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 高俊波
摘?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思想影響影響了很多教育工作者。其提出的教學理念不單單在當時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在今天對于我國的教育改革也有很深的影響,本文就陶行知先生的教學思想對我國教育改革產生的影響進行簡單的論述。
關鍵詞:陶行知;教學思想;影響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其提出的教育理論借鑒了西方現代進步主義的合理因素,對傳統的教育體系進行了改革,對于我國現今的教育教學改革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教學做合一”的涵義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指的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在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法”中包含了兩層涵義:一方面是被生活教育的特質所規定。“一個活動對事說是做,對己說是學,對人說是教。”這就表明了在我們生活中所有的事情,只要我們一旦做了,對于我們本人來說就是在學習的過程,對于其他人來說就是教他們如何做。從另一方面來說,在這種教育體系中,師生關系并不是固定的,在做的過程中教的是老師,在做的過程中學的就是學生。所以,在陶先生的理論中,教師與先生并沒有非常嚴格的界限。
二、陶行知教學思想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啟迪
1.在教育改革中各級都要樹立和強化“教學做合一”觀念
在教育的各個環節中,從各級行政的教育官員到一線的教職員工、學生以及家長都應該樹立“教學做合一”的觀念。如何在這一指導下提高教與學的效率,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合理的運用“教學做合一”的原則來對教學設計、學法的有效指導。社會中的各個群體如學校、家庭和社會其他群體都應該為學生學習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使學生可以全面、健康的發展。
2.在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我國的教育體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們也要清楚地認識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在很大的程度上偏重于教學,對于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興趣的培養方面仍然存在不足,這就與新課改的教學理念與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相違背。在新形勢下,教育工作者應該不斷去研究、去探索,通過創新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主動學習的習慣。教師要在課堂上對學生講授知識的同時,向學生指導學習方法,使其可以在實踐中靈活地去運用并加以檢驗。
3.注意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在新世紀,要培養學生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現實和各種具體情況的本領,現在的學生大多數缺乏這種能力。當學生遇到問題不知道怎么解決的時候,他們一般都會向他人求助,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都只具備這種能力,那么只能說我們的教育是失敗的。如果學生有解決問題的意識,卻沒有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遠遠不夠的。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提倡的是“必有事焉”,指出要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產生新的思想、新的體驗、新的價值。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要為學生創造出更多的動手實踐的機會,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去“做”,培養學生良好的動手能力。
4.為學生提供自主發展的條件
在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學生的作業負擔過重,學生的創造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陶行知的教學理念中,提倡要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權,讓學生可以自主地投入到學習和發展中去。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并不僅僅是一種教育理念,而且教育工作者正在將其變成一個可操作的教學實踐。我國的教育改革中,要將“教學做合一”教學思想對教育的促進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使在改革中克服種種弊端。
三、陶行知教學思想對我國德育工作的影響
陶行知先生在其教育理論中提倡師生是平等的,陶行知先生說:“教師當以身作則、教師必須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作為一名教師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播,還要做好道德教育,以身作則,在學課堂上應該要讓學生明白,先做人、再做事。我們不單單要培養學生專業的書本知識,對于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不能放松。要使學生將書本知識和投身社會實踐的能力進行統一,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的統一。在這一點上,教師更應該以身作則,不斷地學習理論知識,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掌握國內外的政治動態,在教書育人以及教學研究方面達到一定的高度,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