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葉
摘 要:第一學段是小學的基礎學段,教師要在第一學段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一些簡單的句子訓練,為學生奠定良好的習作基礎。一是要結合課文,上勾下聯將句子說具體;二是句式對比,舉一反三將句式說豐富;三是圖文結合,細致訓練將句子說生動;四是鏈接生活,語言實踐將句子說順暢。
關鍵詞:第一學段;句子訓練;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這里規定的語文素養的基本內涵包括:情感態度,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等,其中,字、詞、句、篇的積累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我們知道,“字→詞→句→段→篇”是語言文字訓練的基本流程。在這個流程中,句子訓練處于字詞和段篇訓練之間。它既是字詞教學的“升華”,又是段篇教學的“起點”,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一學段是小學的基礎學段,如果在第一學段中,沒有進行相應的句子訓練,那第二學段開始的習作訓練將如空中樓閣,因此有必要在第一學段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一些簡單的句子訓練,為學生奠定良好的習作基礎。
一、結合課文,上勾下聯將句子說具體
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我們要將教材中的內容作為訓練的主要對象,對于課文中的一些句式,要讓學生反復地細讀、揣摩,從而在讀懂課文內容的同時掌握一些句子表達的技巧。”在課文教學中,要通過句子教學,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語文教學規律讓學生順勢遷移,熟練運用。
如,蘇教版第三冊十六課《孔繁森》一課,第二小節寫了孔繁森撫養孤兒的事。為了讓學生能聯系上下文學習將句子說具體,可以這樣設計教學流程:
1.讀讀這一節,想想主要寫了孔繁森的什么事。因為前面剛學過《梅蘭芳學藝》《大禹治水》這些課文,所以請同學們用“大禹治水”這樣的格式來說說孔繁森做了什么。學生立刻回答出:“孔繁森撫養孤兒。”
2.接著繼續提問,孔繁森撫養了幾個孤兒?于是學生有了這個答案:“孔繁森撫養了三個孤兒。”
3.再問,孔繁森撫養了幾個哪里的孤兒?學生立刻答出:“孔繁森撫養了三個藏族的孤兒。”
4.順勢利導,請大家再讀課文,看看他們是怎么成為孤兒的。于是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又說出了這樣的句子:“孔繁森撫養三個在地震中失去親人的藏族孤兒。”
5.緊接著出示課文的最后一句話,問孔繁森是怎樣撫養他們的?于是學生又將句子表達為:“孔繁森像對待親生兒女一樣撫養三個在地震中失去親人的藏族孤兒。”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通過引導學生讀懂課文,逐步將一個簡單的句子表達成為內容豐富的句子,從而讓學生掌握怎樣將句子表達具體的方法,如果能在課堂教學中長期這樣訓練,學生一定能逐漸養成將句子層層說具體的意識與習慣,這將為第二學段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句式對比,舉一反三將句式說豐富
將句子說具體只是第一步,在此基礎上,要讓學生逐漸感受到句子表達是有很多種形式的,不要只局限于一種形式。“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句式訓練也同樣,在訓練過程中,不可能千句一律,要根據不同句子的特點,正確地選擇訓練形式,使句子訓練更扎實、到位。清代教育家顏元認為:“思過讀過總不如學過,學過不如習過,習兩三次,終不與我為一,總不如時習方能有得。”這里的“習”,指的是就學生多方面、多形式的練習與實踐,而且必須反復“習”才會有收獲。
如,蘇教版第四冊《臺灣的蝴蝶谷》第一小節:祖國的寶島臺灣氣候溫暖、水源充足、花草茂盛,是蝴蝶生長的好地方。這一節介紹了臺灣成為蝴蝶生長的好地方的具體原因。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流程:
1.自己讀讀這一小節,想想為什么臺灣是蝴蝶生長的好地方。
2.句式訓練:因為( ),所以臺灣是蝴蝶生長的好地方。
3.變換句型:臺灣之所以是蝴蝶生長的好地方,是因為( )。
4.將課文原句與這兩個句式同時呈現,比較得出:這三個句子表示的意思都是一樣的,但是表達的方法卻不一樣。
這個環節中,重點訓練的是“用不同的形式表達同一個意思”,也就是讓學生明白句子表達的豐富性,讓學生反復地練習、朗讀、比較,在這個過程中習得語言的技巧,提高語感,以后在自己說話、寫話的時候也能用上不同的句式,讓內容更豐富,更吸引人。
三、圖文結合,細致訓練將句子說生動
低年級兒童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占主要地位,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他們容易感知的是一個個具體生動的形象。圖畫是教材內容的形象表現,易為學生接受。如,畫面中常出現藍天白云、綠樹紅花、可愛的小動物等,學生一看見便躍躍欲試,有話要說。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色彩艷麗的圖片,讓學生在圖文對照中練習,將句子說生動。
如,蘇教版第三冊第一課《秋游》,第二小節描寫了藍天白云的美麗景色。因此可以進行看圖比較句子,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句子的比較,認識句子的不同表達效果,可以設計這樣的教學過程:
1.出示圖片,仔細觀察,天空是什么樣子的。
2.用自己的語言來說一句話。
3.出示:①天空很大很大。②藍藍的天空一望無邊。
4.在這兩個句子中,句①只是簡明地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意思。句②在“天空”前面加上了“藍藍的”,在“天空”后面加上了“一望無邊”,這些具體修飾更清楚地表現了秋天秋高氣爽、天藍、云少的景色特點。
這類訓練題應該在讀的基礎上進行,在看圖的過程中仔細練習,讓學生認識什么樣的句子能將事物寫得更具體、形象,明白為什么這樣表達能夠具體、形象,這樣以后學生在說(寫)話時也能逐漸把話說(寫)得更加具體、更加充實。
四、鏈接生活,語言實踐將句子說順暢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是美國教育家華特·科樂涅提出并被廣大學者及教育工作者所認可的一條理論。新課標也強調“聯系現實生活,加強語文實踐”,要求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滿足于單一的課文、課堂教學,要切實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實施生活語文教育。生活是語文學習的外延,大語文觀告訴我們生活中處處可以學語文、用語文。同樣的,在第一學段,特別要鼓勵學生將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利用一切機會進行句子練習,養成良好的表達習慣。
如,蘇教版第三冊《練習5》中的“做做說說“一題,就是讓學生跟媽媽去菜場買菜,說說菜場里有哪些蔬菜,你和媽媽買了哪些蔬菜。教學中,可以設計這樣的教學流程:
1.播放菜場錄像,創設情境,提問:菜場里有哪些蔬菜?
2.提供句式:菜場里的蔬菜真多啊!有( ),有( ),還有( ),用這樣的句式來說一說。
3.出示西紅柿圖片,仔細觀察,說說這是什么樣的西紅柿,引導學生從顏色、形狀、味道等方面來說,比如紅彤彤的西紅柿、圓圓的西紅柿、酸酸甜甜的西紅柿……再用這樣的形式來說說其他的蔬菜是什么樣的。
4.再次出示句式:菜場里的蔬菜真多啊!有( )的( ),有( )的( ),還有( )的( )。
這個教學環節,巧妙地將語文學習與生活鏈接起來,喚醒、順應和培養了學生的表達欲望和表達能力。這里主要是教會學生如何將內容表達得具體、生動。最主要的是,這是一種生活中的實踐活動,在類似的生活實踐活動中,要鼓勵學生經常有意識地去運用句式,將句子流暢地說出來。
總之,第一學段中,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正確理解句子,學著運用一定句式。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是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即主要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因此應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激發起學生對句子學習的興趣,從而使他們正確理解句子,正確使用句子,為升入高一學段的學習打下基礎。
(作者單位 江蘇省昆山市婁江實驗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