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冠軍
這個馬年最熱鬧的自然是二馬:馬云和馬化騰。二馬之爭是今年資本市場里持續上演的一場大戲,從之前播出的幾季來看,情節頗為扣人心弦,一點兒不比虛構的宮斗戲遜色。BA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似乎成了近一段時間資本市場的金線,與之沾點兒邊、鬧出點兒緋聞的上市公司,比如國金證券、號百控股、王府井、順網科技等,無不像是嗑了淮南王劉安吃剩的仙藥,暈暈乎乎地騰云駕霧而去,企業估值一夜之間便判若云泥。那些研究總結出所謂二馬概念股的股民們,估計也都賺得盆滿缽滿,眼角爬滿了幸福的魚尾紋。
其實從微信紅包開始,二馬的競爭便趨于白熱化了:滴滴打車與快的打車的瘋狂補貼賺足了市場眼球;支付寶的余額寶紅火之后微信立馬推出理財通;被騰訊入股后的京東剛剛宣布遠赴美國IPO,阿里巴巴便表示不再考慮在香港上市,而是要同樣轉戰美國……從其市場邏輯來看,騰訊做社交軟件起家,阿里巴巴則是依托交易平臺做強做大——一個擁有強大的客戶資源,在客戶流量導入方面無人能及;一個擁有成熟完善的網絡平臺,在平臺戰略中已構筑出壁壘搶占了先機。騰訊意圖通過入股搜狗、大眾點評、京東等,治好自己的“平臺”這條短腿,阿里巴巴則投資新浪微博、UC進而收購高德地圖,用心良苦只為獲得一張移動互聯的“船票”。為了在這輪產業發展潮流中站在潮頭,雙方已然不顧吃相難看與否,毅然決然地準備貼身肉搏了。
這個產業潮流的核心,就是移動+電商。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移動和電商一路狂飆,無論國內還是海外,傳統互聯網企業都迫不及待地向“移動”轉型,第三方支付、網絡訂票、網上彩票甚至網上養老等概念群出,先后落地,令市場側目。現實中,在以微信和支付寶為主要代表的移動互聯APP影響下,我們正越來越習慣于、依賴于移動互聯技術所帶來的各種便利。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3年度中國網絡零售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移動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達到2325億元,較上年的965億元同比增長141%,2014年這一規模有望達到4124億元,甚至繼續保持三位數的增幅。電子商務和移動互聯網,無疑代表了當下及未來一段時期最重要的兩大戰場。誰能夠占得先機,誰就能夠在中國互聯網生態圈上贏得主動,而二馬無疑是最有希望的。
說到這里,也該扯上出版了。顯然,在這新一輪的產業和消費革命中,出版業是無法獨善其身的。我們不能對讀者的需求、市場的需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雖然出版人既不喜歡隨波逐流也不喜歡標新立異,但裝死不動顯然不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態度。記得恩格斯曾經說過,社會的需求對科技進步的作用要超過10所大學。20世紀的商務印書館為什么能和北京大學一起,被稱作20世紀中國文化界的“雙子星座”,就是因為它輔助教育、開啟民智,順應了那個時代的市場需求和社會需求。因此,出版改革如果不考慮市場需求,顯然也說不過去。
看看二馬之爭,分析一下電商+移動對傳統商業模式的顛覆,再反思出版業的運作機制,可以發現“互聯網思維”也許是我們最最欠缺的。擁有這種思維,便可能追上時代的潮流,滿足市場的需求,在產業變革的喧囂中,實現產業和企業的精準定位,找到屬于我們自己的商業模式。如果還抱著計劃經濟時代和前移動互聯時代的思維模式看待這個產業,即便機會擺在面前,恐怕也會被無情地推開。在互聯網思維下,不難發現,傳統出版業在客戶黏性、互動性、大數據收集與挖掘能力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致命之處——甚至有人根本就沒發現這些缺陷。提起這些話題,總是有很多的話要說,無奈版面有限。
我的手機里,存著不知從哪里摘錄的一段話,放在文章的最后和大家分享:互聯網不是一次簡單的打砸搶,也不是占山為王后時不時來騷擾的土匪,如果互聯網可以顛覆你,那么就代表你所處的行業,或者你自身的服務方式存在很大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