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貞
【摘 要】 我們正處在一個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時代,這是一個注重知識創新和實踐的時代,因此現代教育的根本意義和價值在于培養和訓練學生具有創新的精神,而創新精神的根本是創新思維能力。本文特別強調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就創新思維的特點,提出了創新思維的意義、培養創新思維的五個途徑,論述了在培養創新思維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和方法,提出了培養創新思維的具體要求。
【關鍵詞】創新思維 意義 途徑
中外許多學者都認識了創新思維的重要性,江澤民同志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愛因斯坦也說過:“要是沒有能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力的人,社會的向前發展就不可想象。”可以說,創新思維能力在任何領域都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因此,包括思想政治課在內的中學各學科都應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上下功夫。
一、創新思維具有的品質特征
人的思維活動是有規律可循的,創新思維是相對常規思維而提出的。創造思維是指以強烈的興趣和已有的知識為基礎,通過有關事物的啟示,觸動聯想從而達到認識上的“頓悟”與飛躍的心理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主要包括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逆向思維能力、標新立異能力(即獨創性)、異想天開的能力和聯想思維能力(即想象思維)等等,它的基本形式有多向思維、發散思維、立體思維等。創造思維結構一般包括四個品質,即流暢性、變通性、精密性、獨創性。流暢性標志著思維的速度,即思維敏捷,迅速,對于特定的問題情景能順利指出多種反應或答案。變通性標志著思維的廣度,即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適應性,具有靈活改變定向的能力,能發揮自由聯想。精密性標志著思維的深度,即能通過事物的表面現象,認清其內在含義特性或多樣性,能進行意義的變換。獨創性標志著思維的新穎性,即產生新的非凡思維的能力,表現為產生新奇、罕見、首創的觀念和成就。其中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是創新思維的主要特點。它要求創造者有高度的自覺性和獨立性,有強烈的好奇心,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這種創新思維能保證學生正確分析新情境、解決新問題,并將這種能力遷移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之中去,而正是這種思維品質和創造性個性成為推動生產、科技和文學藝術創造發明的重要條件。
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創造思維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當今,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知識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高科技成果層出不窮,新的知識、新的科學理論以每3-5年翻一翻的速度出現。面對著這種“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時候的高速運營的嶄新的經濟體系”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們人類大腦這個“知識倉庫”不可能包容各種必需的信息,也不能把人的大腦降低到計算機貯存器的水平,而應該讓我們的人腦更多地去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21世紀將是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的世紀,而知識經濟以創新為基礎。現在,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制定本國教育發展戰略時,都十分重視培養青年一代的創造力。美國人早就認識到,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釋放學生的創造力。日本人也提出,獨創是國家興亡的關鍵。可見,造就大批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的人才,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創造力,是我國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歷史任務。思想政治課教學能否培養學生運用政治理論原理和觀點對不斷變化著的社會諸方面實際進行分析和綜合,以獲得正確的指導行動和見解的能力是迎合新世紀挑戰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學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新時代的客觀要求。
(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是思想政治課本身的要求
首先,思想政治課本身便設立了創新思維能力目標。如高中《思想政治》便設立了以下目標:1. 歸納和整理知識的能力;2. 在理解的基礎上增強記憶的能力;3. 比較鑒別能力;4. 歷史地、本質地全面地分析問題的能力。即要求學生能運用原理來探討事物并隨著知識的逐漸積累,將藏在自己記憶中的知識體系重新組織,這種組織過程就體現了我們所說的創新思維。
其次,創新思維能力是政治課實現其育人目標的基本要求。政治課肩負著十分重要的育人使命。它是關系民族素質、引導學生學會做人的基礎性工程,它的教學過程是要完成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基本原理、基本觀點的傳授,又要擔負著培養學生良好品質的任務。其教學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過程。因此,其課程鮮明的階級性決定了它的原則性,但這決不意味著政治課內容就可以一成不變。現行的教材中存在不少解釋不了當前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內容。如果政治課不給予學生以創造性的眼光去看待所學的知識,政治課就不會改變所存在的大、空的狀況,政治課的育人使命就不能很好的實現。
最后,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是政治課內在吸引力的關鍵所在。在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僅僅把現行教材上的內容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把馬克思主義機械化,重在說教。學生則習慣于重復和死記硬背書本,而恰恰忽略了關鍵的“思想”二字,有的教師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在課堂上一再降低思維難度,填平思維的深度,使學生感到政治課沒什么可學的,平日不必花時間,考試背一背就行了。教育學告訴我們,學習的內容形式過于淺顯,反而會從根本上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是造成學生對政治課厭學的一個重要原因。事實上,現在的政治課思維訓練的“強度”遠遠不夠,教育家布魯納說過:要使學生對一個學科有興趣的辦法,是使這個學科值得學習。因此,我們的政治課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為出發點,做到與時俱進而不是教條式對待馬克思主義,才能更好地貫徹政治課理論聯系實際的基本教學原則,使政治課充滿生機和活力,把教學活動變成全體學生的“創新思維體操”是思想政治課內在吸引力的有效途徑。
三、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持久地改進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唯一直接途徑,在于把注意力集中在要求思維、促進思維和檢查思維的種種條件上。因此,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培養,挖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貫穿于教學全過程。
(一)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興趣是人們力求接觸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愛好活動的意識傾向,是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做他感興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能發揮80%以上,做不感興趣的工作只能發揮20%。學習也是如此,如果學生對某一門課程不感興趣,不僅會抑制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而且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政治課教學中如何巧妙地設置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首要條件。所謂“天才”是強烈的興趣和頑強的入迷,達爾文因為對大自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以極大的熱情去野外學習和搜集標本,以致后來成為著名生物學家;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在總結科學家成功之道時說:“成功的秘密在于興趣”。可見,一個人當他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時,他就會主動地、積極地、執著地去探索。在教學過程中能否激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在很大程度是要依賴興趣作導向。根據思想政治課的學科特點,把抽象概念、深奧的原理運用事例、故事、錄音、錄像、投影、掛圖,乃至名言等教學媒介展示出來,以激起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如我講“愛國主義”定義時, 列舉了前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并作了如下設計——先出示了阿拉法特的圖片,學生很熟悉,齊答“阿拉法特”。你們看,阿拉法特總是圍著一塊頭巾,而且將左耳露出,你們知道是什么含義嗎?學生雖然看到阿拉法特的這種裝束,但并不知道其中的奧妙,因此注意力空前集中,興趣倍增。此時教師飽滿熱情地做出解釋“阿拉法特所圍頭巾上的白格代表居民,紅格代表沙漠中的貝多因人,黑格代表農民,他把左耳故意露出,使頭巾呈不規則的巴勒斯坦地圖形狀。阿拉法特將代表其國土的圍巾日夜頂在頭上,以示不忘復國之志。”在學生震驚之余,教師將問題引入深層:“阿拉法特出身富商家庭,30歲時就成為百萬富翁,是什么力量使他放棄享樂的生活而投身于充滿流血犧牲的中東戰場呢?”經學生回答后歸納整理得出愛國主義的含義——對祖國最深厚的感情和為祖國獻身的精神就是愛國主義精神。
除了生動形象的事例外,電教手段的恰當使用也會極大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播放雄渾悲壯的《命運》樂章引出《發揚頑強精神》一課;“滴噠、嘀噠”秒針擺動的音樂喚起學生“珍惜時間”的情感;講《熱愛科學》播放《迎接挑戰》錄像;講《熱愛人民》播放周總理、孔繁深、徐洪剛、葉喬波等人的感人錄像,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總之學生有了對學習的興趣就為創新思維的培養敞開了大門。
(二)巧妙設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過程實際就是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所以,教師要挖掘教材因素,引導學生生疑、質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及時抓住有利時機提出一些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即通過設疑引思,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發思維的起點,“疑”是激發思維的動力。教師應針對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問題。這類問題主要是學生沒能提出而又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問題,一般是在重點、難點、社會熱點和思維盲點處提出問題。這類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引起學生認識的升華。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沿著問題思考,引發學生去探究、思考、解決問題,從而去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波瀾。這正如古人所說:“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當然,教師在處理教材提出問題時要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學生的知識水平,讓學生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激勵、誘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尋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學生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僅是成功的喜悅,同時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也得到培養。如哲學中關于事物性質的決定,教材有兩個地方提到這一問題。在講矛盾主要方面時,教材表述為“事物的性質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在講內因時教材表述為“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在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把學生引入教材中對這一問題表述不一致的思維境地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議論,進而產生“究竟哪個表述是正確的或者兩個表述都正確嗎”的疑問。學生圍繞這一問題展開討論最終得出結論:事物的性質是由內部矛盾中的主要方面所決定的。這一結論是對教材知識整合,是學生對教材內容質疑后所得出的,通過這一問題能使學生的思維由淺至深、由窄變寬,使要傳授的知識水到渠成。學生創新思維能力也得到了訓練。發展創造思維能力的關鍵是動腦思考。教師要在課堂上創設問題意識環境,啟發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見解。只有在活躍、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具有的問題意識才能充分表露和發展。教學活動中應特別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個性,讓他們積極思維。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要鼓勵學生對前人的科學理論和傳統觀點有一個大膽的質疑精神,對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提問,在爭辯中某些與眾不同的見解,考慮問題時“標新立異”的構思以及別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點點新意,都應充分肯定,并對其合理的、有價值的一面,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擴大思維中的閃光因素,學生探索的過程往往也是思維的創新過程。
(三)鼓勵學生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可見想象非常重要,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也沒有人類的進步與發展。想象是一種令人驚奇的思維能力。獨特性是它的特點,它是指在感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組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它是智力活動的翅膀,也是創新思維能力的基本因素之一。 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也沒有人類的進步與發展。我國古代“嫦娥奔月” 的動人故事,就以其豐富的想象力激勵著人們去探索宇宙的奧秘。今天這些想象已被高科技造就的“神舟六號”等先進的宇航器變成現實。政治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就要鼓勵他們敢于想象、善于想象,即鼓勵學生充分運用想象力設想未來。當然,這種想象必須立足于已知的事實,根據已知的規律,充分發揮人的思維潛能。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進行想象能力訓練時必須遵循三個基本原則:1. 問題不是單一的標準答案。2. 問題的答案并不局限于現有的內容。3. 問題的敘述是以學生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如講“樹立共產主義崇高理想”一課時我布置的課前預習問題是:幾百年前,空想社會主義者在當時社會條件下,預測了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遠景;一百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分析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在當時生產力水平基礎上描繪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美好前景;今天,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已經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同學們在此基礎上嘗試著預測和想象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文化發展程度、生活狀況等。又如,在講“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一課時,我也布置了課前預習問題:現行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的價值觀為主導建立起來的,其特點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因為其不合理,所以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呼吁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讓學生預測和想象,如果按照我國的主張建立起了國際新秩序,未來的世界將會呈現什么樣的景象?面對當前國際競爭,如果我們不致力于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其結果會是怎樣?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善于想象,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四)逆向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所謂逆向思維是指突破陳規,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從新的角度發現科學真諦的思維方式。比如遇事不妨從相反的方向來考慮問題。當我們的思想和工作處于困惑之中,百思不得其解時,逆向思維往往能讓人的眼前豁然開朗。例如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說明了這一點。司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他不是按照常規讓人脫水,而是打破水缸,讓水脫人。在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設置問題,從另一方面去開闊學生的思想就會使學生養成從正向和逆向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分析、理解問題的習慣。如講“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權利,又是公民的義務”時,我首先讓學生看一則我國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率一直居高不下的材料,讓學生思考究竟采取哪些措施來控制輟學。學生首先想到的是,一方面要加大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宣傳力度,另一方面對輟學學生的監護人進行處罰。在肯定學生的觀點的同時,讓學生的思路從反方向思考,即從社會本身的實際現象來考慮,同學們紛紛發表各自的觀點,有的同學想到了我國的教育制度,有的同學想到應取締社會上用不正當手段吸引青少年學生的電子游戲廳、網吧等。通過大家的討論,學生能根據書本中已有的信息和語言知識,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思考,理解了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權利又是公民的義務。
(五)發散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發散性思維也叫輻射思維,它是一種多向展開的思維,是根據已有的信息由已知探索未知,對同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從多方向尋求多樣性答案的一種思維方式。它的特點是靈敏、迅速、求異、思路開闊。這種思維形式是創新思維的主要成分和核心,也是提高創新思維能力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時,教師要引導、啟發學生根據教材內容中相關的知識,多層面、多層次去觀察分析同一問題。課堂訓練可以是選擇題、問答題、分析評論題、判斷題等。例如,在講完“稅收”的內容時,可以給學生出示了這樣的不定項選擇題的題干:“稅收是……”然后要求學生自己設計題支。學生通過思考,寫出了這樣幾個題支:(1)稅收是以國家政治力為前提的分配關系,分配的主體都是國家。(2)稅收是按照國家法律標準向納稅人征收的貨幣和實物。(3)由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和職能所決定,我國的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稅收。(4)稅收是憑借政治權力,依法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5)稅收是為國家實現其職能服務的。(6)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三個基本特征……通過設計題支的訓練學生不僅從不同的方面、角度、層次去理解和掌握“稅收”的含義,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靈活性和發散性。
綜上所述,在政治科教學中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時代要求,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師要敢于打破常規的教育模式,積極開發學生智力,重視思維方式的傳授,尤其是創新思維的培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培養出更多的具有創新思維能力的人才,以確保中華民族在21世紀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秉德主編. 教育論[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甫運主編.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M]. 陜西師范大學雜志社.
[3]黃蓉生主編. 中學政治課教學研究[M]. 高等教育出版社.
[4]廣西壯族自治區課程教材發展中心編[M].創造與創業. 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