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陽等
摘要:羅氏沼蝦作為我國重要的淡水養殖蝦類,在我國推廣已有30多年的時間,江蘇省揚州市作為全國羅氏沼蝦養殖主產地之一,通過當地養殖戶自發的大膽嘗試和科技工作者的研究總結,探索出了蝦-草-鵝新型生態農業模式。通過探索蝦-草-鵝模式的技術進展,闡述該模式的綜合效益,分析模式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尋找解決對策,并對該模式未來的發展前景進行展望,以促進我國羅氏沼蝦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蝦-草-鵝模式;生態模式;羅氏沼蝦;發展現狀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3-0399-04
羅氏沼蝦原產印度,于1976年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引進我國,1977年繁殖出79 600尾蝦苗,隨后向全國14個省、市的40多個單位推廣養殖。20世紀90年代以來,先由廣東、廣西、海南、福建等南方沿海省份快速發展,之后擴展到江蘇、浙江一帶,并逐步推向北方及內陸地區,成為我國重要的淡水養殖蝦類[1]。
1 蝦-草-鵝模式技術進展
1.1 技術簡介
蝦-草-鵝 生態種養模式是指蝦塘在商品蝦收獲上市后,利用冬閑期種植牧草,實施種草養鵝。它不僅充分利用了羅氏沼蝦塘泥肥度、四周避風等條件種植牧草,為養鵝提供足夠的上等青飼料,同時還利用了適量鵝糞肥塘,促進了蝦苗生長,做到養蝦養鵝兩不誤,提高土地資源產出率(圖1)。該模式以羅氏沼蝦養殖為主要產業,鵝養殖為附加產業,是對現代農業發展模式進行的一次有效探索。
1.2 技術發展歷程
蝦-草-鵝生態農業新技術于2004年首先由高郵市多個鄉鎮中部分養蝦大戶探索得出,得到了廣大農戶的響應,在高郵市小范圍內迅速推廣。2005年高郵市卸甲鎮潘陽村陸家組羅氏沼蝦養殖大戶姚恩如,大膽探索,利用冬閑蝦塘種植黑麥草養鵝,進行規模生產,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
由于蝦-草-鵝模式生態高效的特點,該模式很快受到了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關注。2006年,卸甲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對該模式進行了調研評估,明確提出蝦鵝輪養技術[2],并對模式的技術綱領和經濟效益進行了簡要的闡述。2007年,高郵市農林局的科技工作者深入養殖戶,協助養殖戶進行試驗探索并完成了報告,總結出了具體的配套養殖技術,其中包括羅氏沼蝦飼養主要技術、仔鵝秋孵冬養配套技術[3],為農戶嘗試該模式提供了詳細的步驟和具體的指標。報告還分析了模式的特點,對模式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進行了肯定,推動了新模式的進一步推廣。與此同時,揚州市水產生產技術指導站的科技工作者則針對新模式帶來的經濟收益以及模式的推廣前景進行了分析和展望,得到了揚州市農委的關注,為新模式走出高郵,在全市乃至全省大范圍推廣創造了條件。至此,通過各級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完善,蝦-草-鵝生態養殖技術已經成為一個可以量化推廣的技術,模式的技術框架也已搭建完成。
2 蝦-草-鵝模式效益分析
2.1 經濟效益分析
據走訪調查,作為蝦-草-鵝生態養殖模式的首創者,高
郵市卸甲鎮姚恩如養蝦戶有水產養殖面積6 hm2,2005年共產羅氏沼蝦27 475 kg,平均產量4 579.2 kg/hm2,由于蝦行情好,價格較高,產值82 431元/hm2,效益達30 000元/hm2以上;利用冬閑蝦塘5.33 hm2進行種草養鵝,共養了3批計 9 100只鵝,雖受禽流感影響,但每只鵝經濟效益仍達7元左右,蝦塘凈增純效益11 951元/hm2。蝦、鵝相加,純收入高達45 000元/hm2左右。高郵市送橋鎮養殖大戶楊萬明2005—2009 年承包了村水面20 hm2,種草16.7 hm2,年上市商品鵝30萬只,種草養鵝年增純利45 萬元。采用此模式的養殖戶蝦塘的純收入超過45 000元/hm2,其中養鵝純收入超過 15 000元/hm2。
2010—2011年蝦-草-鵝模式在高郵市卸甲鎮、三垛鎮、漢留鎮、司徒鎮、龍虬鎮和江都區小紀鎮進行了示范推廣,通過數據收集與統計得出表1、表2結果。
通過分析表1、表2數據可以得出,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畝均產值和畝均效益都有所增加,可見蝦-草-鵝生態養殖模式在大規模養殖下能形成規模經濟。2011年與2010年相比,羅氏沼蝦產值增長66.84%,種草養鵝產值增長8478%,表明種草養鵝規模效益較養蝦更為明顯,大規模養殖能獲得更大的經濟收益:一方面,隨著規模的擴大平均總成本下降,使得單位面積收益增加;另一方面,養鵝數量增長量要高于種草面積的增長量,使得黑麥草能被完全消耗,同時增加土地肥力,提高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另外,通過比較原本羅氏沼蝦產值和新模式下總產值可以看到:蝦-草-鵝生態養殖模式在保證原有羅氏沼蝦養殖穩產高產的同時,額外增加了種草養鵝的收益,產值和原先純養羅氏沼蝦相比平均增加了 21 000元/hm2。以上分析都可以證明蝦-草-鵝生態養殖模式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具有大規模推廣價值。
2.2 生態效益分析
在羅氏沼蝦養殖池冬閑季節種植黑麥草,將養殖蝦池底泥中廢棄的有機物和多余氮磷轉化成黑麥草,生產出優質動物蛋白——食用鵝,有效改善羅氏沼蝦池塘環境,減少養殖廢水的排放,種草蝦池的用水量為35 792 m3/hm2,降低用水量30.7%。同時,實現了投入品的循環利用,降低羅氏沼蝦養殖的物質投入,提高羅氏沼蝦養殖投入品的利用率,節約養蝦成本,降低養蝦廢水和有害物的排放,蝦池底泥中有機質含量降低11.2%,全氮含量降低15.6%,從而減少面源污染,改善漁業環境和農村生態環境。蝦-草-鵝生態養殖模式很好地構建了一條草-鵝-蝦塘間良性循環,符合生態農業的發展要求,是一種可持續、生態友好型的發展模式。
2.3 社會效益分析
蝦-草-鵝生態養殖生態農業模式與原有的養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大大加長了農戶的勞作時間,充分利用了11月至翌年3月的農閑時間。冬春季節是農閑季節,羅氏沼蝦養殖戶無事可做,進城務工者返鄉過春節,農村中有大量剩余勞動力,發展蝦塘種草養鵝,在種草、牧草收割、鵝的飼養看護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在2010—2011年的推廣過程中,就累計增加了997個勞動力就業。該模式為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方便進城務工者就近打工掙錢,促進農民增收增添了新途徑。
3 蝦-草-鵝模式主要存在的問題
蝦-草-鵝生態農業模式因為其高效、環保的特點,得到了科技工作者的廣泛好評,2012年該模式作為揚州市農業重點項目通過驗收,表明該模式的先進性和可行性。在推行的5年多來,該模式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經深入農村與養蝦戶和當地農業推廣工作者交流,歸納有以下幾點問題:
3.1 新模式本身勞動強度過大,農戶過年受影響
蝦-草-鵝模式要求養蝦戶在10月底蝦塘清塘后,到翌年3月期間,要相繼完成牧草播種、鵝棚搭建、幼鵝培育、成鵝看護等工作,要求蝦戶全年無休,并常年居住在蝦塘邊。這勢必影響到養蝦戶回家過年,不符合農村過春節合家團圓的風俗習慣。另外,養蝦戶為使羅氏沼蝦提早上市,獲取更大收益,在春節過后便開始準備搭建鍋爐、購進蝦苗,而這段時間正是商品鵝逐漸上市的時候,2種工作重疊在一起,使養蝦戶倍感勞累。
3.2 農戶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不高
據揚州市農委發布的數據,揚州市現有羅氏沼蝦養殖池塘近1萬hm2,養殖農戶8 000多戶,戶均養殖面積1.2 hm2,平均每個勞動力只有0.4~0.6 hm2。蝦-草-鵝模式作為一種復合型的農業模式,根據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當生產要素投入量達到某一特定值時,收益達到最大化,在達到這個特定值之前,邊際效益是遞增的,因此,農戶經營規模小、經營分散的特點不利于新模式實現效益最大化,從而使新模式的優越性不能充分體現。事實也證明,一些放棄蝦-草-鵝模式的養蝦戶,蝦塘承包面積一般為1.3~2.0 hm2,在小面積內進行種草養鵝,獲益微薄,但是人力成本投入并沒有減少,因此養蝦戶經營規模小也是阻礙模式推廣的主要原因。
3.3 農戶兼業現象普遍,非農產業收益較高
近年來,我國的國民經濟保持一個比較高的發展水平,農業在GDP 中的份額不斷下降,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增加。非農行業的高報酬對農村勞動力保持了一定的拉力作用,而農產品價格的持續走低又使農民的相對收入降低,因此兼業農戶的數量正在不斷地增長,特別是在經濟相對發達的江蘇地區,農戶兼業現象尤為普遍[4]。據第一次農業普查資料顯示,1996年江蘇省兼業農戶占農戶總數的61.1%,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4百分點,其中二兼戶的比重更是達到354%,遠遠高于全國6.62%的水平。而蝦-草-鵝模式與舊的單季蝦養殖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勞動力的投入,因此,農戶的兼業問題勢必會成為影響新模式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走訪模式推廣區的過程中了解到,部分養蝦戶已經或準備放棄該模式,主要原因就是兼業帶來的利益權衡問題。蝦-草-鵝模式雖延伸出了養殖鵝的產業鏈,和舊模式相比是一種兼業,但因為養鵝產業本身也是傳統養殖業,不可避免地存在生產環節復雜、投入回報周期長、受自然和市場影響大的特點,而外出務工可從事商業或手工業的回報率明顯更高,對農戶增收更有吸引力。蝦-草-鵝模式本身是一種循環農業,3個生產環節緊密銜接,要求農戶全年勞作,這對于習慣了農閑的農戶而言是較難接受的。因此,農戶兼業現象是對該模式推廣的最大阻礙因素。
3.4 龍頭企業規模偏小,帶動能力不強
龍頭企業對于一個地區帶動產業規模效益、降低農戶經營風險、轉化農業新技術具有關鍵作用。揚州市羅氏沼蝦產業化的大多數龍頭企業仍處于起步階段,其經營形式簡單,技術落后,加工規模和能力小,對市場和自然風險還沒有足夠強的承受和化解能力[5]。2006年揚州市羅氏沼蝦產業化龍頭企業中尚無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僅有4家地市級重點龍頭企業。全市較大的龍頭企業僅1家取得進出口經營自主權,年加工羅氏沼蝦0.8萬t,僅占全市羅氏沼蝦總產量19.1%,尚不足1/5。缺乏能夠消化整合地區農業產品、促進地區農業規模發展的大型龍頭企業,對新模式的長期發展勢必產生不利影響。
3.5 政府認識不足,投入不到位
在新模式推廣初期,政府對模式的支持力度很大,比如免費發放草種、發放養鵝補助等等,加之各級科研項目的成立,試驗區內的蝦戶紛紛開始嘗試新模式,并獲得了可觀的收益。但是伴隨著項目的驗收完畢,政府對該模式的補助投入開始減少,并逐漸忽視了對新模式推廣狀況的關注,致使當時積極參與試驗的養蝦戶逐漸放棄了對新模式的采用,轉而重新進行舊模式生產,造成了科研成果流失。另外,政府除了在前期的一些資金投入之外,并沒有進行新模式所需的基礎設施建設,對模式配套技術的研究支持力度不夠。在農業推廣過程中過分強調指標化,對經濟效益過分看重,沒有使農戶真正理解新模式的益處。
4 蝦-草-鵝模式發展的對策及展望
4.1 引入參與式發展理念,增強農戶主體意識
參與式發展理念的核心是將項目受眾視為主體,強調以尊重差異、平等協商、合理賦權為基礎,在外來者的協助下,通過社區成員積極廣泛參與,實現社區發展[6]。將參與式發展理念引入蝦-草-鵝模式的推廣過程中,要求科技工作者在做好技術培訓、資料發放、種苗供應等工作的同時,派專業人員到現場進行示范指導。在當地有目的地選擇頭腦靈活、對新技術接受能力比較強的農戶,進行重點培養,培育典型示范戶,以點帶面。通過參與式的農業推廣方法,使農戶明確自身是發展的主體,主動認識和研究新模式,并在實踐過程中自我完善模式中的不足之處,使模式真正做到深入人心,使科技成果最大限度地轉化為農戶的生產力。
4.2 發展地方龍頭企業,樹立品牌效應
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對蝦-草-鵝模式的應用推廣以及市場和產業鏈的帶動作用,就需要適度擴大龍頭企業的規模。首先,認清技術創新對于企業獲取利潤以及長遠發展中的作用。在充分利用蝦-草-鵝這一生態農業模式對經濟效益的促進作用的基礎上,在飼料配方、生產工藝設備等方面給予足夠的重視。其次,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再次,企業應抓住核心競爭力,在保證優質產品供應的同時,制定以市場需求為中心的營銷策略,打響品牌,樹立品牌效益。同時,企業還應該提高經營管理能力,與市場對接起來,對市場能做到清楚的認識和合理的預測,以減少生產盲目性,充分利用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特點以謀求發展。龍頭企業應建立風險基金,來防范自然與社會可能帶來的產、供、銷風險。最后,還應當強調企業與農戶之間的關系,企業應在合同契約的基礎上與農戶按一定比例分享農產品加工所得到的利潤,促進農民增收,使得企業真正與農戶對接起來,通過蝦-草-鵝模式獲得實在的利益。
4.3 轉變政府職能,為新模式推廣創造良好環境
政府應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增加對基礎設施建設、科學教育方面的投入,以確保蝦-草-鵝生態農業模式有財力支持推廣,有技術保障推廣,農戶和企業愿意采用這一新模式和新技術來進行生產、加工。通過信貸資金的傾斜,支持這一模式的發展。研究制定稅收優惠政策,減輕龍頭企業負擔。還應采取措施鼓勵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建設,促進農工商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發展。同時,圍繞保護龍頭企業和農民利益,政府應當制定相關產業政策。加大監管力度,以確保企業按照合同實施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保障農民真正得到實惠。
4.4 展望
在蝦-草-鵝生態農業模式的推廣過程中,當地政府、企業和農戶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和探索,取得了實際成果,同時也存在諸多的矛盾和問題。隨著這些矛盾和問題的逐步解決,必然會對該模式的推廣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這些對策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還需要實踐的檢驗[7]。
自2004年由高郵市鄉鎮部分養蝦大戶探索出蝦-草-鵝生態農業模式以來,在當地實現了較為成功的小范圍迅速推廣,至今已經具備相當成熟的技術和豐富的建設經驗。面對現在推廣停滯的不利局面,希望隨著參與式發展理念的引入,農民參與意識的增強,地方養蝦大戶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以及政府職能的轉變,加之該模式本身具有較高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蝦-草-鵝生態農業模式有望在省內甚至在全國羅氏沼蝦養殖區內成功推廣。
在未來的推廣過程中必須更多地研究該模式對自然環境及社會經濟環境變化的適應規律,試圖以氣候土壤等自然、社會資源為依據進行劃分,因地制宜地對蝦-草-鵝模式進行特色推廣。
參考文獻:
[1]楊國梁,陳雪峰,王軍毅,等. 羅氏沼蝦產業在中國持續增長的經濟與社會原因分析[J]. 浙江海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0(5):450-457.
[2]吳志強,董學洪,王其樓. 蝦鵝輪養 高產高效[J]. 科學養魚,2006(8):47.
[3]張德明,尤兆榮,孫桂堯. 蝦鵝輪養高效生態養殖新模式及配套技術初探[J]. 中國家禽,2007,29(7):35-36.
[4]胡 浩,王圖展. 農戶兼業化進程及其對農業生產影響的分析——以江蘇省北部農村為例[J]. 江海學刊,2003(6):53-58.
[5]成 強. 揚州市羅氏沼蝦產業化問題與對策研究[D]. 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7:1-61.
[6]盧 敏,成華威,李小云,等. 參與式農村發展:理論 方法 實踐[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13.
[7]張以山. 農業推廣理論與方法[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