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留
摘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以引領學生發展目標、激發學習動力、提升就業能力為目標,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背景下,其現實重要性日益突顯,需要客觀審視當前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困境,從而明確深度輔導理念,創新深度輔導方式,在教育實踐中以增強深度輔導的實效性為旨歸,構建全程化教育體系,優化輔導團隊,完善保障機制,以提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深度輔導;路徑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5-0068-04
在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背景下,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科學地認知自我、了解職業、明確目標,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職業價值觀,提升職業規劃能力和核心就業競爭力,日益成為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抓手。自2008年教育部發布加強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相關通知以來,全國高校陸續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相關課程,在課程內容和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以及課外實踐途徑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實質性的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各高校中的地位和發展卻非常不平衡;部分高校的教育教學出現了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堂教學、輕個性化深度輔導,教育內容枯燥、形式單一、與社會脫節等現象,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中還存在著學習功利化、職業規劃無用論、對未來發展的“屌絲心態”等問題。由此,深入研究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難題和困境,進一步提升其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引導和教育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困境
在多年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實踐中,進一步提升教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受到了來自學生職業規劃行動力缺乏、教育實施方式與手段不當、社會支持系統缺失等三個方面的沖擊。這是目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所面臨的階段性難題和現實困境。
大學生規劃意識與目標行動不一致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希·弗羅姆(Erich Fromm)告訴人們,我們需要一個獻身的目標,以便把力量整合到一個方向,以便超越我們的孤獨生存狀態,超越此種狀態所造成的一切疑慮與不安全之感,并且滿足我們企求生活意義的需要。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是引導學生將其自身托付于某個具體目標并促進其付諸行動。筆者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很多學生都具有較強的將自己托付于某個職業的目標意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具有較強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但大學生這種意識中的目標取向卻存在著諸多問題,如缺乏自我認知、目標模糊不清,缺乏職業認知、目標空洞抽象,目標的短期性、功利性思維普遍,目標制定重自我價值、忽視能力發展等等。在這些模糊、片面和功利性目標的指引下,學生所制定的職業生涯規劃與其內在需求相差甚遠,所做的努力也難以將所有資源整合到同一發展方向,從而導致其職業生涯規劃的執行方案難以實施和堅持,為實現目標的自我行動力也因缺乏明確的方向而喪失殆盡。因此導致了大學生規劃意識較強但卻沒有持之以恒的行動,其內在的規劃意識與外在的目標行動不一致的困境。
教育者職業規劃指導與深度個性輔導不統一 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大多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看作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作,起步較早、制度健全、體系完善。在英國,高中一年級學生就已經開始接受專業的職業咨詢顧問進行的一對一個性化指導,他們根據自我規劃目標而選擇大學的專業方向。相比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近幾年才開始起步和發展?,F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教材或理論觀點,有很多是“舶來品”或照搬西方職業規劃教育的相關理論。教育者傳授給大學生有關職業規劃的理論和方法以及自身的理論體系和實務經驗,但并沒有與我國大學生的實際有機融合,對學生職業規劃指導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難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同時,在我國高摘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以引領學生發展目標、激發學習動力、提升就業能力為目標,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背景下,其現實重要性日益突顯,需要客觀審視當前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困境,從而明確深度輔導理念,創新深度輔導方式,在教育實踐中以增強深度輔導的實效性為旨歸,構建全程化教育體系,優化輔導團隊,完善保障機制,以提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還存在著重理論灌輸、輕實踐教學,重職業規劃制定、輕全程跟蹤指導,重生涯規劃模式、輕規劃實施方法等現象。由于我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理論體系與大學生實際需求相脫節,教育內容與社會實踐相脫節,使得教育者難以開展針對性的個性化深度輔導。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實施過程中,教育者又缺乏主動跟進、過程監控和全程指導的意識,使職業規劃指導與深度個性輔導不統一的困境愈發顯現。
社會支持系統與教育要求不配套 激發大學生學習動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成為高校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最為迫切的現實要求,而實現教育目標要求的社會支持系統卻不能與其配套一致,甚至對此產生沖擊,具體表現在社會觀念、教育氛圍和資源支持等三個方面。我國的大多數家庭教育仍然以灌輸教育為主,以“家長式”意愿為子女確立升學目標和就業目標,忽視子女的自我意愿和自主意識;一些教育工作者堅持傳統觀念,認為對剛入學的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無形中會增加學生的心理壓力,容易造成心理問題;一些高校在社會實踐基地建設、資金項目支持、企業參觀實習等方面未能獲得地方政府特別是相關企業的支持,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社會實踐途徑和個性化輔導方式無法順利實施;部分高校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足,在機構設置、隊伍建設、經費投入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資源支持,沒有真正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納入學校的人才培養體系,全員參與的合力尚未形成。
深度輔導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的運用
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能力遠遠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個性化的深度輔導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可以了解學生實際需求,制定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幫助學生澄清價值觀,激發學生內在動力,從而有效發揮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中的重要作用。
深度輔導的理論依據 國外的職業生涯理論在演變和發展過程中有多種分類方法,在我國得到廣泛認可的相關理論分為三類,分別為職業選擇理論、職業發展理論和職業決策理論。其中,職業選擇理論的代表是帕森斯(Parsons)的特質因素理論和約翰·霍蘭德(John Holland)的人格類型論;職業發展理論的代表是戴維斯(Davis)和羅奎斯特(Lofquist)的工作適應理論、舒伯(Super)的階段發展理論和埃德加·H·施恩(Edgar H Schein)的職業錨理論;職業決策理論的代表是克魯姆伯爾茨(Krumboltz)的社會學習理論和桑普森(Sampson)、彼得森(Peterson)、里爾登(Reardon)提出的認知信息加工理論。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深度輔導,需要我們科學地運用相關理論,并結合我國大學生的實際,引導學生解決不同類型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生涯咨詢,提出個性化的輔導實施方案。通過多年的深度輔導的探索和實踐,筆者對相關理論的運用和擬解決的實際問題進行了淺顯的思考和總結,如下頁圖1所示。
深度輔導的內容與思路 深度輔導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的運用,其內容與思路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首先,要幫助大學生澄清職業價值觀。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都會受到一定動機的支配,這種動機一般是由職業價值觀決定的。深度輔導的第一階段是要運用職業發展理論和心理學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認知,了解自身的價值觀、性格和能力,促進學生澄清價值觀并發現內心的核心價值觀,同時結合社會形勢和就業前景的分析,幫助學生建立具有時代性的職業價值觀。其次,要通過咨詢與輔導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心理動力學的觀點認為,行為是由強大的內部力量驅使或激發的,人的行為是從繼承來的本能和生物驅力中產生的。人追求發展的內在精神動力主要有無限增長的生存需求、趨利避害的本能、個人價值目標激勵、好奇心和興趣等,個人價值的實現和職業興趣則是影響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主要內在動力。由于實現自身價值的強烈愿望和對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是人的先天本能,因此,在進行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深度輔導時,可以通過霍蘭德的職業興趣測試等方法激發學生內在動力,指導和幫助學生發現、了解職業興趣,明確職業發展目標。再次,要以拓展學生職業素質為輔導目標。大學生在求職面試時常常會暴露出團隊合作意識缺乏、組織協調能力薄弱、文化修養低下等職業素質欠缺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存在既反映了我國高校在學生培養中重專業技能鍛煉、輕職業素質培養的現狀,也暴露出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中的薄弱環節。因此,在大學生職業生涯深度輔導中,要積極引進社會資源,創建社會實踐平臺,引導學生加強自我修煉,促進大學生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最后,要強化針對性和個性化輔導。個性化輔導是職業生涯輔導方式中最深層的一種,科學的輔導方法和技術將對教育效果產生深遠的影響。在進行個性化輔導時,需要掌握學生個體的不同特點和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采用心理測驗、筆跡分析、家庭職業樹、行為觀察和生涯幻想等技術方法,幫助學生找到科學的職業發展方向,克服在職業生涯規劃執行過程中的心理恐懼和行動倦怠,同時還需要對學生的大學生涯發展進行過程監督和全程化指導。
深度輔導的方式方法 結合教育實踐,針對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困境,筆者認為,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深度輔導的主要方式有談心談話、團隊輔導和網絡媒體運用等。(1)開展深度談心談話,了解學生實際需求,提升輔導的針對性?!冬F代漢語詞典》對“談心”的解釋是:談心里話,它不同于一般層面上的談話,而是滲入內心深處的溝通交流。深度談心談話是輔導者通過與大學生開展面對面、一對一的交流與溝通,及時發現和了解他們在職業生涯規劃全過程中的思想動態和需求變化,幫助其有效地解決在職業規劃和擇業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輔導者在深度談心談話中要學會并善于運用結構化談心談話記錄表,給每一位來訪學生建立職業規劃成長檔案,實現動態跟蹤與長期指導,從而提高輔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2)善用團體輔導,運用心理學的方法與技巧,提升輔導效果。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的團體輔導是指通過團體成員間的相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過程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發現存在的問題與需求,明確職業目標,合理規劃職業生涯,學習職業知識技能,從而進一步發展職業素質和能力。團體輔導主要依據職業生涯的相應理論,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和技巧,通過團體游戲、職業角色扮演、繪畫、身體表達、行為活動等形式的有機組合,使個體在團體中充分表達自我,產生成員間的互動,培養成員健全完整的人格,促進成員的成長與發展,提升深度輔導的效果。(3)運用網絡媒體,拓展深度輔導的形式與載體。網絡等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對網絡等新媒體的有效運用可拓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深度輔導的形式與載體,網絡正在讓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的被動局面有所改變。作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者,要主動占領網絡教育陣地,引導大學生利用網絡進行職業測評、職業咨詢等相關職業生涯規劃活動,積極構建和推進網上網下教育相結合的雙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模式。
深度輔導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路徑
新時期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路徑設計,要以深度輔導為基點,圍繞深度輔導的內容體系和實效性,構建全程化、專業化的教育實踐模式,努力提升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要構建以學生職業發展為任務取向的全程化教育體系 深度輔導的根本目標是促進學生的職業發展。因此,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要以學生的職業發展為任務取向,即要在大學的全過程培養中,落實以提升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職業素質和就業核心競爭力為核心的教育任務,根據學生在大學生涯不同時期的特點、學習狀況和目標定位等,有針對性地構建科學的教育體系。筆者認為,以學生職業發展為任務取向的全程化教育體系,既要體現教育的全程化,又要明確每個階段的具體教育目標和教育策略,全程化教育體系的目標任務、教育策略等如表1所示。
要建設以專業化輔導團隊為目標的專兼職教育隊伍 深度輔導的有效實施,離不開專業化的輔導團隊。因此,在推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踐中,首要任務是要建設一支專業化輔導團隊。高??山Y合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團隊建設規劃,師資隊伍可采取專兼結合的方式,團隊中既要有理論知識廣博的專家學者,也要配備一定數量的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企業人力資源主管等兼職人員,具有一線學生工作經驗的輔導員也可作為團隊的重要后備師資力量。同時,要積極創造條件,以專業化為目標,以品德優、素質高、專業強為標準,努力打造一支愛學生、勤學習、甘奉獻的教育輔導團隊,為個性化的深度輔導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切實提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要完善以教育資源傾向性配置為支持的保障機制 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踐中,要優先考慮個性化深度輔導有效實施的實際需要,在人、財、物等多方面給予有力保障,在機構、場地、團隊、課程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如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加強師資培訓、派送教師進企業考察和實訓、實行職稱評定政策傾斜、對科研項目提供支持等;在課程建設方面,為優化課程體系、出版高質量教材、認定課外輔導工作量等給予經費和制度保障;整合校友資源,爭取政府支持,多渠道建立教育基地和就業實習基地,切實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供強有力的實踐支撐。
參考文獻:
[1]金樹人.生涯咨詢與輔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3.
[2](美)卡巴尼斯(Cabaniss D L),等.心理動力學療法[M].徐玥,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25-26.
[3]王喜平.人的發展:內在動因和社會條件[J].理論探索,2008(6):12-15.
(責任編輯:王恒)
深度輔導的理論依據 國外的職業生涯理論在演變和發展過程中有多種分類方法,在我國得到廣泛認可的相關理論分為三類,分別為職業選擇理論、職業發展理論和職業決策理論。其中,職業選擇理論的代表是帕森斯(Parsons)的特質因素理論和約翰·霍蘭德(John Holland)的人格類型論;職業發展理論的代表是戴維斯(Davis)和羅奎斯特(Lofquist)的工作適應理論、舒伯(Super)的階段發展理論和埃德加·H·施恩(Edgar H Schein)的職業錨理論;職業決策理論的代表是克魯姆伯爾茨(Krumboltz)的社會學習理論和桑普森(Sampson)、彼得森(Peterson)、里爾登(Reardon)提出的認知信息加工理論。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深度輔導,需要我們科學地運用相關理論,并結合我國大學生的實際,引導學生解決不同類型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生涯咨詢,提出個性化的輔導實施方案。通過多年的深度輔導的探索和實踐,筆者對相關理論的運用和擬解決的實際問題進行了淺顯的思考和總結,如下頁圖1所示。
深度輔導的內容與思路 深度輔導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的運用,其內容與思路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首先,要幫助大學生澄清職業價值觀。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都會受到一定動機的支配,這種動機一般是由職業價值觀決定的。深度輔導的第一階段是要運用職業發展理論和心理學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認知,了解自身的價值觀、性格和能力,促進學生澄清價值觀并發現內心的核心價值觀,同時結合社會形勢和就業前景的分析,幫助學生建立具有時代性的職業價值觀。其次,要通過咨詢與輔導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心理動力學的觀點認為,行為是由強大的內部力量驅使或激發的,人的行為是從繼承來的本能和生物驅力中產生的。人追求發展的內在精神動力主要有無限增長的生存需求、趨利避害的本能、個人價值目標激勵、好奇心和興趣等,個人價值的實現和職業興趣則是影響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主要內在動力。由于實現自身價值的強烈愿望和對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是人的先天本能,因此,在進行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深度輔導時,可以通過霍蘭德的職業興趣測試等方法激發學生內在動力,指導和幫助學生發現、了解職業興趣,明確職業發展目標。再次,要以拓展學生職業素質為輔導目標。大學生在求職面試時常常會暴露出團隊合作意識缺乏、組織協調能力薄弱、文化修養低下等職業素質欠缺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存在既反映了我國高校在學生培養中重專業技能鍛煉、輕職業素質培養的現狀,也暴露出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中的薄弱環節。因此,在大學生職業生涯深度輔導中,要積極引進社會資源,創建社會實踐平臺,引導學生加強自我修煉,促進大學生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最后,要強化針對性和個性化輔導。個性化輔導是職業生涯輔導方式中最深層的一種,科學的輔導方法和技術將對教育效果產生深遠的影響。在進行個性化輔導時,需要掌握學生個體的不同特點和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采用心理測驗、筆跡分析、家庭職業樹、行為觀察和生涯幻想等技術方法,幫助學生找到科學的職業發展方向,克服在職業生涯規劃執行過程中的心理恐懼和行動倦怠,同時還需要對學生的大學生涯發展進行過程監督和全程化指導。
深度輔導的方式方法 結合教育實踐,針對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困境,筆者認為,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深度輔導的主要方式有談心談話、團隊輔導和網絡媒體運用等。(1)開展深度談心談話,了解學生實際需求,提升輔導的針對性。《現代漢語詞典》對“談心”的解釋是:談心里話,它不同于一般層面上的談話,而是滲入內心深處的溝通交流。深度談心談話是輔導者通過與大學生開展面對面、一對一的交流與溝通,及時發現和了解他們在職業生涯規劃全過程中的思想動態和需求變化,幫助其有效地解決在職業規劃和擇業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輔導者在深度談心談話中要學會并善于運用結構化談心談話記錄表,給每一位來訪學生建立職業規劃成長檔案,實現動態跟蹤與長期指導,從而提高輔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2)善用團體輔導,運用心理學的方法與技巧,提升輔導效果。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的團體輔導是指通過團體成員間的相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過程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發現存在的問題與需求,明確職業目標,合理規劃職業生涯,學習職業知識技能,從而進一步發展職業素質和能力。團體輔導主要依據職業生涯的相應理論,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和技巧,通過團體游戲、職業角色扮演、繪畫、身體表達、行為活動等形式的有機組合,使個體在團體中充分表達自我,產生成員間的互動,培養成員健全完整的人格,促進成員的成長與發展,提升深度輔導的效果。(3)運用網絡媒體,拓展深度輔導的形式與載體。網絡等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對網絡等新媒體的有效運用可拓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深度輔導的形式與載體,網絡正在讓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的被動局面有所改變。作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者,要主動占領網絡教育陣地,引導大學生利用網絡進行職業測評、職業咨詢等相關職業生涯規劃活動,積極構建和推進網上網下教育相結合的雙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模式。
深度輔導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路徑
新時期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路徑設計,要以深度輔導為基點,圍繞深度輔導的內容體系和實效性,構建全程化、專業化的教育實踐模式,努力提升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要構建以學生職業發展為任務取向的全程化教育體系 深度輔導的根本目標是促進學生的職業發展。因此,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要以學生的職業發展為任務取向,即要在大學的全過程培養中,落實以提升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職業素質和就業核心競爭力為核心的教育任務,根據學生在大學生涯不同時期的特點、學習狀況和目標定位等,有針對性地構建科學的教育體系。筆者認為,以學生職業發展為任務取向的全程化教育體系,既要體現教育的全程化,又要明確每個階段的具體教育目標和教育策略,全程化教育體系的目標任務、教育策略等如表1所示。
要建設以專業化輔導團隊為目標的專兼職教育隊伍 深度輔導的有效實施,離不開專業化的輔導團隊。因此,在推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踐中,首要任務是要建設一支專業化輔導團隊。高校可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團隊建設規劃,師資隊伍可采取專兼結合的方式,團隊中既要有理論知識廣博的專家學者,也要配備一定數量的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企業人力資源主管等兼職人員,具有一線學生工作經驗的輔導員也可作為團隊的重要后備師資力量。同時,要積極創造條件,以專業化為目標,以品德優、素質高、專業強為標準,努力打造一支愛學生、勤學習、甘奉獻的教育輔導團隊,為個性化的深度輔導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切實提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要完善以教育資源傾向性配置為支持的保障機制 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踐中,要優先考慮個性化深度輔導有效實施的實際需要,在人、財、物等多方面給予有力保障,在機構、場地、團隊、課程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如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加強師資培訓、派送教師進企業考察和實訓、實行職稱評定政策傾斜、對科研項目提供支持等;在課程建設方面,為優化課程體系、出版高質量教材、認定課外輔導工作量等給予經費和制度保障;整合校友資源,爭取政府支持,多渠道建立教育基地和就業實習基地,切實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供強有力的實踐支撐。
參考文獻:
[1]金樹人.生涯咨詢與輔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3.
[2](美)卡巴尼斯(Cabaniss D L),等.心理動力學療法[M].徐玥,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25-26.
[3]王喜平.人的發展:內在動因和社會條件[J].理論探索,2008(6):12-15.
(責任編輯:王恒)
深度輔導的理論依據 國外的職業生涯理論在演變和發展過程中有多種分類方法,在我國得到廣泛認可的相關理論分為三類,分別為職業選擇理論、職業發展理論和職業決策理論。其中,職業選擇理論的代表是帕森斯(Parsons)的特質因素理論和約翰·霍蘭德(John Holland)的人格類型論;職業發展理論的代表是戴維斯(Davis)和羅奎斯特(Lofquist)的工作適應理論、舒伯(Super)的階段發展理論和埃德加·H·施恩(Edgar H Schein)的職業錨理論;職業決策理論的代表是克魯姆伯爾茨(Krumboltz)的社會學習理論和桑普森(Sampson)、彼得森(Peterson)、里爾登(Reardon)提出的認知信息加工理論。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深度輔導,需要我們科學地運用相關理論,并結合我國大學生的實際,引導學生解決不同類型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生涯咨詢,提出個性化的輔導實施方案。通過多年的深度輔導的探索和實踐,筆者對相關理論的運用和擬解決的實際問題進行了淺顯的思考和總結,如下頁圖1所示。
深度輔導的內容與思路 深度輔導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的運用,其內容與思路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首先,要幫助大學生澄清職業價值觀。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都會受到一定動機的支配,這種動機一般是由職業價值觀決定的。深度輔導的第一階段是要運用職業發展理論和心理學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認知,了解自身的價值觀、性格和能力,促進學生澄清價值觀并發現內心的核心價值觀,同時結合社會形勢和就業前景的分析,幫助學生建立具有時代性的職業價值觀。其次,要通過咨詢與輔導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心理動力學的觀點認為,行為是由強大的內部力量驅使或激發的,人的行為是從繼承來的本能和生物驅力中產生的。人追求發展的內在精神動力主要有無限增長的生存需求、趨利避害的本能、個人價值目標激勵、好奇心和興趣等,個人價值的實現和職業興趣則是影響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主要內在動力。由于實現自身價值的強烈愿望和對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是人的先天本能,因此,在進行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深度輔導時,可以通過霍蘭德的職業興趣測試等方法激發學生內在動力,指導和幫助學生發現、了解職業興趣,明確職業發展目標。再次,要以拓展學生職業素質為輔導目標。大學生在求職面試時常常會暴露出團隊合作意識缺乏、組織協調能力薄弱、文化修養低下等職業素質欠缺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存在既反映了我國高校在學生培養中重專業技能鍛煉、輕職業素質培養的現狀,也暴露出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中的薄弱環節。因此,在大學生職業生涯深度輔導中,要積極引進社會資源,創建社會實踐平臺,引導學生加強自我修煉,促進大學生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最后,要強化針對性和個性化輔導。個性化輔導是職業生涯輔導方式中最深層的一種,科學的輔導方法和技術將對教育效果產生深遠的影響。在進行個性化輔導時,需要掌握學生個體的不同特點和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采用心理測驗、筆跡分析、家庭職業樹、行為觀察和生涯幻想等技術方法,幫助學生找到科學的職業發展方向,克服在職業生涯規劃執行過程中的心理恐懼和行動倦怠,同時還需要對學生的大學生涯發展進行過程監督和全程化指導。
深度輔導的方式方法 結合教育實踐,針對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困境,筆者認為,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深度輔導的主要方式有談心談話、團隊輔導和網絡媒體運用等。(1)開展深度談心談話,了解學生實際需求,提升輔導的針對性?!冬F代漢語詞典》對“談心”的解釋是:談心里話,它不同于一般層面上的談話,而是滲入內心深處的溝通交流。深度談心談話是輔導者通過與大學生開展面對面、一對一的交流與溝通,及時發現和了解他們在職業生涯規劃全過程中的思想動態和需求變化,幫助其有效地解決在職業規劃和擇業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輔導者在深度談心談話中要學會并善于運用結構化談心談話記錄表,給每一位來訪學生建立職業規劃成長檔案,實現動態跟蹤與長期指導,從而提高輔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2)善用團體輔導,運用心理學的方法與技巧,提升輔導效果。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的團體輔導是指通過團體成員間的相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過程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發現存在的問題與需求,明確職業目標,合理規劃職業生涯,學習職業知識技能,從而進一步發展職業素質和能力。團體輔導主要依據職業生涯的相應理論,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和技巧,通過團體游戲、職業角色扮演、繪畫、身體表達、行為活動等形式的有機組合,使個體在團體中充分表達自我,產生成員間的互動,培養成員健全完整的人格,促進成員的成長與發展,提升深度輔導的效果。(3)運用網絡媒體,拓展深度輔導的形式與載體。網絡等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對網絡等新媒體的有效運用可拓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深度輔導的形式與載體,網絡正在讓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的被動局面有所改變。作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者,要主動占領網絡教育陣地,引導大學生利用網絡進行職業測評、職業咨詢等相關職業生涯規劃活動,積極構建和推進網上網下教育相結合的雙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模式。
深度輔導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路徑
新時期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路徑設計,要以深度輔導為基點,圍繞深度輔導的內容體系和實效性,構建全程化、專業化的教育實踐模式,努力提升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要構建以學生職業發展為任務取向的全程化教育體系 深度輔導的根本目標是促進學生的職業發展。因此,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要以學生的職業發展為任務取向,即要在大學的全過程培養中,落實以提升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職業素質和就業核心競爭力為核心的教育任務,根據學生在大學生涯不同時期的特點、學習狀況和目標定位等,有針對性地構建科學的教育體系。筆者認為,以學生職業發展為任務取向的全程化教育體系,既要體現教育的全程化,又要明確每個階段的具體教育目標和教育策略,全程化教育體系的目標任務、教育策略等如表1所示。
要建設以專業化輔導團隊為目標的專兼職教育隊伍 深度輔導的有效實施,離不開專業化的輔導團隊。因此,在推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踐中,首要任務是要建設一支專業化輔導團隊。高??山Y合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團隊建設規劃,師資隊伍可采取專兼結合的方式,團隊中既要有理論知識廣博的專家學者,也要配備一定數量的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企業人力資源主管等兼職人員,具有一線學生工作經驗的輔導員也可作為團隊的重要后備師資力量。同時,要積極創造條件,以專業化為目標,以品德優、素質高、專業強為標準,努力打造一支愛學生、勤學習、甘奉獻的教育輔導團隊,為個性化的深度輔導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切實提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要完善以教育資源傾向性配置為支持的保障機制 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踐中,要優先考慮個性化深度輔導有效實施的實際需要,在人、財、物等多方面給予有力保障,在機構、場地、團隊、課程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如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加強師資培訓、派送教師進企業考察和實訓、實行職稱評定政策傾斜、對科研項目提供支持等;在課程建設方面,為優化課程體系、出版高質量教材、認定課外輔導工作量等給予經費和制度保障;整合校友資源,爭取政府支持,多渠道建立教育基地和就業實習基地,切實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供強有力的實踐支撐。
參考文獻:
[1]金樹人.生涯咨詢與輔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3.
[2](美)卡巴尼斯(Cabaniss D L),等.心理動力學療法[M].徐玥,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25-26.
[3]王喜平.人的發展:內在動因和社會條件[J].理論探索,2008(6):12-15.
(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