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璇
大概在8年前的冬天,我和朋友一起接觸到了當時看起來“很好玩”的數字出版。然而時至今日,看著自己和朋友們手里一本本的電子書和所謂的數字出版內容時,竟總覺得現在的數字出版和電子閱讀并不是當初我們想象的樣子。那么,這些年一路走來,數字出版人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關于內容:數字出版開始尊重閱讀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數字出版領域里總算有了那么幾家看上去風生水起的公司,也有了點認認真真做電子閱讀的樣子,這跟剛開始的盲目技術崇拜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觀。要是進一步說說數字出版公司近年來最大的變化,那大概就得數同仁們對內容本身態度的變化了——大家對數字內容的形式和來源等開始試著重新定義和定位,同時對內容也更加客觀和尊重了。與其說大家尊重的是閱讀,倒不如說大家用各自的方式尊重著數字閱讀的那一部分用戶群體。不過不管怎么說,對于數字出版而言,“內容”總算也是嘗到了點苦盡甘來的甜頭。
比如說,之前大多做數字出版的企業是把內容當商品的,采購內容的單一渠道就是一臉茫然的出版企業。不管是客情關系還是威逼利誘,不管是強勢威脅還是跑馬圈地,數字出版同仁們奔著搶一本是一本的心態從出版企業手里撈版權。現在,大家開始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內容本身,有的跟出版社商量著調整內容以期更適應電子閱讀,有的直接幫助出版社玩立體式出版,還有一些數字出版人開始探索不出版的出版,也就是把沒有出版過紙書的內容直接做成電子書……這些變化對于讀者來說,倒不好直接判斷是好是壞,但至少我們看到內容生產和運營企業對內容表現出了本應有的尊重,對內容所輻射的受眾群體,表現出了試圖滿足的心態。
對于這些變化,有人評論說市面上能看到的各種數字出版方式,不管是內容的變相“變形”還是把內容直接生產成電子書,都是數字出版行業發展過程中巨大的進步,所以值得表揚。但個人認為應持保留意見,首先,并不是沒有目的、沒有預謀,盲目嘗試和改變就是對目標用戶的尊重;其次,無論哪種方式都沒有對錯之分,因為他們一定都有自己能滿足的用戶群,但這不是衡量行業進步和發展速度的既定標準。
我的個人觀點是這樣的:經營思維方式的進步和企業的業務發展之間永遠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因為內容對于目標讀者和閱讀行為來說都是剛需。但是,我們的讀者永遠只需要汲取對自己有“利用價值”且價值最優的那部分東西,至于它是紙書還是八卦新聞再或者是別的什么,那根本不重要。因此我認為,有效地調整經營思路是對的,對內容的尊重也是必須的,只不過對內容的尊重方式是需要由目標受眾的選擇來決定才好,這也許才是數字行業企業發展的正常軌跡吧。
關于模式:所謂的“模式”糊弄了誰
前些年商業模式這個詞火得一塌糊涂。以至于說話的時候不沾點邊就感覺自己像一只沒有智商的豬。于是,當傳統出版行業和新興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大軍相遇時,雙方就這樣開始較量了:他們總是習慣用自己熟悉的思維路徑來琢磨對方手里的底牌,然后變換自己的底牌。這是特別有趣的現象:各方都覺得自己是在慷慨地向對方施舍“幫助”,幫助對方做好數字出版,而對方卻總是很奇怪的不領情,惱火。
就我而言,每每談起數字閱讀或接觸相關的項目時,總會一不小心就被對方澎湃的商業模式給砍暈。而且事后消化時也總是帶著被砍壞的智商開始琢磨這樣一個問題:對于一個根本還沒有人想清楚怎么玩的行業來說,所謂的“模式”到底是拿來糊弄自己還是拿來糊弄別人的?如果是前者,那不就是阿Q附體么。可如果是后者,那又有什么意思?更別說數字出版本身就是兩個差異特別大的行業在某一細分領域的相互交合了。
事實上,我一直認為“模式”這個詞更像是一份總結陳詞,它就像是一個過來人在總結、描述和整理自己走過的路和做過的事,以供后來人借鑒或者觀摩。而不是當事人在事業的摸索階段所表現出來的驕傲自信和滿心歡喜。再者說,模式如果是一個可以預知并預置的東西,那么數字出版的發展進程和出版行業開放已有內容進行電子化的步伐也就不會這么慢了。所以,說到內容的數字化,我倒覺得其實數字出版的趨勢一路走來就像一場有趣且未完結的革命,但革命對象其實根本不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