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祖全
摘 要: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原有的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培養的要求,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本文從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教學改革意義出發,重點分析了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教學現狀,探討了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教學改革策略。
關鍵詞: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教學改革
1 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教學改革的意義
1.1 有助于提升學生專業技能
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教學改革是基于學生基礎差、專業技能不足而進行的。因此,教學改革的首要目標便是提升和發展中職生的專業技能。只有不斷轉變教學思維,適應時代的發展與變化,適時變革不合理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才能不斷提高中職生的電子技術的應用水平。
1.2 有助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傳統中職教師重理論,以理論教學為中心,而現代教師則以理論知識為基礎,重點發展實踐能力。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教學改革有利于引導新手型教師、傳統型教師向專家型、學者型教師過渡,并最終形成同時具備豐富的電子應用技術理論知識與過硬的電子應用技術技能的雙師型教師。
1.3 有助于完善學校培養目標
相比于其他學校,中職院校旨在培養以就業為導向、市場為需求的綜合型人才。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教學改革不僅可以進一步強化中職院校的培養目標,而且還可以突出強調學生良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1.4 有助于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從國家層面來說,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教學改革有助于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電子技術應用身兼第三產業、第二產業兩重身份,電子生產與加工屬于第二產于,電子技術服務屬于第三產業,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教學改革可以進一步均衡第二、三產業,以第二產業為依托,大力發展電子技術應用與服務的第三產業。
2 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教學現狀
2.1 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比例不協調
目前,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一是中職院校各學科自成體系,電子技術理論知識存在重復、交叉現象。二是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安排失衡,以致中職生大部分課堂時間都在學習理論知識,而解決問題能力較差。三是課程的適應性與針對性矛盾突出,即市場要求學生具備綜合化電子技術應用能力,同時又要求學生在某一方面具有專長。
2.2 教學內容陳舊
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不能進停留在陳舊的教學內容上,而應及時補充新知識、新技能,以滿足學生就業需要。但是,受教育資金的影響,大部分中職院校的電子技術應用專業內容未能及時更新,導致學生所學知識與技能不能適應社會發展。
2.3 實訓教育功能不全
為將教師所講知識有效轉化成能力,快速提升學生的電子技術應用技能,大部分中職院校都設置了電子技術應用實訓室。但是,部分中職院校在開展電子實訓活動時,忽視電子生產的復雜性、綜合性,仍然單純地提留在模仿生產階段,這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另外,中職院校對學生的職業道德、合作意識、工作態度培養不夠,這導致了實訓教育功能不全。
2.4 教學方法單一
因設備不足,許多中職院校的授課模式與中小學無異,仍然采用“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模式,給學生講解電子技術的理論知識。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強制學生接受枯燥的理論知識,沒有完全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法單一化傾向嚴重。
3 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教學改革策略
3.1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第一,轉變教學思想。許多中職教師抱怨中職生素質太差,忽視學生現有基礎,照本宣科,強硬地要求學生接受,這不利于學生素質的發展。所以教師應該轉變教學思想,應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第二,提高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能力的發展與提高可以促進知識的獲得。教師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夯實專業知識,提升專業能力,處理學生的問題行為。第三,形成專業自我。中職教師應該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風格,不斷朝著雙師型教師努力。
3.2 優化教學內容
第一,降低知識難度。教師幫助學生理清基本概念之后,盡量刪減其他反復的理論內容。例如,在講解《電子線路》時,教師可以通過大量的電子線路圖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該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不應過分追求知識的系統性與整體性。
第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一方面,教師應該讓學生重視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學習;另一方面,教師應該讓學生重視文化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學習。通過這兩個方面,學生的知識面將得到極大地拓寬。
第三,重視問題解決的知識。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素養、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學生儀器儀表、電子元器件等方面的學習,減少驗證性實驗,規范操作流程,爭取做到“教、學、做”一體化,培養學生在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四,開發新知識。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教學應該緊跟時代發展,引入數字電視、ISD1020芯片、Multisimll軟件、Protel2004DXP軟件等新知識,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快培養綜合性、實踐性人才培養步伐。
3.3 優化課程實施
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就是課程實施。為更好地貫徹落實課程方案,教師應該組織好課程實施,改進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該以項目教學法為主,將學生需要學習的電子技術知識與技能分成一個個小的項目,降低學生學習的壓力與負擔,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興趣,從做中學 在實踐中提高技能;適時采用任務驅動法,給學生設置明確具體的學習任務,調動全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主動學習、合作學習,實現專業培養目標。
3.4 改進教學評價
為適應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需求,舊的電子技術應用評價方式應該舍棄,并建立健全電子技術應用評價體系,轉變單一的通過筆試方法評判學生學習好壞的模式,而應該以人為本,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設置既有利于學生電子技術應用技能提高又有利于學生長遠發展的評價模式,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
參考文獻
[1]趙暉.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探討[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4(1):123-124.
[2]高賦.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人才培養探索[J].電子世界.2012(8):18-19.
[3]羅時可.適應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項目課程教學流程[J].學園(教育科研).2012(8):28-29.
[4]趙曉東.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課程“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探索[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2(8):79-81.
[5]楊冬云.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現狀分析和改變的幾點建議[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5):51-52.
[6]張永平.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工學結合”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J].當代職業教育.2011(5):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