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文


科技助老服務應該是以政府要求為導向,還是回到以老年人為本?
如何從完全依賴政府投入補貼,到引入更多的民間力量參與到科技助老的大事業中?
這是上海科技助老服務中心,這家創立4年的民非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正在嘗試去解決的難題。而且,不久的將來,外界看到的將是兩個主體合作來推動這個創新嘗試:一是原有的上海科技助老服務中心,一是引入社會資本合作成立的市場化運作的新公司。
通過市場化的力量在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更好的商業化經驗的同時,如何平衡公益和市場二者的關系,這對走在“為老服務”創新路上的上海科技助老服務中心來說,同樣是挑戰。
叫好不叫座
“現在用科技的手段來為老服務全部都是圍繞著政府所關注的那些點在做。”吳含章告訴《IT經理世界》,他是上海科技助老服務中心(簡稱“中心”)主任,他們的這個感受源自2012年中心在上海專門做的一個科技為老服務的調研。
當時調研是在上海的19個區縣展開,吳含章他們了解到,現有的科技助老服務有緊急呼叫,失事老人的定位系統,在老人的家里面安裝探頭、紅外設備等來檢測老人安全是否有問題產生等等,還有一些區縣搭建了一些在線信息平臺,把社區里面為老服務的一些產品、服務,通過互聯網的形式向老年人發布,這類信息平臺被外界稱為“沒有圍墻的養老院”。
調研之后,吳含章他們最大的感受是,科技助老應該是以老年人為中心的,但現實情況卻是以政府或者是以年輕人為出發點,于是乎就有了這樣的尷尬:籌了很大的資金建了信息平臺、做了產品,但是叫好不叫座。而且真正走到老人中間去的時候會碰到很多障礙,特別是市場化的障礙,即政府購買的產品一旦到政府投入退出后,如何以市場化的形式堅持下去,就會碰到很多問題。
這次調研促使吳含章他們下定決心,用互聯網的思維、以老人為本,嘗試去開發一些“科技助老”的產品和服務。
上海科技助老服務中心成立于2010年1月,是由上海市民政局主管的民非組織,主要負責上海市“科技助老”行動的具體協調、組織和實施工作。中心旗下擁有“老小孩網站”等涉老領域的品牌業務。吳含章介紹,“老小孩網站”已經有近14年的歷史,目前有15萬注冊用戶,其中3萬多實名注冊用戶,是國內知名的老年社交和生活服務網站。該網站創立的最初三到五年,主要是幫助10萬在上海的老年人學會上網;2006年、2007年博客熱潮時,網站轉型為在線社區;現在是第三階段,如何更好地通過互聯網的方式,讓老年人用戶群與社會化的“為老服務”機構對接。
轉型“社會企業”
如何“對接”這兩頭?上海科技助老服務中心首先需要了解,老年人用戶群的需求“痛點”是什么,以及哪些社會化服務機構能夠解決這些“痛點”問題。
“2014創新為老服務大賽”就是中心去“發現”答案的設計之一。
吳含章他們希望通過大賽“三步走”:第一步“搜”,讓老年人搜索他身邊覺得跟他自己相關的服務(產品)或者他覺得比較好的服務(產品);第二步“體驗”,中心與提供這些服務(產品)的機構去恰談,組織老年人體驗團,免費試用;第三步“認證”,中心對這些服務機構、服務商進行認證,然后上網進行對接。現在“大賽”正處在“搜”和“體驗”的階段。
“搜”一方面是老年人在“老小孩網站”上主動用搜索框來搜索他希望獲得的服務或者產品,此外中心也會在網上發起很多話題讓大家來討論、推薦,比如“搜身邊的養老社區”,時令的話題比如“搜避暑渡假的選擇”,也會發起搜索一些科技類的產品;此外中心還跟傳統媒體合作,通過廣播、報紙等形式讓更多的還未上網的老人也能接觸到上述信息。
在吳含章他們看來,作為市面上各色各類的“為老服務”機構服務商,它們存在一些普遍問題:對老年人的真正需求了解、理解不夠,也相對缺乏這方面的專家資源,在接觸到“老年人”這一用戶群體上缺乏精準有效的渠道。而這往往是上海科技助老服務中心這樣的民非組織所擅長的。
吳含章透露,在今年敬老節之前,大賽會有一個階段性的成果出來。在他們看來,現在不管是政府也好,還是社會上的“為老服務”組織也好,對于“為老服務”整體狀況還是“一頭霧水”:不很清楚社會上到底有多少類別的為老服務的產品或服務,哪些是老人需求量比較高的。吳含章他們希望通過大賽能夠“撥云見日”。
不過,吳含章也坦言,作為上海市民政局下屬的民辦非企業單位,中心現在在“為老服務”上想做的這些創新嘗試,面臨一個現實的難題:資金與資源。“因為民非組織的種種限制,沒法讓那些社會化的投資者進入到這個領域來。”吳含章他們看來,在這種背景下,“社會企業”不失為一種嘗試。
吳含章透露,通過社會投資平臺活動他們已經深入接洽了一家專門關注社會創新領域的投資商,雙方未來將新成立公司,一起來做“為老服務”上的創新嘗試。“這是我們走出的很關鍵的一步”,吳含章肯定地說。他們期望,把公益的事情用民非的組織架構去做,市場化的事情專門用企業的方式去做。
怎么樣去做好?“公益和市場這兩方面的平衡,怎么樣做還是有待摸索的。”吳含章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