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果明
摘?要:高中學校要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關鍵在于實現由“分本”管理向“生本”管理的轉變。“生本”管理是以學生為本的管理,它的核心理念是以生命為本,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生本”管理的實施也促進了教師觀念的轉變,讓教師的工作變得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多姿多彩、更富有挑戰性,讓學生各種能力得到鍛煉,各種素養得到提高,應對新課程背景下的高考的能力更強。
關鍵詞:“分本”管理;“生本”管理;尊重學生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學校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1]。高中學校要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關鍵在于實現由“分本”管理向“生本”管理的轉變。
一、“分本”管理與“生本”管理的內涵
顧名思義,“分本”管理是以分數為根本的管理,學校的一切工作都以提高學生的分數為目的、以考試為中心來展開,“分本”彌漫于學校的規章制度,體現于學校的工作目標、工作任務、工作機構、工作方案、工作評價中。于是,分科從高一開始,開課向高考科目讓路,課時超標,學習超時,訓練超量,分數超“重”。結果,學生的活力變少,健康變差,習慣變壞,思想變亂。
“生本”管理是以學生為本的管理,它的核心理念是以生命為本,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在管理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管理的積極性,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為目的。
“生本”管理與“分本”管理顯著不同的是落實了“三個關注”:一是關注未來,即按照未來發展的要求培養興趣,提高素養,發展能力,養成習慣;二是關注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在德育、智育、體育等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三是關注學生當下之需求,盡可能地讓學生根據自身條件考取理想的學校。
二、實現“分本”管理向“生本”管理的轉變是各方之要求
一是教育自身的要求。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改革開放初期,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工業化為主要目標,我們的教育圍繞經濟建設中心,把學校當“工廠”,把教師當流水線上的“工人”,把學生當“產品”,強調類型化、單一化和規模化,過分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忽略了價值觀念的傳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這種粗放型的教育模式就像一把雙刃劍: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促進了經濟的騰飛,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教育價值觀的無限放大也導致了整個社會的浮躁與貪婪[2]。今天,回歸教育本質,辦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教育應成為教育的自覺選擇。
二是學生的要求。每一個學生都會憧憬未來,內心都希望自己有出息,有希望當將軍的,有希望當科學家的……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期望自己的理想之花結出豐碩的果實。那么,生本管理就是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樹立自己的理想,充分發揮學習的潛能,考上理想的學校。另外,生本管理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在學校做過一項問卷調查:在身體健康、品德高尚、學業卓越中你首選什么?有76%的學生選擇了身體健康,只有7%的人首選學業卓越。可見學生也知道:健康高于品格,品格高于學業。我們的教育有什么理由和學生過不去呢?
三是家長的要求。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長的想法也慢慢地在變化著,有相當一部分家長不只一次地向我們的學校提起:一定要重視體育,重視學生的健康。有一次,我和一位家長談心,談到他對自己的孩子有什么期望的時候,家長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能拖得動板車子就行!2013年因為場地的問題,湖南省雙峰縣第一中學(以下簡稱“我校”)高三有一段時間沒有做操,有家長還向教育局“告狀”。最近,長沙市雅禮中學一高才生跳樓更讓許多的家長“頓悟”:孩子,你只要好好活著就行。家長已非常清楚:兒女成龍成鳳的前提和基礎是好好活著與身體健康。讓孩子有正確的生命認識、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體魄,是家長送孩子到學校來的基本要求。
四是教師的要求。“分本”管理總在擠時間上做文章,學生時間很緊,老師也“沒空”,沒時間學習,沒時間休息,沒時間鍛煉,每天總是一成不變、機械地工作,只有勞累、刻板、煩躁,沒有多少輕松快樂的時候。而生本管理讓學生有了更多的課余時間,教師也“有空”了,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了,自然,身體棒起來了,心情好起來了,情趣高起來了。更何況,生本管理讓教師從只關注或者過分關注分數轉變到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一方面工作更有多樣性,更具挑戰性,更有趣味性;另一方面,有一技之長的老師能發揮出自己的特長,更容易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滿足感、自豪感,有更強的幸福感。“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3]
五是國家的要求。我們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明確指出了教育要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高中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也很明確地規定了高中的任務在于:培養健全的人格或者公民基本素養。長期以來,我國高中教育任務被認為是升學或者升學就業兼顧。從實質上說,這是工具主義教育傾向在高中教育中的反映。無論從國際還是從我國發展上來看,高中教育要超越工具性,轉向培養學生的公民素質和人格。這種公民素質和人格培養并不排斥升學和就業的任務,而是為學生打好終身教育的基礎,為學生升學、就業或者今后的發展打基礎,它是一個更為寬泛科學的任務。
三、我校在“生本”管理上所作的嘗試
1.課程計劃中,體現“生本”
“生本”作為一種管理理念,要體現在學校工作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最重要的是體現在課程里。首先,我們按規定開足開齊各類課程,確保學生知識與能力上沒有“空白”;其次,我們嚴格按課時標準開課,以免“厚此薄彼”;再次,盡可能多地開設選學課,讓有特長的學生特色成長;最后,出臺推進社團建設的方案,讓學生在自己獨特的領域里自主發展。
2.學校管理上,重視學生的參與
我校倡導學生自主管理,把相當一部分事情交給了學生:廣播體操、眼保健操、晚自習紀律、唱歌時間、衛生檢查、寢室管理都由學生干部負責,學生查得細、查得勤也查得準,而且能及時公布情況,按時進行評比,學校行政人員和教師已完全不必為這些事去花什么心思了。我們還經常組織班團干部進食堂,讓他們了解食堂是如何采購、加工、留樣、分發、清洗的,既讓他們喜歡上食堂的“大口味”,又對食堂的工作進行監督,促進食堂的工作。
3.教師安排上,讓學生說了算
關于教師的安排,我們出臺了九點意見,其中主要一點是教師由高二升高三,學生的滿意率必須超過85%,否則就不能上,多次升不上高三的要調整到非教學崗位上去。這些規定促使教師去思考學生的需求,促進了教師觀念的更新,促進了教師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改變,提高了課堂的針對性。
4.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主
學校倡導與推動的“新課堂模式”課,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參與。首先,學習小組的名字、口號、分工、組規組約均由學生確定。其次,在學校方案的統一指揮下,各班出臺了對學習小組的考核方案,促使學生發揮主人翁精神,加強自律意識,促進紀律意識、衛生習慣、學習習慣的養成,為組爭光,少扣分,甚至不扣分。最后,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學、交流和探究,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創新能力。
endprint
5.身體鍛煉上,讓學生自選
我們推行體育課模塊教學,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在武術、體操、球類中選擇自己的鍛煉項目,使之成為伴隨終生的鍛煉特長。
四、生為本,樂無窮
生本理念的深入貫徹,讓學生實現了“四有”。
一是有了時間。學生在教室里的時間少了,在外面的時間就多了,利用這些時間可以參加體育鍛煉,參加社團活動,參與社會實踐。如我們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社區里的小學生、初中生進行登記,并抽出時間對這些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輔導,不僅得到了輔導學生的歡迎、家長的喜歡還有社區領導的好評,而且鍛煉了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在活動中學到了做人的道理,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所以覺得特別有意義。
二是有了機會。課堂上想學什么就學什么,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我不清楚的可以問他,他不清楚的我可以幫他,多愜意。學生在課堂上是思維的主人,學習的主體。模塊教學的體育課上,能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既有統一的動作訓練,又有對抗性很強的集體活動,上課四十五分鐘沒有一秒浪費,多舒服!
三是有了尊嚴。學校教育教學及管理中學生的意見能得到重視,學生的想法一般能夠得到實現,學生的做法只要是對學校有益的能得到認可,學生在學校的民主權益得到了充分的保證。學生想和校長談心只需往校長信箱里放一張紙條就行,想和校長一起吃飯只需在星期一(校長試餐的時間)走到校長所在的餐桌就行。學生像一個“大人”一樣有尊嚴,有地位,能不高興嗎?
四是有了發展。學生畢業時的身體指標比入學時的指標明顯好了,高年級的學生各種習慣明顯好于低年級的學生,學生的膽量越來越大,學習能力、組織能力、動手能力、交往能力特別是處理交往中沖突的能力不斷增強。尤其可喜的是,學生漸漸形成了一些行為準則和一些比較成熟的思想觀念。有個學生曾在周記上寫過這樣的話:老師,您天生就是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聽您的課是一種享受。但是您講到精彩處常常會與高考聯系起來進行強調,讓我有點“難受”,為什么您就不能用您的精彩培養出“有思想”的我們,成為我們的人生導師,而非得把我們往“功利的高考”上引呢?
生本管理的實施也促進了教師觀念的轉變,讓教師的工作變得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多姿多彩、更富有挑戰性,讓教師有機會按自己的想法工作和生活,在專業上更加精進,在生活上更加幸福快樂。生本管理的實施,讓學生各種能力得到鍛煉,各種素養得到提高,應對新課程背景下的高考的能力更強。近幾年,我校高考的二本升學率逐年提升,從百分之五十多漲到了百分之七十多,就得利于此。
當然,生本管理的實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風順,需要觀念的創新,需要全體教師的認可與支持,需要機制的保證,還需要領導層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意志作為保證。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十八大報告[R].2012.
[2]黃?飛.耕學載道——校長能力的五項修煉[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3]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endprint