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英
摘?要:中學生風紀檢查中校服和頭發違紀的最多,要求學生整改的難度也最大,圍繞學校到底該不該管學生風紀的爭論持續了很多年。我們應該討論的不是中學生的風紀該不該管的問題,而是如何管的問題。管理中學生風紀應形成大多數人能夠接受的標準,并加強中學生儀表禮儀的宣傳教育,專人負責檢查違規違紀現象,妥善處理違紀學生,達到讓學生、家長、社會都滿意的管理效果。
關鍵詞:中學生;儀表;風紀管理
作為一名中學德育教師,按照學校領導的要求,我至少每月要和年級組長們帶領一批學生干部去各個班級檢查一次學生的儀表風紀,包括校服、指甲、首飾、頭發,其中,重點是校服和頭發。因為校服和頭發違紀的最多,要求學生整改的難度也最大。
記得早在2007年的時候,廣州日報就曾刊登過一條“女生因頭發太長,不合學校要求而不允許進學校上課”的新聞。新聞還刊登了部分學生的照片,引發了一場關于“學生的頭發到底該不該留長,學校到底該不該管學生頭發”的大爭論。一些網友認為“女生的頭發再短就像男生了”,對學校的處理感到不可思議;一些網友認為“學生就該有學生的樣”,支持學校的管理;觀點不一而足。
確實,中學生的成長需要引導。中學生的辨別能力、自控能力都不強,非常容易受媚俗文化的影響。學校對中學生的風紀進行管理,可以抵制社會不良風氣對中學生的侵蝕,減少中學生盲目追求時髦、過度打扮攀比的現象,有利于中學生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
據調查顯示,絕大部分家長、教師、社會人員都贊成管理風紀,反對管理風紀的一般是學生本人。所以我們應該討論的不是中學生的風紀該不該管的問題,而是如何管的問題。
一、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標準
教育部2004年3月重新修訂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具體規定了中學生儀表:穿戴整潔,樸素大方,不燙發,不染發,不化妝,不佩戴首飾;男生不留長發,女生不穿高跟鞋。
教育部經過調研制定的中學生儀表風紀要求基本無人反對。但具體到各個學校,工作就不是那么好做。甚至有學生以教育部的規定抵制本校的規定。筆者認為這可能和各校更苛刻的規定有關。比如有的學校要求男女生一律留短發,有的學校女生雖可以留長發,但必須“前不過眉,側不過耳,后不及衣領”,必須將超過一定長度的頭發扎馬尾并“不得佩戴發夾等頭飾”等。
雖然各校各有不同情況,我們理解并贊成各校有本校的具體要求,但各校行為規范絕不能僅靠參考其他學校的做法,或者僅依據領導班子的審美觀念,或僅依據學校“幾十年的傳統”來制定。學校制定風紀要求,一定要綜合考慮中學生的心理特點、需求及社會發展趨勢,筆者建議各學校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標準,制定更細節更具體的要求前,應該進行調研,如通過班會、信箱等渠道廣泛收集同學甚至社會各界的意見,并將調查的統計結果公示,在這個基礎上形成規定,才有學生接受并執行的可能。
二、加強中學生儀表禮儀的教育引導
其實說到儀表,很多老師和家長可能也并不規范,比如一些女老師穿很短的裙子上課,一些家長穿吊帶衣服開家長會。我們并未開展多少關于儀表禮儀方面的規范教育。大家基本上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需要、喜好來選擇。所以一些學生對自己的儀表有自己的堅持也是很好理解的。
開展不同場合不同的穿衣打扮的教育是有必要的,這可以讓學生接受應根據不同場合來選擇自己的穿衣打扮的意識。比如日常穿著、勞動穿著、運動穿著、正式穿著,等等,讓學生切身體會披頭散發或穿著太過奇特去找工作一般會失敗,穿過分露、透的衣服辦公、開會,工作會沒效率,就像穿著漂亮的禮服去打掃衛生、西裝革履參加同學的燒烤聚會一樣,本來美,但由于不合場合,就很丑怪了。
學校可以利用班會課或舉辦講座的形式進行中學生儀表禮儀的教育。學校可以圍繞“中學生應有的儀表美”這一主題,組織辯論賽、演講、主題班會、
作文比賽等多種形式宣傳儀表禮儀的重要性,樹立富有活力、健康、美好的中學生形象,對學生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這種潛移默化的效果勝過強令整改或不準進校、扣分等懲罰的效果。
三、如何實施的問題
所謂“眾口難調”,無論多完美的規定,總會有人違反。關鍵還在于如何實施。大多數學校對學生的儀表風紀會實行不定期或定期的風紀檢查,檢查出不合格的學生,限令“整改”“扣分”,并納入個人和班級的榮譽評比。于是,檢查、整改、扣分的過程中,學校和學生之間發生或大或小的矛盾沖突。學生要美要個性張揚,學校要好的學習風氣要統一管理。磕磕絆絆幾年,一些學校由于學生的阻撓或不配合,規定也便成了一紙空文,偶爾檢查督促一番,也只流于形式,基本沒什么效果;同時,一些學生在學校、老師、家長的壓力下,終究“胳膊擰不過大腿”,幾經進出辦公室,終整改合格,但內心充滿怨恨。幾乎沒有學校有雙方都滿意的結果。
1.誰來檢查的問題
目前,各學校最普遍的做法是各學科組長或各年級組長等老師帶領學生干部在班會課時前往班級檢查,學生干部是檢查工作的主力軍。老師、領導要求檢查從嚴時,一所重點中學在一次檢查中,沒有一個班全員合格,最多的一個班級 “揪”出近全班人數三分之一的同學,被勒令整改的同學擠滿德育處辦公室甚至辦公室走廊。在扣分等影響班級及個人評比的壓力下,不少同學借剪刀現場剪頭發,剪一截讓老師檢查一下,不合格的話再剪一截,樣子相當滑稽;不少同學停課去校外理發店剪;也有同學旁征博引,據理力爭,死活不肯整改……一兩個月后再次風紀檢查,相同的一幕再次上演。
筆者認為檢查風紀工作不應該主要由學生干部來檢查。學生干部對老師、領導的指示容易有不同的領會,導致檢查時有的嚴格,有的寬松,還有的以自己的標準為標準。因此,常有一些學生,此檢查人評不合格,彼檢查人卻評合格。也常出現“劉海兒正在眉上”合不合格的問題。要避免這些無意義的爭論,最好由主管德育工作的老師親自檢查學生風紀,并討論、分析總結每次檢查的情況,適時作出調整。德育工作主要負責人不定期利用集會或做操時間全校巡查,或在學生來校時在校門口檢查,每次處理風紀最突出的典型同學,如奇發、異發等。
2.處罰誰的問題
一次處分幾十個甚至一百多個風紀不合格的同學效果不會太好。(如果風紀違紀人數太多,可能學校也要考慮是否標準太過苛刻。)因為這些同學在心理上會相互理解、支持。最終結果是他們一致認為“學校變態”“學校不開明”,相互鼓勵和學校對抗。處分變成了他們的結盟。所以即使學校風氣比較差,違紀學生比較多,整改學生也應分批進行。
一次處理違紀同學全校應不超過10人,這些被處分的同學是最典型最突出或者最“特別”的,他們“人少勢單”,少了心理支持,容易作出整改。另外大多數同學有一定的是非觀念,這些太過“特別”的少數同學,在同學眼里可能也被認為不接受、不合格,并不被大家認同,這樣就有了群眾基礎,長期堅持順應民意的從嚴處理,學校的教學教育秩序就能得以維持,良好的學風校風也得以形成。
山東東營不久前發生一起一個初二女生因留長發而跳樓的事件,有些地方已作出不再禁止學生留長發的規定。這是對中學生風紀管理的一個警示,警示我們要綜合考慮中學生的心理特點、社會發展的趨勢及社會對中學生的要求,從中學生風紀的標準到實施都要更科學、更人性,達到讓學生、家長、社會都滿意的管理效果。
參考文獻:
[1]張丹羊,任潔璐.數十女中學生因頭發過長被趕出學校[N].廣州日報,2007-08-21.
[2]侯?維.跟侯維學禮儀[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5.
[3]蔣?哲.怎樣看待學校強制要求學生理發[N].南方日報,2012-04-18.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