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延心
語文教學脫離生活,是傳統語文教學失敗的根本癥結,它割裂了語文與生活的必然聯系,造成語文教育內容的封閉和狹隘。教學過程的機械和呆板,教學目的的單一和淺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便是傳統教育的生活寫照,語文教育如果遠離了生活這個課堂,就意味著失去了課程的另一半世界。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葉圣陶語)。
美國著名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課題標準》深刻體現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思想,“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積累在生活中獲得的語文材料”“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教學的四壁不應成為水泥的隔離層,應是多孔的海綿,通過多種孔道使學生和生活息息相通”(劉國正《語文教學與生活》)。教學中應打破教學的壁壘,變自我封閉性為開放性,使學生聯系豐富多彩的生活學習語文,從而提高語文素質,提高生活質量。
一、創設情境,回歸生活
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實際就是不斷激活生活體驗的過程,同時生活的體驗又能從不同的方向解讀語文學習的內容,生活體驗越豐富,對語文學習的內容的解讀就越深刻。因此,教學中應當盡量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境,使語文學習回歸生活。與生活實際相符的交際情境,容易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間、似曾相識的感覺,學習情緒也會因此變得高漲起來。
在教學《小珊迪》一文時,我就遵循這一思想,設計了一個情境活動,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自編、自導、自演課本劇,使其在特定的情景中,引起共鳴,形成對人物的不幸遭遇的感性體驗,從而達到創造性思維的目標。在表演過程中,同學們融進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聲情并茂,表演細膩,將一幕活生生的人間悲劇展現在讀者面前,震撼著每位同學的心靈,當演到小珊迪臨死前的遺囑時,有許多同學眼里噙著淚花,甚至泣不成聲。這種表演不是簡單的課文翻版,也不是泛泛而讀,而是語文的人文性、人情味在學生的靈魂中扎根,使學生的情感進一步地升華,加深了對課文主題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又如《小馬過河》這篇課文,以對話為主,并用了許多提示語,如“小馬連蹦帶跳地說”等,為了引起小學生對“提示語”的注意,并引導學生運用提示語,我創設了幾個教學情境,指名班級曾真小朋友演示動作,歡蹦著走近教室,同時說“中國隊又得金牌了!”訓練說一句描寫人物說話時動作、神態的話,表演時,全班同學個個凝神注視,注意力高度集中,觀察得細致、真切,開動腦筋,努力用一個個合適字詞加以描述:“曾真連蹦帶跳地說:‘中國隊又得金牌了!”曾真激動萬分地說:“中國隊又得金牌了!”用興高采烈、一邊走一喊、喜出望外等詞語來形容曾真說話時的動作神態,使學生再次有意識地直接經歷了“過程”,加深了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二、加強實踐,體驗生活
新課標指出:語文又是母語的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于漪老師說過:語文教學要“變自我封閉性為開放性,開發語文教育空間,面向生活,面向社會,面向活潑的學生,不用機械的訓練消磨學生的青春。”要實現這種理念,就必須加強語文教學的實踐性,增加學生體會生活的機會。
1. 課前向生活開放
課本是生活的記錄,如果學生課前對來源于生活的課本內容有了感性的了解,有了直接的經驗,那么,對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兒童來說,將特別有利于其對文本的學習。因此,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觀察、游覽、搜集資料等實踐活動。如“識字教學”應提倡在生活中識字,利用兒童已有經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見到什么字,就認什么字,通過看電視、看課外書、游公園、逛商店等活動,隨時隨地識字,并設立“識字加油站”,定期和同學互相交流,這樣,學生沒有思想負擔,寓識字于娛樂之中,培養主動識字的習慣。
2. 課堂再現生活
“充分提供情節指導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的感受。但由于有些內容是別人在體驗生活過程中所獲得的,對于那些缺乏體驗的學生來說仍然是無法獲得等同的感受,因此教學中應以文本為藍本,促進學生從文本內容中養成體驗生活的習慣。如《養花》一文,老舍先生用樸實、無華的語言給我們描述了養花的樂趣: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秀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教學時,單限于從語言文學中引導學生去感悟,可能會浮于表面,感受不深,為此,在學習此課前幾個月,我就布置學生在家中養盆花,等到枝葉繁茂、花兒盛開時,組織學生來個“養花”交流會,此時學生的感受會和老舍先生的感受很好地交融在一起了,對作品的感悟也就更深刻了。
3. 課后向生活延伸
課堂上再現生活的時間和空間總是有限的,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對問題的探究又是不斷深化的,同時由于教學過程的生成性,新的問題和學習需要將不斷產生,這就要求教師還要加強課堂教學與課后生活的聯系,使課堂教學不斷向課后生活延伸拓展。如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后,可布置學生開展對當地生態和環境狀況進行調查研究,有的學生就會從生活垃圾的污染問題入手,提出了生活垃圾的分類和處理辦法;有的學生會從當地河流受污染的問題入手,通過調查得出產生污染的原因和徹底解決污染的辦法。把課堂學習和社會生活聯系起來,培養了學生思考生活問題、處理生活問題的能力,真正溝通了語文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總之,生活處處有語文,在教學中要以學定教,以人為本,走出教室,走出教材,走進生活,參與實踐,讓學生去感悟、去思考,把學生帶入神奇的語文學習境界,獲得更多的生活體驗。語文,也會因此而魅力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