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義 牛宙 李昱靜 高鑫 陳曉天 邱靖怡
摘?要:目的:探討大學生的內隱、外顯自尊與自我和諧的關系。方法:隨機招募12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內隱聯想測驗、
Rosenberg自尊量表、自我和諧量表(SCCS)的測試。 結果:①大學生自我和諧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差異(t=1.32,p=0.19)。②高低外顯自尊組自我和諧存在顯著差異(t=4.91,p=0.00),高低內隱自尊組自我和諧上差異不顯著。③外顯自尊與自我和諧呈顯著負相關(r=-0.51,p<0.05),內隱自尊與自我和諧相關不顯著。④外顯自尊能夠顯著預測自我和諧(t=6.45,p=0.00),內隱自尊不能預測自我和諧。結論:自我和諧與外顯自尊關系密切,與內隱自尊無關。
關鍵詞:內隱自尊;外顯自尊;自我和諧;內隱聯想測驗
一、前言
自我和諧一詞,出自羅杰斯的人格理論,指“一個人自我觀念中沒有自我觀念沖突的心理現象,即自我與經驗的協調一致和自我內部的協調一致[1] ”。當自我知覺出現矛盾抑或個體經驗到的自我和自我經驗之間存在不一致時,個體緊張焦慮“不和諧”[2]。目前自我和諧的研究主要包括:自我和諧的影響因素、不同被試群體自我和諧的差異比較[3]、自我和諧與一些心理健康指標的相關研究[4]。結果表明自我和諧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包括生理因素[5]、人格因素、心理健康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社會支持、經濟地位、教育程度[6]。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社會經濟地位越好、受認可度越高在自我和諧量表上得分越低,即自我越和諧[7]。過往的研究表明自我和諧與其他心理健康的指標如:抑郁[6]、自殺意念、社交焦慮、幸福感[8]等關系十分密切。自尊作為人對自我的評價,作為心理健康的核心指標之一,已被證明與自我和諧存在密切關系[9]。內隱自尊作為自動化加工、潛意識的自尊,與傳統外顯自尊存在相互獨立的結構[10],又會與自我和諧存在怎樣的關系?本文將就外顯自尊、內隱自尊與自我和諧的關系展開探討。
二、對象與方法
1.被試
本研究隨機抽取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在校大學生120人為研究對象,有效被試120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103人;文科49人,理科71人;獨生60人,非獨生60人。
2. 工具
(1)自編內隱自尊測驗。采用內隱聯想測驗IAT范式,測量內隱自尊,概念詞屬性詞均選自蔡華儉使用的內隱自尊IAT詞表。
(2)Rosenberg自尊量表 共10題4點計分,正向反向各5題,分值越高自尊越高,在本研究中內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s α 為0.82。
(3)自我和諧量表共35題,5點計分,分為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自我的靈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個維度。總分為自我的靈活性反向計分,再與其他兩個量表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自我和諧程度越低。本研究中3個分量表的信度分別為:0.75、0.62、0.724,總體內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s α 為0.77。
3.統計處理
采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三、結果
1.大學生自我和諧在性別上的差異檢驗
對大學生自我和諧量表及各分量表做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1。從表1可知大學生經驗的不和諧、自我的靈活性、自我的刻板性、自我和諧量表得分在性別差異上不顯著。
2.不同水平自尊與自我和諧的關系
對不同自尊水平被試的自我和諧進行差異分析,結果顯示,高、低外顯自尊組的自我和諧差異顯著,高外顯組的自我和諧明顯高于低外顯組,不過在高、低內隱自尊組中自我和諧不存在顯著差異。
表2?不同自尊水平大學生自我和諧的差異檢驗
對高、低內隱、外顯自尊組的被試進行兩兩匹配,得到外低內低、外低內高、外高內低、外高內高4種組合。4組被試自我和諧由高到低排列分別是外低內高(M=94.72)>外低內低(M=92.94)>外高內低(M=85.00)>外高內高(M=84.56)。分別對其在自我和諧量表做單因素方差分析,見表3。結果表明其在自我和諧上存在顯著差異。(F=9.08,p=0.00)采用LSD法進行多重比較發現,外高內高組與外低內高組、外低內低組的平均數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外高內低組與外低內高組、外低內低組的平均數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3.內隱自尊、外顯自尊對大學生自我和諧的預測
對大學生內隱、外顯自尊、自我和諧進行相關分析,見表4。結果表明,自我和諧與外顯自尊呈極其顯著的負相關,與內隱自尊相關不顯著。
為了進一步了解內隱、外顯自尊對自我和諧的預測程度,采用多元逐步回歸,以外顯、內隱自尊為自變量,自我和諧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見表5。結果表明,只有外顯自尊對自我和諧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內隱自尊對自我和諧沒有顯著的預測作用。
四、討論
1.大學生自我和諧在性別上的差異檢驗
研究結果表明男、女大學生在自我和諧及其三個子維度經驗的不和諧、自我的靈活性、自我的刻板性沒有明顯的差別。這與王登峰的研究結果一致[11],
男、女大學生在內向沖突,自我內部協調方面沒有明顯的差別。
2.不同水平自尊與自我和諧的關系
分別以內隱、外顯自尊的平均分為界,將二者分成高分組、低分組,分別對其在自我和諧上得分做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高低內隱自尊組自我和諧差異不顯著,高低外顯自尊組差異顯著,高外顯自尊組自我和諧得分顯著低于低外顯自尊組,即高外顯自尊組自我更和諧。對被試進行兩兩匹配,得到外低內低、外低內高、外高內低、外高內高4種組合。4組被試自我和諧由高到低排列分別是外低內高組>外低內低組>外高內低組>外高內高組。對4組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其在自我和諧上存在極其明顯的差異。
用LSD法進行多重比較發現,外高內高組與外低內高組、外低內低組的平均數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外高內低組與外低內高組、外低內低組的平均數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這表明自我和諧與外顯自尊有關,當外顯自尊高時,被試一般具有較低的自我和諧得分,自我和諧程度越高,而與內隱自尊無關。給予我們的啟示是,提高大學生的自我和諧程度可以從提高大學生的外顯自尊著手。
3.內隱自尊、外顯自尊對大學生心理和諧的預測
相關檢驗發現,自我和諧只與外顯自尊呈正相關,與內隱自尊不相關。
回歸方程分析發現只有外顯自尊能夠進入回歸方程,說明僅有外顯自尊對自我和諧具有預測作用。外顯自尊越高,自我和諧就越高,外顯自尊越低,自我和諧就越低。外顯自尊的證據表明,在客觀評估前,人們的心理預期通常好于事后的結果[12]。自我和諧則是在實現自我的過程中,結果與目標存在差距的情況下,能夠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13]。外顯自尊體現為積極的期望,心理和諧體現為期望不一時的達成平衡,二者同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
外顯自尊對心理和諧的回歸預測表明,當個體有著更積極的自我評價時,在實際情況與期望產生沖突中,個體有著更好的內部協調。可見培養大學生積極的自我認識,樹立良好的自我觀念對于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和諧有著積極的意義。內隱自尊與心理和諧不相關可能的解釋有兩種是:一種是心理和諧受無意識、自動化加工、本能的影響程度不大[14];二是IAT內隱自尊測驗的效度,所測量的結果是否就是真實的內隱自尊,這也是學界長期以來的爭議[15]。外顯自尊通過怎樣的路徑、機制對自我和諧產生影響?這有待我們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Rogers CR.Client-centered therapy[M]. London:Constable Company,1951:214—267.
[2]薛本潔,張?靜.自我和諧的相關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0(8).
[3]李志勇,董?文,吳明證.論大學生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自我和諧的關系[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0(30).
[4]李?雙.大學生自我和諧與人際關系相關研究[J].德州學院學報,2008(3).
[5]盧莉麗. 大學生自我和諧的影響因素與對策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0(4).
[6]王登峰,黃希庭.自我和諧與社會和諧——構建和諧社會的心理學解讀[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
[7]曾榮俠.大學生自我和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
[8]李志勇,吳明證.大學生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自我和諧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3).
[9]顧水云,李建明,江?滟,張瑤瑤.打工者自尊與自我和諧狀況的調查及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7).
[10]蔡華儉.內隱自尊效應及內隱自尊與外顯自尊的關系[J].心理學報,2003(6).
[11]王登峰.自我和諧量表的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4(1).
[12]陳建文,王?滔.國外關于整體自尊研究的綜述[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2).
[13]薛本潔,張?靜.自我和諧的相關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0(16).
[14]韓慧敏.國內內隱自尊研究綜述[J].華章,2010(1).
[15]蔡華儉.外顯自尊、內隱自尊與抑郁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