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敏
摘 要: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自對外開放以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先后制定并頒布的經濟法條例為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建設提供了規范與依據。但隨著國際經濟以及我國國內經濟發展形勢的不斷變化,原有的經濟法就出現了一些約束力欠缺的地方。只有響應時事不斷創新,經濟法才能較大程度發揮效力。本文分析了我國經濟法實施現狀,對于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做出探討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經濟法;現狀;問題
1 經濟法內涵與實施現狀
1.1 經濟法內涵
經濟法是國家維持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法律依據,其本質特性是國家干預經濟。涉及到公權、市場以及較多利益群體,具有很大的復雜性。對于經濟法的實施的定義,學者們有著一致的看法。簡述為,經濟法覆蓋群體依據經濟法規章條例進行經濟活動,主要內容涵蓋守法、執法與司法三個方面。經濟法包含三個基本原則:
①平衡協調原則;
②公平性原則;
③可持續發展原則。
在關于經濟法的實施中學者們達成了很多一直觀點,如可訴性問題、司法機制問題以及經濟法的價值認定等。此外也存在一些分歧。在關于訴訟制度的制定和責任認定等方面,學者們眾說不一。我國關于經濟法的理論研究成果甚多,但是對關于實施經濟法的研究欠缺。只有理論應用于實踐,才能發揮理論的真正價值,才能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1.2 經濟法實施現狀
從對外開放以來,為規范我國經濟正常的運行發展,國家先后出臺眾多經濟法。對于經濟法發展的階段性問題,我國學者們觀點不一。主要分為三類。最被廣泛認可的為三階段學說。三階段學說認為,我國經濟法的發展經歷了起步(1979年—1985年)—發展(1985年—1992年)—成熟(1992至今)三個階段。我國經濟法的實施現狀甚為尷尬。在成果方面,經濟法的實施加大了我國市場監管以及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缺陷方面,一方面,經濟法的法律地位并不被廣泛認可,其法律獨立性常常受到質疑;另一方面,立法工作不足。雖然理論研究較之實施研究成果較多,但依然無法滿足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對法律條例的需求。相關法律的缺失導致很多經濟矛盾不能得到很好解決。對于很多經濟問題,現有經濟法并不能給出明確的解釋,在事件的處理上也就會出現主觀判定的現象。對于如食品安全、消費者知假買假等問題還缺少明確具體的解決辦法。
2 當前我國經濟法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由于經濟法實施過程中存在很大的復雜性,因此出現眾多法制弊端也是在所難免。綜合我國經濟法實施現狀,筆者將我國當前經濟法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典型問題分析如下:
2.1 法律文件方面問題
立法缺失導致很多經濟事件無法得到比較合理的解釋,執法者也缺少可以依賴 的法律條例來協助執法。最常出現的問題是,事件發生后,企業被判定為存在違法行為,然而現有法律條文中沒有對此事件的具體約束與處罰規定,執法者無法對其進行精確處罰。例如消費者知假買假問題,就不能對此做出硬性解釋與處理。
2.2 違法率與查處率嚴重失衡
不夸張地說,當前我國進行的眾多經濟活動中有很大一批存在違法問題。然而,相較于數量如此之多的違法案件,政府機關所取得的查處成果較之嚴重失衡。查處率低下會導致法律效力降低,刺激更多的經濟參與者蔑視法律,更多的違法案件發生。
分析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工作效率問題。在進行違法案件的調查過程中,執法人員首先需要發現違法活動然后再取證確定并進行查處。由于所有步驟不是同時進行,在事件的發現之后,被調查對象會迅速調動自身社會關系,進行背后操作。往往會產生這樣一個令執法者尷尬的現象,執法人員尚未取得充分證據來對被調查對象進行違法判定,該對象通過自身背后關系將問題處理掉,令執法者無計可施。這是經濟法實施過程中常見的一種現象,違反了經濟法實施的公平性原則。不僅對我國經濟法的實施產生了嚴重的阻礙,更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2)執法人員問題。在經濟法實施的過程中,最常見的執法人員問題莫過于執法者執法不嚴,甚至是交叉執法的現象。由于地方保護措施、受賄、人際關系(執法者與被執法者為熟人)等多種原因,很多執法者對于經濟違法案件采取默許放行或是不作為的態度。刺激不良經濟活動的滋生,多種惡性事件并發, 是阻礙經濟法實施的一大重點問題。
3 解決我國經濟法實施問題的對策
3.1 針對法律文件缺少問題的對策
國家需要出臺更多的經濟法來為經濟市場提供有力的約束,保證經濟法的公平性。如制定并優化《稅法》、《公司法》、《反壟斷法》等等多種經濟法律。此外,充分利用經濟法的可訴性,完善訴訟程序,協助經濟法的實施。
3.2 針對查處率低下問題的對策
(1)增大查處與處罰力度。加大查處力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執法人員的行事效率與成功率。也就是提高違法案件的查處率。主要手段為:
①簡化辦事程序,關鍵時可酌情跳過次要手續。擴大執法人員的辦事自由度,對于重要性較次的執法程序允許地方上酌情跳過,以縮小發現與判定案件之間的時間差,盡可能減少被執法對象運用關系操作的機會。
②加大對違法行業、企業的處罰力度。很多企業之所以在經濟法明令禁止的情況下仍然頂風作案,主要原因是因為其所得利益遠大于處罰損失。對不同行業依照行業實際情況制定相對高規格的處罰力度,包括加大財物處罰額度、將違法率高企業加入黑名單等,嚴重時要進行行政處罰。參考以往企業違法率來確定對不同企業的查處頻率,首先選擇高違法率企業進行檢查。定期更新各企業違法率信息,然后修改相應的查處頻率。
(2)肅清執法隊伍,加大反腐力度,接受群眾監督。首先是要結合執法者個人詳細信息,將存在熟人關系的執法者調離原執法單位,并對其進行思想提高。對于存在受賄問題的執法人員要嚴肅處理,嚴重時取消其執法資格。近兩年我國深入開展反腐工作,得到了空前的成績。給國家腐敗分子敲響了警鐘,執法風氣煥然一新。最后要設立群眾信箱和熱線電話,專人接待群眾來訪,從來自群眾的一線信息中篩選重要線索開展查處工作。力求將經濟法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去,保障經濟法的高效實施,促進我國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孟慶瑜. 中國經濟法實施問題的理論檢視與思考[J]. 各科專論,2010(10)
[2] 應飛虎. 中國經濟法實施若干問題[J]. 現代法學,2013(09)
[3] 鄒 越. 對我國經濟法的若干思考[J]. 法治與社會,2009(01)
[4] 楊 磊. 淺析我國經濟法基本原則[J]. 現代企業教育,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