安塞腰鼓”那昂揚向上的斗志、不屈不撓的精神就淋漓盡致的呈現了出來。
2 培養學生的豐富情感
“文章不是無情物”。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產生的,借助圖像烘托,音樂渲染等手段促使學生進入教材所描寫的特寫情境中,便能使學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與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學生對事物的感受和情感體驗越深刻,對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徹。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體驗和感悟文章情感的過程存在著“啟而不發”的現象。多媒體的運用能夠創設真實的情境,使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可見的圖像。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田,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并從具體真實的情境中受到感染,產生情感的共鳴,達到“情自景生”“不啟自發”的目的。
如在教讀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因這首詞思想感情放縱奔流,同時又透出對于人生悲歡離合而產生的淡淡憂郁。教學中選配了二胡曲《良宵》,樂曲與詞的意境融為一體,表現出一代文豪豁達超逸、樂觀向上的寬廣胸懷。這樣既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引起聯想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又能幫助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感情。讓學生沉浸在作品的意境中,引起感情共鳴,進而達到理解的目的。
3 激發、培養學生的想象和思維能力
有些課文給人的感覺往往是干癟空洞、索然無味,課堂上也很難把文本的一些精髓講述清楚、明白,諸如說明文類、文言文類、人物傳記類等。如果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利用幻燈、投影的圖象,來幫助學生思維理解文字內容,就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如在教學《蘇州園林》一課時,把有關課文內容的幻燈片連續放出,讓學生按圖片內容劃分段落層次,針對圖片內容復述課文。這樣,在培養了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分析能力。又如,在講授《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時,把徐特立、劉少奇、雷鋒、拜倫、貝多芬、巴爾扎克等古今中外的名言,抄在軟件上,引進課題上。據此,讓學生廣開思路,舉出自己知道的在困境中出現的人才。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時空,現代教育技術給教學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應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它猶如一座架設在學生和教材之間不可替代的橋梁,它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為教學手段的改進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多媒體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產生了優化的教學效果。在語文教學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總之,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能使事物化靜為動、化小為大、化虛為實、化繁為簡、由遠及近,能直觀形象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喚起情感的共鳴,有助于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思維,培養能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